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学问与智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问与智慧教案 1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
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
(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4、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六、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学问与智慧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3、情感目标:懂得“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2、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浏览课文,熟悉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理清文章结构
1、分组讨论
2、交流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1、分组讨论
学问与智慧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隽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展示】
1、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
(提示: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速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四个问题:
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
②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③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
(让学生按要求自由发言:如,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各段意思,还能延伸到课外去。现在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1、2两段讲的是两者概念不同,3—6段讲的是两者关系。第二部分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迁移创新】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学问与智慧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识记有关字词
(2)什么是“学问”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有条理地说理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说理的层次。
(2)分组讨论“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智慧”这一观点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之后师生交流来明确观点,统一思想认识;最后开展男女辩论加以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作者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快快乐乐读书效果好。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指出课文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2)学习本文表述作者观点的方法,训练说理的条理性。
2、难点
在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弄清课文的中心论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设疑入境,引入课文
同学们,《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是怎么解释的?(学生查词典)(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诸葛亮的智慧来自哪里?(书本)母狼在遇到猎手追击的时候,它是怎样与猎人斗的?(爬坡延时)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要你有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映、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不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问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完成目标(1)
1、给带点的字注音。(投影)
陶冶( ) 创获( ) 烛照( ) 笨伯( )
譬如( ) 犀锐( ) 斧凿( ) 晦塞( )
探骊得珠( ) 鞭辟入里( ) 寸积铢累( ) 读书得间( )
2、回答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结合注释并放在语境理解)
烛照 晦塞 笨伯 晦塞 犀锐
探骊得珠 鞭辟入里 读书得间 寸积铢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速读,思考问题
(1)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互动交流
(1)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这两段的大意是:第一段论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第二段论述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学问。
第二部分(3—6):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联系。
这四段的大意是:第三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段论述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四、点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诠释学问和智慧的内涵的?
(1)学生点读相关章节
(2)师生互动交流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的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吗?
提问后教师小结:“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而“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是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
[教师点拨]“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阅读文章的第一节,思考问题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考虑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3)思考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是否与本文相似。
[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议论文中运用贴切的比喻,其主要目的是使得论证更形象,使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学问和智慧的不同。
(3)《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与本文相同,开头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2、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用投影出示词典中对“学问”、“智慧”的解说,请同学们比较与课文表达的异同。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
[投影显示]
学问:系统的'知识。
智慧:A、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B、同“智力”(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文章开头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好不好?如果让你写作文,你会怎样开头?
[教师提示]课文中为了把学问和智慧这种抽象的概念说明白,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虽然更科学、更严密,但是可读性不强。(言之有理就行)
3、进一步讨论
如果有人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教师提示]首先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次从课文中找这类词语。第三就是举一些例子。
4、 结合文章内容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呢?
[教师提示]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六、 课内小结
作者采取比喻引入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进行对比;把有智慧的人与无智慧的书呆子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学问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
七、 布置作业
另附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教育家和思想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县。作品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
罗家伦的“清华情结”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了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该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
学问与智慧教案 5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 树立新的学习观,培养创新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2、 难点:
三、 教学时间: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周总理智答美国记者“派可钢笔”问题的故事引出学生对“学问”与“智慧”关系的思考,导入课文。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成语,找出文章论点。
1、根据解释写出相应成语
2、论点: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四、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标题“学问与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由此,文章的思路即明晰可辨了: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论述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6段)论述学问和智慧的联系。
五、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解说“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2、 “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明确:区别
学问智慧
原料熔炉
工具透视、反想、远瞻(创造、能力)
(有)(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不见得有很多的学问
能通达人情事理
3、 本部分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对比)
六、 拓展讨论:
作为学生的我们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呢?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
(在学习中不能只被动地接受,而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变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七、 小结
八、 作业:
1、抄写成语
2、 文中的“牛头狗”是替别人助长声势的助手的意思,我们平时也见到很多这样非常巧妙地有某些动物来比喻各种类型的人,请说出各自所代表的动物名称:
①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② 笑脸相迎两面三到的人:
③ 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④ 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⑤ 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⑥ 强横无聊独霸一方的人:
第2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字词
2、 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找出中心句,理清“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明确: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论点)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2、 课文先论述“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再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两者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
(1)对比、举例论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说服力
(2)比喻论证: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准确贴切,揭示了学问于智慧的本质联系
3、两者的顺序可否调换?
明确:不能。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作者在此强调一种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4、怎样理解“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可否删除此段?
5、朗读末段,看其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在文末提取论点有什么好处。
明确:
(1)比喻论证
(2)在结尾概括得出论点,采用的是归纳法,这样的结构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课内小结:本文阐述了“学问”和“智慧”的不同内涵和相互关系,表达了作者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应重视能力培养的观点。
四、交流讨论
(1)说说你对“开卷有益”的看法
(2)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矛盾吗?
五、总结反思,积累警句
学问与智慧教案 6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文分析: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a 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离不开智慧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x,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1。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12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13,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14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15”(bulldog),为他张目○16。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17,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18,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lw/Index.html>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19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20”,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21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22”,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23”“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24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25”,有何用处?
智慧离不开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26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27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华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堂教学
第5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古人的名言导入,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思考
2、组织讨论讨论交流
3、布置要求: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学这篇课文。
自主思考-质疑-提问-合作-解答聆听要求,明确目的
4、要求带着目的认真阅读课文认真阅读
5、巡回指导如何提炼问题思考文章中自己不明白或者重要的知识
6、指导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再三咀嚼,将问题加以整合和提升
7、组织评价交流、评价。明确自己的问题
课后学习: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整理,自主思考,尝试解答
第6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总结上节课自我阅读提问的收获自我反思
2、将全班的问题归类后出示阅读、思考问题
3、组织学生根据文章讨论问题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思考讨论
4、交流、评价发言
5、总结,将活动提升至“如何熟读精思”的高度.总结
课后学习:将课堂上交流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 学问与智慧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问与智慧教案】相关文章:
学问与智慧教案06-27
学问与智慧语文教案03-17
《学问和智慧》的语文教案08-13
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学问和智慧阅读题04-04
《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01-04
苏教版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05-31
学问和智慧阅读理解及答案06-02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教案06-21
《剪枝的学问》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