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优秀教案

2022-08-30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地理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优秀教案1

  〈教学重点〉

  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高三地理优秀教案2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__。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

  6、虚心学习,多听课,向老教师拜师学艺。

  7、集体备课,互相探讨。

高三地理优秀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

  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高三地理优秀教案4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高三地理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高中地理教案08-30

初中地理《印度》优秀教案11-26

高一优秀地理教案12-26

高三的优秀的地理教学的工作总结08-30

高三的优秀的地理教学的工作总结11-10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2篇04-15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的优秀范文01-20

高三地理公开课教案08-26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08-01

高三地理教师优秀工作总结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