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转动教案

2022-06-14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转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转动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三、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大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转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旋转现象的兴趣及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音乐盒音乐呼啦圈 风车 水杯 塑料管 乒乓球 纸片 恐龙蛋壳 塑料瓶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以音乐盒的转动来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盒里娃娃来转动自己。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音乐盒吗?喜欢音乐盒吗?

  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大的音乐盒,我们就是音乐盒里的娃娃,现在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转动起来吧。”音乐停了,小朋友们也停下来慢慢的做到自己的座位上。

  2、当才看小朋友们转动的时候都非常的'开心,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伙伴他们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愉快的转动,下面老师将有请五个小朋友帮助它们转动起来。仔细观察然后请回小朋友。

  下面哪个小朋友来讲一讲你转动了什么,你又是用什么办法让它转起来的呢。请幼儿完整的叙述

  3、提问:“刚才的材料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办法让看起来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吗?

  鼓励幼儿想想看似不能转的东子转起来。

  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相处办法,让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

  4、观看ppt 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动的广泛应用。

  观看并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一猜它有什么作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则:

  一、观察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内容。

  二、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幼儿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幼儿的一日生活小环节渗透科学教育。

  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幼儿操作练习的丰富、开放性的材料,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身边的小玩具,有积木、饮料瓶盖、硬纸片、雪花片、鸡蛋壳、呼啦圈等等,让幼儿在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用自由交流和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描绘他们亲自经历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问幼儿你是怎么把它转动起来的,却忽视了该物体转动的有趣现象,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自由操作材料的环节,我说的太多,孩子们玩的时间太短,让他们探索的不够,还有在活动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显得啰嗦。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转动经验拓展不够。

  在“身体转动”的环节,通过小结幼儿操作材料转动的方法,最后介绍呼啦圈,引出了身体的转动,这个环节幼儿能够大胆说出身体的哪些部位能转动,如:眼睛、头、肩、手腕、胯等等,都说的很好,我出示了儿童身体图,在幼儿找到的部位贴上字卡,认识汉字,还准备了轻音乐带着幼儿转动这些部位,我原本以为这是我这个活动的亮点,但在专家评课的时候,却说我的内容太多,可以删掉这一部分,在最后让幼儿观看光碟的环节应该再细一点,引导幼儿多说,并用完整的话表达。课后好好的反思了这次活动,真的是内容有点多,如果我再次开展此活动,身体的转动可以在第二课时开展,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大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转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复制现象,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视频《有趣的复制》、投影仪、电脑

  2、操作材料(分两次投放)

  第一次:每组纸若干、勾线笔、饼干样品人手一份

  第二次:印花机、印泥、钱币、印花机若干,分组投放

  3、作品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蛋糕师引题,感受复制的特性(一模一样)

  1、今天,我这个蛋糕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新鲜出炉的饼干,请你们仔细瞧一瞧?

  2、这是什么饼干?(跟周围的小朋友比较饼干的特点)

  小结:是的,我烤出来的是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小鱼饼干。

  二、幼儿设计样板图第一次,引出复制的概念。

  材料准备:笔每桌5支、饼干样品5-7、样板泥、教师样板泥等。

  1、出示样板图,提出设计要求

  教师介绍高点的步骤。

  2、介绍材料,幼儿首次操作

  你看,我为大家准备了笔、样板纸,请你们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一个饼干样板图,记得和样品要一模一样。

  3、验证比较

  你设计了什么饼干,用了什么方法?(印画、临摹)

  还有什么方法?

  小结:像刚才几位小朋友用的方法叫复制。

  三、第二次操作,尝试多种复制方法

  1、介绍材料与操作要求

  重点介绍复写泥。

  2、幼儿操作、比较作品

  你用了什么方法?复制了什么图形。

  小结:刚才尝试了用印花机、复写纸、印模、银币拓印这四种材料都成功地复制了饼干图样,恭喜过关!

  四、观看视频拓展经验,感受复制的便捷。

  1、生活中的复制现象

  你还见过那些复制品?

  2、观看视频拓展经验

  幼儿观看一段制作月饼的视频

  提问:月饼是怎么复制出来的?她的复制工具在哪里?

  有了这个机器有什么好处?——便捷、快速、方便

  五、制作饼干,生活应用

  1、出示糕点师工具,示范制作方法,讲解要求。

  2、背景音乐,幼儿制作

  结束:这下蛋糕师将你做的饼干送去烘烤吧!

  活动反思:

  让孩子操作,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到复制的神奇。在这之后,再认识不同的复制方法,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复制的神奇。这样,孩子们从最贴近自己的操作的认识,向未知的拓展,更循序渐进。

【大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转动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有趣的转动教案11-27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案12-09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11-27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08-23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案09-30

有趣的转动大班教案11-11

《有趣的转动》大班教案12-11

大班有趣的转动教案10-16

有趣的“转动”大班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