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收效有关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初步感知。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晏子使楚》。
1、板书、解读课题。
晏子,晏,姓;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子的尊称。(扳书:晏子)
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资料收集,谁来谈谈你对晏子的了解。(晏子,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身高五尺,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敢于直谏。)
使:出使,奉命去国外办事。楚:楚国。
谈谈对课题的理解。(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拜见楚王。板书:楚王)
2、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整体感知。
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众多,纷争不止,楚国,国力日强,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副板书:仗势欺人)齐国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二、汇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谁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机智地反击。板书:侮辱)
故事的结果:“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个双重否定句是说——楚王尊重晏子了。(板书:尊重)
2、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让钻狗洞——齐国无人——齐人盗贼
三、细读课文,感悟晏子。
读读议议,批批注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师生汇报交流:
(一)让钻狗洞。
1、谁来说一说楚王第一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击的。
2、谈谈你对晏子所说话的理解。
投影出示:晏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引导学生谈理解:
正常情况访问国家——走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我访问的国家——楚国 楚国——狗国 楚王——狗王
3、评价理解,你听出了什么?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文中有明确的说法吗?(看课文)
其实,这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副板书: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4、评价晏子的话妙在哪里?体会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费吹灰之力,委婉地还击了楚王。 晏子沉着冷静,机智反击,不失礼节。
5、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再读晏子说的话。(练读、指名读)
小结过渡:楚王以貌取人,想借故羞辱晏子,晏子凭着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反击而又不失礼节,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侮辱晏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楚王第二次又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谁来汇报。
(二)齐国无人
1、学生汇报:
2、谈谈你对晏子话的理解:
A、投影出示: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说说理解与感受。(人多)
(2)出示原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理解积累成语:张袂成阴——联袂成阴 挥汗成雨 比肩接踵——摩肩接踵
(3)原文对照,指导朗读。
启发思考:共同的理解是人多,文中是怎样说人多的?
生谈,小结:这说明同学们读出了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B、投影出示: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说说理解与感受。
(2)教师引导,理解感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最不中用”是什么意思?
上等国家——上等人去 下等国家——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下等人 我去的国家—楚国——下等国
(3)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再读晏子说的话。
3、这次对战的焦点是“齐国无人”,楚王是步步紧逼,晏子是巧妙回旋,击败了楚王,从中你体会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接着楚王的话题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把无人才、甚至不会用人之辱又回敬给了楚王。
4、这段精彩的对话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练读,分角色朗读体会。
(三)齐人盗贼
过渡语:一次次交锋,一次次失败,楚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楚王实在不甘心,又生一计: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王这些话的言外之意:齐国人是盗贼。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面对此情此境,晏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1、指名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师生解读晏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投影出示: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3、“水土不同”指的是什么?晏子在说什么意思?体会晏子的话妙在哪里?
晏子的话不但点出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又一次回敬了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使良民变成盗贼。楚王不但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4、从晏子的应对中我们感受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练读这段文字。
四、评价晏子,升华主题。
1、归纳三个小故事,体会晏子形象。
让钻狗洞——楚国狗国——只好……
齐国无人——楚下等国——只好……
齐人盗贼——“水土不同”——只好……
2全面评价晏子,感受课文中心。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结合相关内容、资料谈)
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
强烈的爱国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3、正是晏子巧妙的智慧、善辩辞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辞让楚王不得不折服,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投影出示,齐读。板书:不得不)
“不得不”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不能不、必须、只能、只好……
(4、楚王仅仅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结合“使”、背景资料“结交”感受理解,楚王尊重的还有齐国人民、齐国国家,因为晏子的背后是一个有力的团队。)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不辱使命!晏子的话句句千金,字字在心。话不多,传神则灵;人不在高,爱国则名垂青史。
2、要想更多地了解难晏子,老师推荐课外阅读《晏子春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晏子
不敢不尊重
(今年的职称评定要一节课堂教学展示课,无奈,只好将前期指导的一节公课略作改动应事了。呵呵,现置于此,也算作以纪念了。)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2
一、情感激励(板书课题)
同学们,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但柳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柳子”啊?你发现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是的,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齐读课题。指题目,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源头小学的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呢?
(让学生明白,当记者需要:耳灵──能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1、指名说:你喜欢怎样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做到:
⑴ 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 初步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2、适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却没占到任何便宜的故事。第一次在楚国的城门外,楚王想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见到楚王后,楚王却说齐国没有人,第三次在酒席上,楚王故意说齐国人品质不好。)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
1、得知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就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又是怎么反驳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到后马上举手。读后问:晏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2、出示黑板:
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___。
齐读。这段话这样说好在哪里?
(晏子不但保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讽刺了楚王。)
3、晏子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看课文,能在“看了看”后面加上“想了想”这个词吗?为什么?说明什么?就说明晏子的思维敏捷,这晏子想也不用想,就说出下面的话──读。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板书:
楚王 晏子钻狗洞 狗国
4、晏子钻了狗洞吗?(没有)他看到这个狗洞是怎样想的呢?
5、(请一生站起来)孩子,你现在多高?书上说晏子身高5尺,古代,一尺8寸,估算一下,晏子有一米几?(一米三几。)晏子还没有这个同学高呢。他可真够矮的。这晏子一看楚王这样对他,肯定会想什么?(晏子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从这个“看了看”,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晏子的爱国精神、思维敏捷。)
板书:
思维敏捷。
小记者们,你们眼真尖呀,在这“看了看”里就看出了一些门道。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应注意品析主要人物语言神态,从中了解人物的个性)
6、楚王第一次想侮辱晏子没得逞,接着又想了什么诡计?请大家一边读,一边划晏子和楚王对话的内容,晏子的话划“──”,楚王的话划“xx”。体会一下他们的对话,看看我们的小记者能不能听出弦外之音?开始找,看谁找得有快又好。谁来读?
7、指名读: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晏子说这话的意思是?
8、既然谈到了第二次交锋,我们围绕这个故事继续聊聊!请自由读这句话,黑板出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后人在这句话中找出了三个成语──谁知道吗?知道一个说一个。我们来对号入座。
板书: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师边写成语边说“袂”和“踵”的意思。
9、把这三个成语赶紧象老师这样在书本上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记住了吗?
10、第二次交锋还没有结束,谁再接着说?晏子做了个什么动作?(拱了拱手。)谁来试试这个动作?古代向人拱了拱手,是非常有礼貌的,这说明晏子讲话不卑不亢,不紧不慢。谁能边做动作边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晏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11、晏子不但装着为难的样子,拱了拱手,还故意笑了笑,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小记者们,当你们看到这一切,你想分别对楚王和晏子说点什么?(板书:沉着冷静。)说得真棒,真不愧是口齿伶俐的小记者。让我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片断吧。
(指名两人分扮楚王和晏子到台上表演读。加上动作,注意语气,其余读旁白。)
12、楚王见两计都不成,眼珠一转,又生一计,这一回,他又想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并由小组长负责,按照以下步骤学习。出示学法指导:
一、读一读,读第三个交锋的内容。
二、划一划,分别划出晏子和楚王的对话。
三、说一说,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听出了什么弦外之音。
四、再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小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指名按步骤回答问题。回答: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押强盗生盗之国 请你找出这段话中的成语。自由读读吧。(面不改色)
13、他不改的还有什么?还有什么?还有说的更出色的吗?真不错,把你们的话综合起来,不改的是他的勇气,是他的冷静,是他的正气,是他的能言善辩。板书:(能言善辩)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冷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吧。
同学们,晏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改,谁改了?(楚王)
14、看课文,第一次楚王让人钻狗洞,最后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次楚王说怎么齐国拿不出人才,只让你这个小个子来,最后只好──(陪着笑。)第三次说齐国人有问题,犯罪偷盗,最后只好──(赔不是。)
15、你瞧瞧这楚王,唉,送他几句歇后语吧──黑板出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连──( )。齐读。
16、那这楚王最后的结局是,谁来读读,谁还想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7、晏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要想获得尊重,它需要的的的确确从外到内有真正的智慧,那就叫真才实学。小记者们,你们看到这里,有什么感受呢?你说得真不错,谁的感受更深刻?还有补充吗?
(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要多动脑,多学知识,才能有晏子那样的真才实学。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爱戴的人。)
谢谢你们给我的启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悟出课文的写作真谛)板书:三读:悟。师指板书,小结:我们在学习阅读课文时,就是要通过反复读来理解课文、品味课文、领悟课文。并学习这种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四、超越文本,学当晏子
1、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十分不甘。突然,他见你们这班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便轻蔑地说道:“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
(讨论,指名、同桌交流。)
2、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说:“哎,小记者们,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小看你们了!”
五、开招待会,齐夸晏子
各位小记者,我们的报道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六、小结延伸,积累运用
我们这班小记者在这次随访中表现出色,就连智慧超人,能言善辩的晏子也不住地点头称赞。请听听他对你们的评价吧。
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吧!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开狗洞 狗国(思维敏捷)
下等人 下等国(沉着冷静)
押强盗 生盗之国(能言善辩)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3
一、引言: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就如一块“鸡肋”,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文字障碍、文言现象以其在中考中举足轻重的分数比例,使人甩不开手脚,不敢丝毫懈怠,于是一直以来我跟很多老师一样以考试为准绳,按部就班逐字逐句满堂讲,学生规规矩矩密密麻麻记一书,教师觉得不讲解学生“学不懂”,学生觉得懵懵懂懂离开老师“啃不动”,课堂教学成了“师讲生记”的固定模式。这样的教学使文质兼美的文章灵魂顿失,浑然天成的精美结构被“肢解”成破碎的字词堆砌学生真正成了“寻章摘句老雕虫”。直弄得教学味同嚼蜡,学生一见文言,唉声叹气,效果可想而知。钻进了死胡同的我还常常振振有词地埋怨:“光讲素质教育、光提倡课程改革,考试制度不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一切都是表面文章、花架子。”
二、背景:
那是一次班会课,我让学生在信里给任课老师说悄悄话,一个好生对我说:“老师,我喜欢听您的课(除了文言文),您能否也让它变得轻松、活泼些。”透过纸条,我读出了学生的期待,读出了自己的不足,原以为文言文就是这样教的.我开始思考是否还可以有别的尝试,能够在文字艰涩的文言文教学上进行一个突破,做到高屋建瓴,让学生既得文章精髓又能熟练掌握词义,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既然尝试,干脆大胆放开,大不了这一课从头再来。
于是我以寻找兴趣为切入点,大胆转移教学重心,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宗旨,构思一堂开放型的文言课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晏子使楚》一文首先进行了尝试。
三、教学设想:
激发兴趣的方法众多,情境教学法是其中一种,平时教师用的最多的是假设角色的方法,假设你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会怎么说、怎么做等。这样做学生还是旁观者,最多是站在课本之外,指手划脚,一旦话题结束,一部分懒惰者依然懒于思维,他们读是有口无心地读;看是浮光掠影地看;说是不得要领地说……这样所设计的情景与教学内容就好像是是“山核桃”外加“盐糖味精”,品尝者固然可以在“包装”的诱惑下费力砸开核桃,但难有水乳交融的效果,因此只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学生全身心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动机,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我要设计一个贯穿整节课的情景,让学生自始至终进入角色。力求: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关注、关涉社会、人生;方法途径上不仅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相结合,而且更注重在实际情景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学习功能上,不再单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基于这点理念我找到《晏子使楚》的教学突破口:利用很多同学钦慕甚至想成为一名外交官的心理,颠倒时空,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课文学习境界,实现了学生和课文的深层次对话,整堂课以我们一群小记者跟随晏子出使楚国为主线,设计了六大趣味活动,贯穿了理解、感悟、概括、辩论、写作等各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师:(板书课题)现有的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都有一些随从人员。为了让人们及时了解出访情况,其中哪一种随行人员一定少不了?(记者)而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出使楚国却没有记者跟随。今天,大家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去见识见识春秋末期那变幻莫测而又扣人心弦的外交风云?(接着讨论,让学生明白,当记者需要:耳灵——能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眼尖——善于观察,特别是对方的动作、神态,能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口利——要能言善辩,善于提问;手快——动笔写报道要快。)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先请大家自由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个介绍(方式为自由读课文,或用简要的话介绍文中的有关情况),通过学生的发言、补充、争论,就暴露出学生课文疏通中的问题,加以引导,落实重点字、句。
(三)说说话意——体会感悟
师:大家跟随晏子左右,他哪方面给你们印象最深?你听出了晏子哪些话是话中有话的?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这些话,说说你听出了什么,你是怎样听出来的。这一步旨在理解内容。
(四)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面对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既紧张又精彩。各位随晏子出使到楚国的小记者们,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晏子三次受辱与反驳的情景?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楚王与晏子等人的动作、神态、说话时的语气通过表演朗读表现出来。(四人小组选一节表演练读)
(五)尝试反驳——迁移应用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却没有想到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他看斗不过晏子,却又不甘心受辱。突然,他看见你们这班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向你们瞟了一眼,轻蔑德才说道:“哼!齐国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记者?”小记者们,面对楚王对你们的侮辱,你们肯低头认输吗?
生:(坚决地)不肯!
师:那你们将怎样反驳?
生:(拱了拱手)尊敬的楚王,敝国有个规定:访问文明的国家年,就派大记者去;访问野蛮的国家,就派小记者去。我们这班小记者,乳臭未干,最没本事,就被派到这里来了。(说完故意笑了笑。)
生:我们年纪轻轻就能出来闯天下,你们楚国有想我们这么能干的小记者么?如果有,谁敢出来比试比试!
师: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红着脸说——
生;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惭愧,惭愧。
生:咳!的确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我(楚王)输得心服口服。
(六)答记者问——质疑应答
师: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时,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爱提问题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就当面问问晏子或楚王。
生:请问楚王,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验晏子?
生:请问楚王,那两个武士押着囚犯是不是你故意安排的?
生:请问晏子,你出使楚国前,有没有想到楚王会羞辱你?
生:请问晏子,你为什么这样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晏子”和“楚王”随机应答,教师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七)发短消息——概括评价
师:开好了记者招待会,出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不过,各位小记者,你们跟随晏子出使楚国已有四五天了,齐国的国王正焦急地等待大家的消息呢?还是赶快动手给齐王发一条段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齐国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某某报道”。
(八)晏子称赞——激励结束
师:看到你们这班小记者这次随行地出色表现,就连智慧超人、能言善辩的大夫晏子也不住的点头称赞。他捋了捋胡子说:“你们这班小鬼呀,真不愧耳灵、眼尖、口利、手快。我想,只要你们现在刻苦努力,多加锻炼,将来必成大器。再过几天,齐王又要派我出使秦国,(拱了拱手)诸位还愿意与我晏子一道出访吗?
五、课堂评价和反思:
教书十载,教《晏子使楚》数次,每教必有所得,此次收获最大,不敢藏私,故将教学所得与各同仁共飨。
教师的自我评价:全班同学的兴趣空前高涨,课上得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而且开放性课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学习、高效地创造性学习。
收获和反思:我们培养学生的宗旨不仅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而且要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为此,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为能培养主动积极地吸取知识,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克服种种困难而解决问题的人才服务。如何倡导一种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改善课堂结构,调节课堂气氛,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由这节实验课,我感到:
1、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年轻、活泼,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的一代,因此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外,固然有他们学习状态的原因,但也有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因此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尽量寻找最切合学生实际的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抓住他们的心理,激发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自主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文素养的双重任务。
2、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当是精心策划的,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状态,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可能。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应从难度、跨度、梯度、广度等方面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入未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当然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果子,从这点上说:教师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
3、但是教学过程也存在一些暂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个别学生习惯于老师告诉答案,要他自己去自学、探究与表演、评价,很不适应,甚至不理解;个别学生学习不主动,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好,因此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做好认知调控,自觉地从“只听不思”“不听不思”中解放出来,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去解决的难题。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说出故事的内容,能形象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深入领悟晏子和楚王的形象,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同学,在口语交际、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得到提高。
3.通过合作探究,提高整合资料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谈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哪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再次感知课文,不过这次可是带有任务的。
问题: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来我们为自己出色的朗读鼓鼓掌。
(三)我的舞台:过把导演瘾
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于合作表演,但是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尝试另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那是什么方法呢?请看大屏幕。过把导演瘾。跟同学说戏,可以说言、语动、作神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更好的凸现人物性格。这种方法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少,希望同学们能大胆的进行尝试,按我们平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活动,看清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协作,组长做好笔记。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哪一组先来过把瘾。
学生导演,学生点评,老师适当也点评。
(四)各显神通: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晏子这样爱国的,古往今来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精神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溃成为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话题:说说古今爱国的小故事
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能进行资料整合并能找出与课文的联系和区别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同学发言,同学补充发言,老师总结。
同学们合作得太好了,既能整合好资料,又能联系课本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听出来了,联系:都是爱国,不同:爱国所表现的方式不同。有轰轰烈烈的,有默默无闻的,有勇敢的,有智慧,还有无私奉献的爱。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总结得更好,我真感动,我为你们雄辩的口才,广博的知识,更为你们对语文学习投入的那份热情感动。正如同学们所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处处可见爱国的壮举,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关天培永战外敌,从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到叶欣、钟南山在特殊战场上的视死如归,还有战斗在各条展现的人们,他们用自己不悔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得赞歌。同学们做为学生你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呢?谁来说说?
同学发言,老师总结。
(五)思维火花
同学们说的很全面,下面我们再次回归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晏子进行评价。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静下心来,思考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比预想得要好,整节课流程清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做到了师生互动,同学们能积极投入,踊跃发言,其中学生在课堂中绽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听课的老师。回顾这节课,感慨颇深,现谈几点,以释情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首先,我感觉学生的状态特别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集体朗读,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听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晏子就活灵活现得站在我们面前。
第二,在“过把导演瘾”环节中,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导”的形式是花样翻新,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组采用故露破绽的方式,导演先不导,演员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学又用方言说,最后导演再说戏,并特别强调如果不是剧情的需要,表演时必须说普通话,这种方式用心良苦,可见同学们确实动了脑筋。我认为,不管这节课结果如何,同学们的这种创造性发挥是应当肯定的。
第三,在小组交流探究时,同学们确实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比如,同学们学到了如何整合资料,学到了如何根据要求找出与文本的联系和区别,我想,如果学生们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一点,那么,学生们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节课有几处疏漏之处:
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学们导演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略显粗糙,应重点点出同学们要重点点评导演而不是点评演员。
第三,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考虑问题的深度。第四,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这是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总之,我觉得开一节课很难但又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许正是这点才吸引我鼓足勇气去尝试。确实也是如此,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这是我感触颇深的。另外,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真正的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进行反驳,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齐国的尊严的故事。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顺序清楚,结构完整。本文意在让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学习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识生字,感情朗读,分角色演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驳: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2、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教学用具】
课件(图画、文字)。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课题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田忌以智取胜的故事,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子,(人物课件)他干什么呢?从题目看,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看黑板,请看文中对这些问题有没有说明,在哪些段落,标上记号。
三、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晏子使楚的起因是什么?抓住“国势强盛”“想乘机”等词,引起下文。
2、哪几节写晏子使楚经过?主要人物都有谁?晏子到楚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用一两句话概括说明。
3、小声自由读3~5节(出示课件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侮辱”与“反驳”的关键性的句子,同桌相互交流讨论,作上记号。(分析解答,师生互动。)
4、晏子凭着惊人的智慧,卓越的辩才与楚王针锋相对,斗智斗勇,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楚王处于被动,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
5、你认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
6、看结构:
除了重点内容之外,还写了起因和结果,这样写好处是什么?
7、既然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那么这篇文章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叙事的六大要素口述。
8、今天我们认识了晏子,同时也认识了楚王,作者是从哪方面来写人物的?(语言)你认为晏子,楚王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课下练习,下节课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1、你还有哪些疑问?课上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课下我们共同查找资料。好吗?
2、你想对晏子说什么?写在图下。
3、如果对春秋战国时期小故事感兴趣,课下找有关书籍读一读。
4、课件问题:
楚王几次、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结果怎样?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略)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
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
3.答疑。
三、阅读分析
1.阅读思考:
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
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
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
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
4.小结:
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课文朗读磁带。
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1、老师讲述“周总理机智应对美国记者维护祖国尊严”的故事。
一次,周总理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见桌上放着一支派克牌钢笔,便不怀好意地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笑了笑说:“提起这支钢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朋友的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就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生产的这支笔。”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引入课题,板题、读题、解题。
二、检查预习。
(一)小老师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2、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并画下来。
3、指名朗读带生字的句子。
(二)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并做到“四不”。
(三)评议,相机正音。
(四)同桌相互检测读文情况,相互正音。
三、感知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
3、用上生字卡中的部分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1、师指导写“矮”字。
2、学生练写。
五、作业。
1、练习写好其他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阅读类似的故事。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故事的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能根据意思写出并积累成语。
3、能用“不敢不”造句
4、学习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继续提高默读能力。
5、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教学重点、难点:
边读边思,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过程。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过理解,揭示课题。
1、简介晏子。古时候有个人名叫晏婴,他身高不到五尺,就和你们差不多高,他是齐国的大夫,也就是宰相,这个人啊,很有才干,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
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晏子)“晏”字上边写个“日”字头,下面写个“安”字,这是一个生字,请大家一起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
3、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板书:使楚)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那晏子出使到楚国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3、学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1、出示问题: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什么地方让你最佩服?默读课文,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2、大组交流。(在理解晏子和楚王的三次斗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第一次智斗: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①理解: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智斗。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挖狗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要楚王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此次,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头痛击。
②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第二次斗智: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①理解:楚王寻找借口,讽刺晏子无能,齐国无人。面对楚王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再次回敬楚国,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②感悟三次“笑”。
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这一笑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同时,晏子也作了很好的应对。
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表面上态度并不尖锐,实际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
③感情朗读第二次斗智。
第三次斗智: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理解:晏子的回答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②感情朗读第三次斗智。
(说明:这一环节,学生在自己研读、归纳、思辨和梳理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体会出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同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总结全文,学做演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用“不敢不”造句。
3、过渡: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我们藐视楚王,更佩服晏子,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我们是否可以演演这个历史故事呢?
出示剧幕:
第一幕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国城门外
人物:晏子接待晏子的人城门卫兵
画外音: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晏子来到楚国城下,只见城门关着,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洞──。
晏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接待晏子的人:不须多说,快请吧!
晏子: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接待晏子的人:(愤怒地瞪着晏子)你,你,竟敢如此无理!也不看看你自己多高的个子!(后一句没敢大声说,但充满了轻蔑的语气)
晏子:唉,谁让我访问狗国呢,只好从狗洞里钻过去了。(说着假装要走进小洞)
接待晏子的人:慢,你等一等,快去禀报大王。(一士兵跑下,一会又跑回来)
士兵:大王有令,城门大开,迎接齐国使臣!
(两个士兵打开大门,晏子大摇大摆走进城门,脸上挂着一抹胜利的微笑)
4、分小组练习表演。
5、大组交流。
五、小结。
师:晏子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驳倒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他不愧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六、布置回家作业。
模仿第一幕的写法,编编第二幕(第二次斗智)或第三幕(第三次斗智),请好朋友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
13、晏子使楚
侮辱
晏子(充满智慧) 楚王(不敢不尊重)
反驳
教学效果反馈:
三次智斗是课文学习的重点,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自己研读、归纳、思辨和梳理的交流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出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具有逻辑、具有哲理。教学内容多,应安排2课时完成。
不足之处:我班学生思维不活跃,表达能力差,教学进程缓慢,课堂气氛很沉闷。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题
1、师: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晏子使楚》。
3、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4、指名回答。
(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使:出使。)
二、扫清生字。
1、开火车组词。
2、由生提问比较难写或要注意的生字。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2、生自读课文。
3、指名回答。
4、师: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3个)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用复述的形式把它介绍给你的组员。
5、四人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引导:
(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位同学大声读出来?
(2)指名回答。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从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师: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A、在这之前,楚王(不断地侮辱晏子)。
B、后来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
C、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指名回答。
4、师: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5、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
A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请大家思考,课后的第二个问题。它说的故事是文中的哪个部分?
10、指名回答。(第五自然段)
五、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A、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B、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C、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六、课外扩展——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个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座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七、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为了他的尊严》。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10
【设计思想】
《晏子使楚》属于浅易文言文,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他们自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重视课文的读。读分三个步骤:一为诵读,注意读的节奏,读顺畅,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二为译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复述课文。三为品读,主要是分角色读,注意语气,读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并能根据人物形象,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翻译文言文,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识别通假字,了解词类的活用等。如果将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逐个对译不能通畅时,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本文“事核而言练”,人物语言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从而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晏子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机智善辩,楚王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加入一些合理的细节想像,以丰富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谁能讲一个机智善辩的故事?
生讲,师评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我国古人机智善辩的故事-《晏子使楚》。
二、诵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学生活动:
(1)默读或轻声读一遍课文。
(2)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板书列出生字:晏(yàn)缚(fù)酣(hān)曷(hé)枳(zhì)熙(xī))
(3)生齐读两遍生字。
2、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教师提示: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学生活动:
(1)生默读。
(2)指定学生朗读。
师纠正、评议。
3、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三、译读课文。
1、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字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译为“将要出使楚国”。
(2)古今词义的不同。“何坐”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使用这样的义项。
(3)识别通假字。如“缚者何为者也”中“曷”通“何”。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让学生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几个不同于现代汉语特点的文言句式整理出来。
(说明:这几项任务工作量较大,可采用分组负责的办法,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学习小组。一组整理通假字;二、三组整理古今异义词,其中一组负责整理第一自然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自然段的;四、五组负责整理特殊的文言句式,其中也是一组负责整理第一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段的。)
学生活动:
(1)分组默读、整理。
(2)学生组内讨论。
(3)由学生回答或到黑板上板书出来。
示例:
通假字:曷——何熙——嬉
古今异义词:方(古:将要今:方形)对(古:对上说的话或回答今:正确)为(古:相当于“于”今:作为;做)坐(古:犯罪今:坐下)避席(古:离开座位今:避:躲开;席:席子)徒(古:只今:徒弟)其实(古:它们的果实今:实际上)得无(古:莫非今:得:得到;无:没有。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得无”的用法)病(古:辱今:疾病)
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肯定判决)
圣人非所与熙也。(否定判断)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等,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说明:教师可作适当调整,或增或删,不必出现名词术语,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2、生分组,边读边把课文口头翻译一遍,组内交流。
3、让一名学生把故事讲一遍,可加入一些细节和合理的想像。
师评价,对学生加入的较为精彩的细节应予以肯定。
四、品读课文
1、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准备分角色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解说、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个角色,其他同学准备评议。
3、让学生评议。哪位同学读得较好,哪位同学读得还有待改进,读得好的同学读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读得不够好的同学没有读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可再让其他同学读,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朗读楚王手下的对话时,应让学生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积极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应设计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应设计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应设计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根据学生读的语气,教师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板书:
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楚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4、师引导。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可在人物对话时适当加一些描写,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可以先揣摩一下此时人物的心理,然后再想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气,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教师提示:如“王视晏子曰”,添加一些细节,先揣摩一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楚王肯定是幸灾乐祸的心理,可以这样添加:楚王听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右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用眼睛的余光偷偷瞟了晏子一眼,然后故作惊讶地说。)
生分组,自选一处,对楚王、晏子、楚王手下进行描述,相临的组最好所选不雷同。然后自由讨论、交流。
生交流,师评议。
(示例:(1)晏子早就对楚王进行察言观色,看到楚王偷偷地瞟了自己一眼,知道楚王不怀好意。当楚王把矛头指向整个齐国人善盗时,晏子的思想正在激烈地斗争着:这明明是对我们齐国的污蔑,可自己又无法证明这个人不是齐国人。想到这次出使的任务,自己又不能失礼,怎么办?晏子突然想到有关橘树和枳树的故事,心头豁然一亮,有了主意。于是晏子慢慢地站起身来,从容地离开座位,向众人扫视了一眼,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说道。
(2)楚王听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鼻子上沁出密密的汗珠,下意识地玩弄着手里的酒杯,干笑了几声说道。)
5、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6、教师小结:晏子的机智善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同学们今后也可以多收集一些类似的故事,读后我们会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以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
布置作业: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诵读
通假字
译读古今异义词
特殊文言句式
品读语气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感情楚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资料采撷:
1、机智善辩的故事。
(1)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时,迎面走来一位批评家,这位批评家扬起头,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歌德闪到一旁,微微一笑,说:“我正好相反。”
(2)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秘密建了一处潜艇基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有关的消息,罗斯福压低了声音说:“你能保守秘密吗?”好朋友肯定地点了点头。罗斯福俯在好友耳边,小声说:“你能,我也能。”
2、刘勰曾称晏子一书“事核而言练”(《文心雕龙、诸子》)。此则短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描写了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全文楚王的话并不多,且多为设问的口气:“齐无人耶?”“然子何为盗乎?”“齐人固善盗乎?”短短几问,便把楚王傲慢无礼的神态传达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尬尴面孔呈现于纸上。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了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以及善于与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高若海)(说明:这段文字评论的是《晏子故事两篇》,不只是本文)
——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2、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重难点】
1、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驳,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2、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朗读引入,春秋末年,齐国派谁出使楚国?楚王仗着楚国国势强盛,想做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那晏子出使的结果怎样呢?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板书:
不敢不尊重。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楚王如何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找到相关的句子,把关键的词句勾下来。楚王的用波浪线,晏子的用直线。
板书:
楚王晏子
2、抽生回答,楚王是如何侮辱的,你找到了什么句子,你勾了什么关键词句?楚王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3、晏子是如何反驳的?先读句再勾词。晏子的这番话是话里有话,你读一读,体会晏子的话中之意。(板书话中之意)说一说,建议用上“如果……就……”。
楚王听了之后,一想:如果让晏子钻洞,我楚国不就成了狗国了吗?所以怎样?(学生用朗读回答。)
4、楚王的第一次侮辱被晏子击退了,真是大快人心,我把晏子说的话换了一句,让楚王不敢小瞧晏子。出示问句,读一读,都是问句有什么不同?反问是表肯定的意思,改为肯定句是什么意思?晏子这样问行不行?晏子心里明白表面糊涂,你觉得晏子会怎样说那番话,谁来试一试。你体会到晏子的聪明了吗?
板书:
体会晏子的聪明
5、分角色朗读,有关楚王的句子请1、2大组读,晏子的句子3、4大组读。
(分角色读。)
6、第一次交锋可真是精彩,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就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晏子说临淄人多的话可是非常精彩,后来演变成了三个成语,你知道吗?当形容某处人多时就可以用上这些词。
注意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上体会晏子的聪明。晏子的笑是假装表示歉意的笑,而楚王的笑是掩饰尴尬无可奈何的笑,因为他说了不生气。表演时要注意加上表情与动作。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 晏子
不敢不尊重 晏子 话中之意
钻狗洞 狗国 分角色朗读,评价
没有人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第一课时
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学生字,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⒌做作业本上1、2题。
㈢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㈢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⒈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⒉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⒋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16课《晏子使楚》教案】相关文章:
教科版晏子使楚教学设计11-08
《晏子使楚》的教后感07-18
鲁教版《社戏》教案03-08
晏子使楚教案03-16
《晏子使楚》教案01-26
晏子使楚教案07-06
精选《晏子使楚》教案12-07
《晏子使楚》的教案07-20
晏子使楚的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