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混合运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难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布置要求,引导预学
(1)做书上第80页“练习十五”第1题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99-68×2 38-[2.44×(8.5-5)]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A、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 )顺序进行计算;
B、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 ),再算( );
C、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
二、预习反馈,诊断查学
课中进行预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三、目标引领,探究导学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 ×18+35 ×18 (25 +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四、巩固练习,反馈练学
1、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五、课堂总结,拓展思学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
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
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师: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买学习用品。他们要买什么呢?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或20+5×3(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没有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5×3+20
=15+20
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加上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解决第2个问题
1、师:小晴也想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晴说: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
2、师: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8×2
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引导交流,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再做减数。因此在计算时,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减法。边交流边板书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5、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6、拓展(机动):80 ○ 8 ○ 4=
(1)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同一级运算。
交流质疑:(教师指着含有加减运算的两条算式)这两题你能不计算就知道哪一题的结果最大吗?有什么奥秘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对混合运算的价值再认识。】
混合运算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五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7/8-2/3)×(7/10+1/5) (2/5+1/3)÷4/5+3/4
3/10÷[1/2×(2/5+4/5)] 7/16÷1/10-7/16÷1/9
(1-1/6÷5/12)×7/6 (4/25×99+4/25)÷1/8
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练习十五第8题。
(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
4、练习十五第9-11题。
(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
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
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
三、全课总结
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9、10、11题。
混合运算教案5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分析: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CAI
教学重点: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大家喜欢喝饮料吗?“廉价超市”清点库房,发现还有这么多瓶饮料,请看大屏幕。(出示56页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以生活中这一生动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学生可能提出:我想求三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我想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教师要有选择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浅显问题即时解决,重点问题集中解决,较难问题课下解决。对于本课有关的问题教师要板书,有待于集中解决。]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解决饮料问题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的问题是 “一共有多少瓶饮料”,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试算,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第一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生1:24+24+24+8=80(瓶)
生2:24×3=72(瓶)
72+8=80(瓶)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3:24×3+8=80(瓶)
生4:8+24×3=80(瓶)
(3、4算法如果出现,教师给予表扬。)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算式的?
生:我是仿照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算式来写的。
生: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算式。
(如果生3和生4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提出郎蓝灵鼠的问题:把生2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3+8
=72+8
=80(瓶)
师:说得真不错,哪位同学的算式和他的一样?(学生举手)你能不能再说说?
生:我先算的是乘法,然后算加法。第一步求的是3箱饮料有多少瓶,第二步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算式?
[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个性话的做法。]
生:老师,我是这样列的,8+24×3。
师:啊,你的算式和他们的真不一样。那这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也是先算的乘法,求的是3箱有多少瓶,再算加法,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为什么不先算8+24呢?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那样得数就不对了。
生:我们先算乘法,是要先求3箱一共有多少瓶,然后才能求一共有多少瓶。
师:原来是这样啊。在这两个算式里,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24×3
=8+72
=80(瓶)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一生活中生动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有机结合。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尝试应用,解决购鞋问题
师:刚才我们顺利地解决了饮料问题,再来看一看“廉价超市”两款漂亮的鞋子。(出示57页主题图)谁把有关鞋子的信息和问题说一说?
学生观察、汇报。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全班交流。
[在解决完“饮料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购鞋问题”,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了学习的“亲历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品格。]
生1:36÷4=9(元)
63-9=54(元)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2:63—36÷4=54(元)
(请该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个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写)
师:63—36÷4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然后呢?
3、知识归纳、内化
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两个算式(24×3+8和63—36÷4),看它们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集体回顾这两种算式的运算过程)
师:那向这种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说呢,让我们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总结了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愿意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些练习吗?(愿意!)
(教师组织学生解决课后“练一练”习题)
[设计意图:1题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交流;2、3题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做法,鼓励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的解题思路。]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你准备怎么做?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打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引导学生畅谈收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带来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混合运算教案6
数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口算
(二)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69-722 35-〔2.34(7.2-5)〕
1.教师提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教师谈话引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 (课件演示:分数混合运算例1)
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例2. (课件演示:分数混合运算例2)
1.请学生分组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边的.
2.学生独立解答
=
=
=3
(三)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总结归纳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我们可能觉得不难,但却很容易算错,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计算习惯:要审清运算符号,确定好运算顺序,不丢数、不抄错数,认真计算每一步.
混合运算教案7
知识目标:
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旧知铺垫
我们的老朋友淘气也有个爱好,那就是做计算题。今天,他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1、出示计算题
要求: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616×(15÷3)18÷2×10
13×2×572÷(9÷3)24÷(2×3)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出示问题情境
过渡语:经过课前的谈话,我了解到同学们的兴趣很广泛。相信大家也参加了不少的兴趣小组吧!淘气在课下的时候对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作了个调查。
2、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你先估算一下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明理由)
②请你用图来表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③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④尝试计算
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算一算,航模小组到底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计算)
⑤全班交流
A12×1/3=4(人)
4×3/4=3(人)
B12×1/3×3/4=3(人)
预设一:如果学生出现了A、B两种方法,并且计算方法较多。在交流时对于B种不同算法进行重点交流。
预设二:如果算法单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方法。
5、思考: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6、试一试
有了这惊奇伟大的发现,我们赶快试一试吧!
①学生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求助老师或同组同学。
5/9×3/5÷6/712÷4/5÷3/8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运算顺序)
三、登山游戏中巩固新知
五一时节,春光明媚,正是游玩的好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登上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山比赛,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顶峰摘得红旗(课件)
在山的不同位置设有不同的计算题,学生答对方可前进。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登山线路。到达山顶后,红旗处设有一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答对者摘得红旗。
全班交流。
解决红旗里的问题后,对同学进行环保节水教育。请同学说一说节水的好点子。
四、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五、课外作业
同学们做几张分数、整数卡片,和一些加减乘除符号。同学们之间互相玩卡片做计算。 补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混合运算教案8
【教学目标】
(1)题估算方法有多种,孩子只要能准确有条理的说明理由即可。
(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课时教材分析】
第2课时(P58~P59),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买水果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就会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从而理解两级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初步感知一个算式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道理。活动二,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摘黄瓜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类推将含有加、乘的算式添上小括号后列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独立计算。通过上面两个活动,进一步明确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课堂实录】
一、 出示练习,复习准备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课本58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2、生认真读题交流。
3、(随着学生的回答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千克桔子?
4、学生试着自主解决并集体讨论、交流。
5、师: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算式吗?
6、生讨论交流并板演。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此时可请学生小组讨论,这两种列式方法,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因为小括号)那哪一种列式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7、(师出示50-14÷3):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
8、生:应该先算14÷3。
9、师:而我们在解答剩下的钱能买几千克桔子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
10、生:买香蕉之后剩下的钱,也就是50-14。
11、师:所以这道题应该怎么办?
12、生:我们要在50-14÷3这个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13、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正确的算式应该是
14、生:(50-14)÷3。
15、师: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用?
16、生:改变运算的顺序。
17、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道题。
18、生:独立进行计算。
19、师:指名说说计算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先算50-14。(因为有小括号)这就告诉了我们,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我们可以加(生齐说小括号),当有小括号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先算(生齐说小括号里面的)。
三、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师:今年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摘黄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本58页下面的情景图)
2、生自由读题,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3、师: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4、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方法?
6、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板演。
7、教师整理总结学生中出现的情况
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④34×4+27×4=244
8、师:同学们都运用自己的办法解答出了这道题,这些方法都可以。那现在你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
9、生得出3、4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再引导学生比较它俩哪一个最简便,直到得出(34+27)×4=244是最简便的方法。
10、师: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11、生自己改写。
12、师:在(34+27)×4这个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34+27)它表示什么?(李大伯这一天一共摘了多少千克黄瓜)然后算什么?(×4)这又求的是什么?(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在这里如果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13、生讨论交流。
14、师:通过刚才这两道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5、生:混合运算中,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多找几个学生说)
四、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指名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答案。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改写成一个算式,全班交流。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 )。算式是:( )。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4、出示课后练一练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算式是:( )。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五、课下作业
完成课本64页练习三的第1、5题
第3课时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P60~P61)
【课时教材分析】
第3课时(P60~P61),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堂实录】
一、 出示练习,检复铺垫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得数。
100-94 32+28 58-34 60×6 4×6+2×7
39÷3 24÷8 24×2 27÷3 100-40×2
2、教师投影出示下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了,掌握了混合运算中一定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看谁才能成为生活中合格的小主人。(出示课本60页的主题图)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生完整叙述信息和问题。
3、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试着独立解决。
5、师:谁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的思路和方法?
6、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①65×6=390(元)
17×6 =102(元)
390+102=492(元)
②65+17=82(元)
82×6=492(元)
③65×6+17×6
④(65+17)×6
7、指名说一说每种算法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8、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最终都能解决问题,这些算法都可以。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解题方法最简便?
9、生:(65+17)×6
10、师:指名说说他的运算顺序。(然后出示65×6+17×6 )那么这个算式又该经历怎样的计算过程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11、生在练习本上试算,指名板演。
12、师:整理学生中出现的两种情况
①65×6+17×6 ②65×6+17×6
=390+102 =390+17×6
=492(元) =390+102
=492(元)
13、师:(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第1种情况是两个乘法同时计算;第2种情况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两种形式的脱式都是正确的,但你们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14、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左右两个乘法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1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65×6+17×6
=390+102
=492(元)
16、师:“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17、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8、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的不同解答方法,除了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以外,还要让学生说说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19、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先指名说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每组一道,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名读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不同算法。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自由读题,弄清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问题讨论,补充延伸
1、问题讨论
出示教材61页中的“问题讨论”,指名读题后组织学生先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判断思路和方法。
2、补充练习
在每道题中的两个( )里填上相同的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 )×5+ ( )×4=81
6×( )+2×( )=96
28÷( )+42÷( )=10
第4课时 探索乐园 (P62~P63)
【课时教材分析】
“探索乐园”(P62~P63),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是按图中数的规律填数,分三个层次进行:先呈现了三组较小且便于口算的数;最后教材呈现了三组空白图,让学生自己确定规律填数。活动二,探索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相减的差与9的倍数关系。教材以图框形式呈现了计算的程序,先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顺序操作,并交流计算的结果,初步感受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计算一组除数都是9的混合运算式题,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了解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倍数关系;求出的商就等于这两个数字的差。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规律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的规律。
【课堂实录】
一、 探索规律。
1、师:出示课本62页第(1)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个图中的数,找出图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2、生仔细观察后先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最后得出规律:上面的数是下面两个数的乘积。
3、师:请小组同学合作,按找出的规律,在第(1)题后面三个图的空格中填数,然后全班再交流。
4、生小组合作填数,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课本62页第(2)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排三个图,看看每个图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6、生分小组进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即左下角的数是其它两个数的乘积。
7、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三个图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8、生自由填数,全班交流订正。
9、师:出示课本63页第(3)题,请同学们自己订规律,在下图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10、生自己找规律填数,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二、按顺序操作。
1、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1)题,然后教师说一个要求,生即按要求去做。
2、全班交流每个人写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
3、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2)题,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
4、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5、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6、生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议一议。
1、师: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看一看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什么关系?求出的商与这两个数字有什么关系?
2、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汇报,从而探究出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都是9的倍数,且求出的商正好是两个数字的差。
四、数学游戏
1、师:出示课本65页下面的“24点游戏”规则,逐一进行讲解说明。
2、生四人一组进行游戏。
3、师巡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混合运算教案9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计算式题。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引入课题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今天我们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跳绳和打乒乓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跳绳和乒乓球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综合算式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这是一道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这样的算式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
(三)、展开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
是买跳绳要付的钱,“15×4”算出的是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跳绳要付的钱和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加起来,得到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
比较: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指出:这两名同学在计算时的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不过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根据需要指名板演。
反馈:我们请这两名同学分别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12×3”算出的是买跳绳要(2)反馈:我们看同学在黑板上的计算过程,与你的计算过程相同吗?能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
提问:你觉得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再指名说一说。
(四)、练习
1.做“练一练”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要求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交流。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并改正,再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每道题分别错在哪里。
3.做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知道问题要求什么了吗?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书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为了使计算简便,前面和后面的乘或除可以同时计算,同时脱式。你有哪些收获?
混合运算教案10
教学内容:简便计算第39页例4练习十第5-10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式题中怎样使用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同上。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39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5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习十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后感:
混合运算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如果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并按照顺序正确计算。
2、在辨析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省和思辨,从而自觉意识到要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3、在对比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思考交流,梳理知识。
1、创设情境。
谈话: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一天,同学们到超市购买食品
一盒德芙巧克力40元 一盒牛奶9元 两袋可比克薯片6元。
提出要求:根据下面问题直接列综合式,并说说运算顺序和得数。
(1)1盒巧克力、1盒牛奶和2袋薯片共多少元?(出示:40+9+6)
(2)1盒巧克力比1袋薯片贵多少元?(出示:40-62)
(3)1盒牛奶的价钱是1带薯片价钱的几倍?(出示:9(62))
(4)2盒牛奶和2袋薯片共多少元?(出示:29+6)
(5)2盒牛奶的价钱是2袋薯片价钱的多少倍?(出示:296)
2、自主整理。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按运算的顺序把它们分类整理吗?同桌交流想法,把算式分类整理在作业本上。
全班交流。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1)从左往右算为一类;先算后面再算前面为一类。
第一类:40+9+6 296 29+6
第二类:40-63 9(62)
(2)只有加减法的为一类;只有乘除法的为一类;加或减与乘或除混合的为一类;有小括号的为一类。
第一类:40+9+6
第二类:296
第三类:40-63 29+6
混合运算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1/6+5/6
4/7-2/7
2/9+4/9
9/10-3/10
1/2+1/3
1/8+1/8+3/8
2.算一算。
100+25-18
75-25+15
24-(18+3)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2+3/10-1/5
(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出示例1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2)请学生列出算式
1-11/20-2/5或1-(11/20+2/5)
(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混合运算教案13
教学目的:
1、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使学生掌握应用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和计算二次根式;
2、会求二次根式的代数的值;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灵活选择有理化分母的方法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求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的值
教学过程:
一、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例1 计算:
分析:(1)题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可先把前三个二次根式化最简二次根式,把第四式的分母有理化,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2)题是含乘方、加、减和除法的混合运算,应按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先算括号内的式子,最后进行除法运算。注意的计算。
练习1:P206 / 8--① P207 / 1①②
例2 计算
问:计算思路是什么?
答:先把第一人的括号内的式子通分,把第二个括号内的式子的分母有理化,再进行计算。
二、求代数式的值。 注意两点:
(1)如果已知条件为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先把它化简;
(2)如果代数式是含二次根式的式子,应先把代数式化简,再求值。
例3 已知,求的值。
分析:多项式可转化为用与表示的式子,因此可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及的值。求得与的值。在计算中,先把及的式了有理化分母。可使计算简便。
例4 已知,求的值。
观察代数式的特点,请说出求这个代数式的值的思路。
答:所求的代数式中,相减的两个式子的分母都含有二次根式,为化去它们的分母中的根号,可以分别先把各自的分母有理化或进行]通分,把这个代数式化简后,再求值。
三、小结
1、对于二次根式的混合混合运算。应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的顺序进行,即先进行乘方运算,再进行乘、除运算,最后进行加、减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式子的运算,运算结果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在代数式求值问题中,如果已知条件所求式子中有含二次根式(或分式)的式子,应先把它们化简,然后再求值。
3、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目的在于使计算更简捷。
四、作业
P206 / 7 P206 / 8---②③
混合运算教案14
教学内容:
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和运算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8+9+1=2+4-3=9+6-5=
18-4+2=20-7-9=14-7+5=
16+3-9=7+6-4=15+3-8=
2、计算下面各题。
5597302658100
+38-29+19-17+41-73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车上原有56人。到站后上车的有19人,又下车27人。
想一想: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少?
小组讨论,指名列式计算:
56-27+19=48(人)56+19-27=48(人)27-19=8(人)
5629567556-8=48(人)
-27+19+19–27
————————————
29487548
2、练一练:
85-49+27=56+42-69=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一、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
68+25-39=92-47+36=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8+32-16=39-13+47=
96-34-35=87-32+45=
56+21+21=93-69+25=
二、课堂: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三、板书设计:
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56-27+19=48(人)56+19-27=48(人)27-19=8(人)
5629567556-8=48(人)
-27+19+19–27
————————————
29487548
混合运算教案15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爱表现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过关测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知,为新课的学习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知道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哪儿吗?学生激动地喊:想!随即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带入探究的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从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筛选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算式,并提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清晰条理性。)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3个组的人数,再加边上等待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后再问: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那么有除法和加减法时该怎么算?尝试计算20-8÷2
后再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含有两级运算,在加减法和乘除法同时出现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并用课件出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加法在前和减法在前是计算的一个难点,最容易出错,我在这儿做了重点指导。比如: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四、巩固运用,自我提升
1.基础题:首先是说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这些题都是对学生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巩固。
2.综合应用题:判断并改错。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拔高题:练习十一第六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增强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知识梳理
一节课的总结,对整节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对整节课的梳理。让学生谈收获,说感受,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含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分步算式:4×3=12 12+7=19
7+4×3
=7+12
=19
【混合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的教案10-21
《混合运算》教案10-18
混合运算教案07-02
混合运算教案03-07
混合运算教案09-03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8-25
《混合运算》教案范文10-23
混合运算复习教案08-25
《分数混合运算》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