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
(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
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教案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_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本节课小结:
(五)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六)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七)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光合作用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
(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教案5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两节: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编排的,体现了细胞结构由表及里的顺序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另外,其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补充和深入。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各部分结构以及他们的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脑子中能呈现出细胞亚显微结构的三维图,加深"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核的功能和结构,寻求探究细胞核功能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探究实验的初步理念,分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形成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思想;
②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了解生物学的模型的构建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的功能、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之间相适应的关系;
②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基本思想、能通过实验题目分析实验的基本设想,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的整体思路,知道实验应注意的内容及方法,最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了解探究实验是生物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最求知识的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作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创新的意识;
②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自立自信的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②制作细胞核的三维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①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②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说教法:
本节课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这是根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来合理选择的。探究性学习是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合作,构建和内化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教材的`内容很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原因是:细胞的结构虽然在初中学过,学生也依稀记得细胞核跟遗传有关。但是,有关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学生还知之甚少,细胞核为什么能够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跟细胞核的结构有关系吗?……细胞核内还有许多奥秘有待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关内容,同时使用多媒体、讨论、提问等手段加强教学,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的接受新知识。把握住“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来加强细胞内部主要结构之间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2)说学法:
课前布置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以小组合作形式课前完成是出于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课下完成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另外,利用安全的废旧物品制作细胞模型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通过展示学生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以及交流“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兴趣进入本节的学习。之后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探究细胞核的功能,并派代表发言,总结细胞核的功能。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部分的教学中,以给出“思考和讨论”题,学生进行思考和自由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则适时引导、补充、精言归纳,在探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六、教学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共同分析产生分泌蛋白的具体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细胞器可以这样有条不紊的密切合作?他们之间是如何协调形成统一整体?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问题探究:细胞核在细胞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探究细胞核的功能的呢?
首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及师生共同分析“资料分析”中的第一个实验《美西螈核移植实验》,提问美西螈的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的?然后分析以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说明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举出克隆羊多莉绵羊的实例,来加强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提醒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寻求能体现细胞核的功能其他证据,引出第二个实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引领学生共同分析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细胞核的关系,即细胞核控制着细胞分裂和分化,然后让学生提问,总结细胞核的功能,老师继续引导说明科学的严谨性,领读第三个实验《变形虫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细胞核有更多的能力,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为进一步验证结论,再引出第四个证据《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最后学生分析四个实验共同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紧接着再设问:那么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细胞核的结构中寻找答案,结构决定功能。从而引出细胞的结构。分析细胞核功能产生的原因?是哪一部分的结构在其作用。在分析这部分结构时,同时多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细胞核能控制细胞的遗传,说明其应该有什么物质?
(2)含有DNA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它们的外面都有什么相同的结构?
(3)细胞核能控制细胞,肯定能与外界联系,如何能办到?
(4)学习RNA的分布时,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少量还分布在哪里呢?
对于这部分比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体、染色质等概念,提出问题:染色质是否等同于DNA呢?染色质与染色体异同点及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其中的关系。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加强直观教学。
最后,进行本节的小结和本章的总结,强调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在细胞核的统一调控下,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代谢、遗传等各项生命活动。为了加强理解,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安排时间交流、互评作品,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mRNA→外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蛋白质→内染色质(体):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八、课堂小结:
简单总结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作业设计:
《红对勾》上本节相应的练习题。
十、课后反思:
教学中采用了课前复习提问,新授课时板书与多媒体并用及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之及时巩固的配套习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较好。
成功之处:
(1)实现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2)突出了重点,较好地解决了难点;
(3)教法运用合理恰当,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稍显紧张,最后的随堂练习稍显匆忙;
(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凸显,教学讲授的内容稍显多了些。
- 相关推荐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总结07-16
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动员会上的讲话09-08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总结范文08-03
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动员会上的讲话05-06
学业水平自我评价12-15
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03-09
学业水平的自我评价范文04-18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方法01-06
小学学业水平评价方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