《列子》的教案

2022-09-07 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列子》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列子》的教案1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愚公移山》的录音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列子》的教案2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寓言的特点及两则寓言包含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不会出现无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

  ②认识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能只注重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进而拓展延伸。

  三、学习准备:

  布置预习,确定学生表演,提出服装、语言等要求。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表演杞人忧天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步骤:

  1、由一个同学旁白,介绍杞人与劝导者出场。

  2、杞人穿看黑色衣服出场,劝导者穿着鲜艳的衣服戴着眼镜出场。

  3、杞人哀声叹气,担心天会坠落,地会塌陷,寝食不安;劝导者满脸笑容,乐观开朗。

  4、杞人与劝导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或忠实于原文,或对原文进行改编,表演整个过程。

  5、全体学生根据杞人与劝导者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及包含寓意。

  活动二:表演《扬布打狗》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理解课文及寓意

  活动方法:表演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过程:

  1、由一位同学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介绍有关事项:如扬布及其那条狗,可用“从前……”

  2、三个同学出场:杨朱神态自然,在一旁看书,若无其事,狗在一旁观看杨布衣服,摇尾讨好,杨布穿着白衣服出行,与兄杨朱打招呼,抚摩其物出去。

  3、两分钟后,杨布穿着黑衣服慌慌张张地从门外进来,默不出声,其狗迎上前去乱叫,惊拢了杨朱,杨布正要打其狗,杨朱阻止杨布,并说明理由:假使你的狗白看出去,黑看进来你也许也不会认得呀!

  4、学生从表演中理解课文和寓意。

  五、自我测评:

  1、老师提出重点词理解:如“崩坠”、“废寝食”、“衣素衣”、“吠之”等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程度。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则寓言,并谈谈他们各有什么寓意。

  3、解释加点词语。

  ①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②伸呼吸,中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④素衣而出

  ⑤扑矣,子亦犹是也

  ⑥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口语交际,谈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口头表达)。

《列子》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

  一、预习检查

  ⒈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善哉【zāi】 峨峨【é】 兮【xī】 卒逢【cù】

  援琴【uán】 舍琴【shě】 辄穷其趣【zhé】

  ⒉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词义。

  善鼓琴:擅长 。 卒:同“猝”,突然。

  援琴:拿,拿过来。 舍琴:放下。

  善哉:好。 逃声:使逃脱。

  3.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4.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二、课文导入

  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完成翻译。

  4.提问:“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5.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

  四、拓展延伸

  1.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甲】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提问: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略。

  (2)提问: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列子》的教案4

  《伯牙绝弦》是《列子》中的一则,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辄( )穷其趣 子之听夫( )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七、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八、板书设计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钟子期

《列子》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2、 背诵《伯牙善鼓琴》(重点)。

  3、 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4、 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时间:20xx年5月5日。

  六、教学流程:

  一、《列子》及伯牙简介简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郑国人。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四十年,潜心著述二十篇。其中《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堂作业)。

  峨()峨兮()若泰山。卒()逢暴雨。初为()霖()雨之操。钟子期辙()穷其趣。伯牙乃舎()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明确:峨(é)峨兮(xī)若泰山。卒(cù)逢暴雨。初为(weì)霖(lín)雨之操。钟子期辙(zhé)穷其趣。伯牙乃舍(shě)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三、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说说本文的内容。或找出最能体现文章内容的句子。(提问)

  明确:中心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师点拨。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伯牙擅长弹琴, 钟子期善于听音乐。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登高山的情景。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呀像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啊像长江黄河!”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点拨:善:擅长。鼓:名词作动词,弹。志: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课文注释)。(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哉:形声,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峨峨:高耸的样子。(课文注释)。洋洋:盛大的样子。(课文注释)。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念:心中想到的。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文中指心中想到……的意境。

  得:了解。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 突然遇到暴雨, 被困在山岩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

  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 辄

  弹了起来。起先弹奏大雨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悟透其中的旨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您的听力好啊,好啊!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你)所描述的想象的(意境)就如同我心里想象的一样。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点拨: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于泰山之阴游。(倒装句,状语后置)。阴:山的背面。(课文注释)。水的“阴”是南面。“南海观音(阴)菩萨”。卒:通“猝”,突然。(课文注释)。逢:遇到。止:(被暴雨)拦阻。悲:伤感。乃:于是。援:拿,拿过来。(课文注释)。而: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初:开始时。霖雨:连绵的大雨。(课文注释)。之:的。操:琴曲名。(课文注释)。更:再。辄:就。穷:穷尽。形容词用作动词(课文注释)。趣:旨趣,意旨。(课文注释)。舍:丢开。善:好。子:你。之:的。志:叙述,讲述(课文注释)。逃:逃避。

  五、理清本文的层次,并说说各层的意思?(合作探究)

  明确:

  (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心句)

  (二)主要写两个场景来表现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音情谊。

  1、伯牙弹高山流水等情景,钟子期都能体会到。

  2、伯牙弹被暴雨阻于岩下的情景,钟子期体会的和伯牙想象的一样。

  六、问题探究1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2.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

  1.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 “善哉”中的“善”:好。

  2.高山流水(遇知音)

  七、问题探究2

  1、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2、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

  1、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道理: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知音难得,知己难求,要懂得珍惜。

  八、主旨探究

  明确: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

  九、拓展延伸:1、列子的故事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得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十、拓展延伸:2、杞人忧天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一天,他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他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的成语,意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十一、拓展延伸:3、君子之交淡如水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十二、拓展延伸:4、名言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列子》的教案6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 、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板书设计: 出行不便

  准备移山 坚定信念

  14.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

  困难重重 锲而不舍

  成功移山

《列子》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我们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等,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一、《杞人忧天》

  (一)朗读课文,正音:

  杞qǐ

  坠zhuì

  寝qǐn

  星宿xiù

  舍shě然

  躇步跐cǐ蹈

  (二)解释重点字词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译文如下: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五)板书设计

  二、《杨布打狗》

  (一)全班齐读,正音:

  衣yì缁zī衣yī

  天雨yù

  (二)解释重点词语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三)串讲课文,译文如下: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穿着白衣服出门。天下起了雨,他脱下白衣服,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着他叫了起来。杨布很生气,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也不要打它,你也是这样的。如果刚才让你的狗白着身子出去,黑着身子回来,难道你就不奇怪吗?”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列子》的教案】相关文章:

《列子》的教案03-30

《列子》的教案09-07

苏教版《列子》教案08-05

列子二则教案09-05

列子12-06

列子一则教案课件03-17

列子一则的优秀教案03-29

《列子一则》教案范例11-28

列子经典名言05-16

列子简介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