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2-08-26 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x7612x83x4934x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x38x123

  ⑵621x38x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gt;0.□□。4lt;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的练习十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习,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x8=

  4、完成书上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习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x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x3=30

  2x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x3=24

  或7x3=21

  或6x3=18 4x3=12

  5x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x6=9x6+8x6+5x6+3x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三、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四、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2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2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06-20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6-19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8-26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08-25

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