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2022-05-27 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

  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篇2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篇5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四,写字教学

  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

  活动重点:

  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小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09-02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登鹳雀楼11-29

大班登鹳雀楼教案反思08-31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08-31

【精选】登鹳雀楼教案四篇04-09

【精选】登鹳雀楼教案三篇04-07

【精选】登鹳雀楼教案3篇03-11

【精选】登鹳雀楼教案4篇03-09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09-02

登鹳雀楼教案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