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案

2022-03-31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化和吸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化和吸收》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课时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口后;取唾液者口含半口蒸馏水1~2 min,然后吐入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待用。

  b.漱口后,口含消过毒的脱指棉,待脱脂棉湿透后取出(用镊子,不能用手)。再用镊子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加入10倍的蒸馏水稀释后待用。因为酶具有高效性,稀释后的唾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③将浆糊注入试管。

  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向编号后的两支试管中注入浆糊时,要沿试管壁缓缓倒入,以免溅出,污染操作台。

  ④分别注入清水和唾液。

  要求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吸管。加清水、唾液后要轻轻振荡,使液体均匀混合。并且要弄清楚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唾液,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以便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

  ⑤两支试管在37 ℃水中恒温。

  没有水浴箱的学校,要注意督促学生随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及时填水保持37 ℃的恒温;同时要注意让两支试管下半部(含有液体的部位)都浸到温水中,这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液体均匀受热。更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提前取出。在学生等待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试管要在水浴中放置10 min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的原因。

  ③加碘液,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什么装清水的试管变蓝,而装有唾液的试管没变?为什么两支试管必须冷却后再滴加碘液?唾液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上述问题可以组织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注意问题的提出,应该在该实验步骤进行前提出,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现象,动脑分析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本实验不仅可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内容稍加补充又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课时

  1.导言的设计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

  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

《消化和吸收》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难点

  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材分析

  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突破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

  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法及学法指导

  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及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统一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复习巩固导入联想导入体会诗句:“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新知:总述结合教材进入概括读教材联想感受引发求知欲知消化和吸收的物质知是什么,引出消化系统.过渡:能将食物消化和吸收靠的是消化系统,下面我们就来学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思考复习知识过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消化系统组成习消化系统.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统构成图,明晰几个问题:1.依次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2.指出自己的胃、小肠、肝脏的位置.3.找出最膨大和最长的消化器官各是谁?归纳: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过程识别并记忆,明晰问题,区别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归纳让学生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自功能.识记:消化腺及功能识记并归纳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识图并讨论得出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行表达与交流:⑴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⑵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按要求实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结合实验,读教材,归纳小结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食物的消化归纳阅读总结自学研读的生物学观点提升归纳整理能力重点分析讨论:胃阅读书中材料观察、观看总结得出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归纳整理方位体会主动学习归纳能力培养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胆汁乳化视频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构建知识网络消化系统小总结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进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所吸收的呢?观察书中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进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观察得出并找出最主要的吸收场所小归纳能力收集与动动手、思考手能力培养

《消化和吸收》教案3

  ●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②相关的实验准备;

  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食物在消化系

  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

  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

  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题

《消化和吸收》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回答:胃、小肠……

  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消化腺分为两类。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

  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在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实验六)进行研究。

  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

  回答:看不大清楚。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讲述:大家在实验一所看到的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八)。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再请大家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劈和小肠绒毛示意图,中的右小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肠壁内,还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肠腺。它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它分泌的小肠液进入肠腔。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

  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

  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

  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下面,我们按照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

  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

  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

  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

  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

  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所以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在课本中用表解的方式作了总结。请大家仔细阅读。

  讲述:关于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比,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中有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而有的则可以不经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提问: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不经消化?

  回答: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

  讲述:对。那么,上面所讲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的?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请看课本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请同学们从前面所学过的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来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回答:因为小肠很长,其内表面具有皱壁和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这种结构特点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所具有的这些结构特点是消化道的其他部分所没有的,可见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讲述:对。正因为小肠具有上述结构特点,所以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由小肠吸收的。到了小肠的未端,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己被吸收。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讲述,你能说出什么叫做吸收吗?

  回答: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而进人体内就叫吸收。

  讲述:正确他说,应该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大部分的脂肪成分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的,然后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他的营养物质则由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消化和吸收》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

  帮助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察、动手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

  〖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学第八章的第二节,是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学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教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法: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消化和吸收》教案】相关文章: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11-02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说课稿11-03

小学教学《消化吸收》课件设计02-23

吸收的反义词05-27

鲜花和星星教案03-25

牛和鹅教案03-24

《鲜花和星星》教案和反思模板03-25

狮子和兔子教案03-30

鲜花和星星教案03-25

消化科工作总结01-2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朋友》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