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2022-05-23 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案 篇1

  目标:

  增强体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场地:

  空地,150CMX50CM的领操台一个.

  方法:

  把学生分成10至12人一个小组,并选定一至二人为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游戏时,在领操台长的一方两边各画一各线,此线与领操台平行,分别距领操台60CM.两平行线与领操台共同构成一个游戏区域.如下图

  游戏时,每组的同学在A面手拉手,按要求从A面跨过领操台到达B面,才算完成游戏.

  规则:

  1、在通过A、B两线之间(包括领操台)时,最多只能是两只脚和两只手同时接触游戏区域,否则,重新进行游戏。

  2、从第一人通过到最后一人通过B线才算游戏结束,在整个游戏区域,任何人都不能松开手,否则,计为游戏失败,重新开始游戏。

  评价:

  1、探讨方法时,全体同学共同参与。

  2、游戏时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和帮助。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难点:如何理解这些神奇的桥?

  【教学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看到过桥吗?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见过的桥。(学生自由谈)今天有位叫兰兰的小朋友要向我们介绍的桥可与小朋友们说的大不一样,大家想知道吗?(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教师设问使学生对此有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读顺。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读。

  4、去掉拼音读生字。

  5、交流识字方法。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字?

  (识字教学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进行识记,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小组内读文,说说兰兰都过了什么桥?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检验学生识字情况的同时,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并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使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推动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兰、各、坐、座”引导认读。

  2、说说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同桌互相评价。

  (采用同桌互相评价写字效果,不仅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取长补短。)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 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

  三、读写词语。

  《思考·练习》第5题。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

桥教案 篇5

  一、课程基本理论

  (一)、乐高特色课程教学总目标(教学的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乐高课堂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并从中获得自我提升的价值取向。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从初步识别一些乐高积木零件名称,到拼装动手组装机器,再到学习编程,再远程遥控乐高机器人操作。

  3、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乐高机器人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把基础知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来。

  (二)、乐高特色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装机器零件、编辑程序。

  难点:在学习中如何获得自我成就感,提升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并从中获得自我提升的价值取向。

  (三)、乐高特色课程培养方向(从学生角度)

  1、通过乐高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的乐高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课堂中,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发挥团队精神,既要表现好个体的水平,也要有体现群体的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的精神。

  3、在乐高拼装的训练过程中,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进而促进人格完善。

  4、了解乐高的基本理论和拼装技术,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促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

  5、学习乐高兴趣课为学校和特色教育添砖加瓦。

  二、课程模块 (目录、内容)

  第一课时 WACK3M机器人拼砌第1-30步

  第二课时 WACK3M机器人拼砌第31-60步

  第三课时 WACK3M机器人拼砌第61-90步

  第四课时 WACK3M机器人拼砌第91-122步

  第五课时 WACK3M机器人编辑程序

  第六课时 ROBODOZ3R机器人拼砌第1-12步

  第七课时 ROBODOZ3R机器人拼砌第13-21步

  第八课时 ROBODOZ3机器人拼砌第22-26步

  第九课时 ROBODOZ3机器人拼砌第27-40步

  第十课时 ROBODOZ3机器人编辑程序

  第十一课时 KRAZ3机器人拼砌第1-20步

  第十二课时 KRAZ3机器人拼砌第21-39步

  第十三课时 KRAZ3机器人拼砌第40-60步

  第十四课时 KRAZ3机器人拼砌第61-80步

  第十五课时 KRAZ3机器人拼砌第81-120步

  第十六课时 KRAZ3机器人编程

  第十七课时 Banner print3R机器人拼砌第1-34步

  第十八课时 Banner print3R机器人拼砌第35-53步

  第十九课时 Banner print3R机器人拼砌第54-75步

  第二十课时 Banner print3R机器人拼砌第76-84步

  三、课程教案

  WACK3M机器人拼砌第1-30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WACK3M机器人拼砌第1-30步骤

  教学目的:

  1、学会拼砌WACK3M机器人;

  2、体验拼砌的过程。

  3、掌握拼砌技术。

  教学准备:

  组织上课,视频,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要求

  1、端正学习态度 2、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3、课中遇到困难请文明举手

  4、拼砌步骤要规范 5、教学紧跟老师的步骤6、每天保持认真的心情

  二、教学拼砌WACK3M机器人:

  1、比赛前准备,教学目标示意图如下:

  2、机器人拼砌准备步骤1-30步。

  三、表扬优秀的学习小组

  (1)评优秀的小组

  (2)教学总结。

  四、教学总结

  WACK3M机器人第31-60步骤

【【精选】桥教案模板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精选】桥教案模板合集6篇05-19

【精选】桥教案模板合集7篇05-03

【热门】桥教案模板合集九篇05-09

【精华】桥教案模板合集八篇05-21

有关桥教案模板合集九篇04-23

精选桥教案模板集锦9篇05-09

【精选】桥教案模板集锦8篇05-07

精选桥教案模板集合8篇05-02

精选桥教案模板汇总7篇04-22

精选桥教案模板汇编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