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吆喝》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吆喝》优秀教案 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招徕(lái)铁铉(xuàn)囿于(yòu)
隔阂(hé)饽饽(bō)秫秸(shújiē)
商贩(fàn)吹嘘(xū)吆喝(yāohē)
小钹(bō)荸荠(bíqí)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入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2、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2、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吆喝》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4、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6、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到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老师准备录音带《卖布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广告的作用?对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的,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先放《卖布头》录音片段)。
板书课题(示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大家对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磨刀人吆喝的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还有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一定记忆忧新,下面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吆喝声。
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这些商贩的吆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真可称得上是艺术了。
3、速读课文(因已预习,可用跳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②文章从哪段写到了吆喝?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③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较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在班上交流。(略)
④依据上面问题的讨论,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略)
4、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见解、归纳)
研讨与赏析
导入:从课文中,我们领略到了旧北京形形色色吆喝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写,令人爱读。
1、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a、在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时间顺序介绍吆喝时,依次介绍了哪些吆喝?哪是具体描写?哪是概括描写?
b、为什么介绍这些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c、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2、研讨、质疑:
a、文中用了大量括号,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作用?
b、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c、学习本文的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称序井然?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归纳。
体验与反思
1、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2、通过学习了本文,认识了许多旧北京的吆喝,针对于当前城市的吆喝(广告语),你如何看待“旧”吆喝和“新”吆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1、在你的家乡,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2、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器乐总领下文(4)早上(5)
早一晚(5—9)晚上(6—9)
口头广告引介绍叙述春夏
(口语浓厚)(4—10)一年四季(10)
声乐——吆喝评论内容秋冬
(11—14)声调
音韵节奏
《吆喝》优秀教案 3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吆喝形式的多样性。
2、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尝试创编吆喝。
3、在游戏情景中体验不同的吆喝形式带给我们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
2、快板、纱巾、喇叭道具各若干,
3、图书、水果、点心模型若些,
4、店铺牌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探索——了解特点
1、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回忆模仿听到的吆喝。
导语:王老师在农贸市场录了一段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吧!
2、老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板,他们为了更快的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就会"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顾客,让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这种宣传方式,就叫吆喝。
3、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声音洪亮,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吸引顾客,让他们一听就想买。
二、尝试体验——发现不同
1、普通话吆喝
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初次尝试创编吆喝这个解暑又解渴的夏季水果之王西瓜并分享,老师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
2、歌唱类吆喝
出示读书节卖书吆喝创意视频,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让幼儿发现这种吆喝的不同之处。
小结:像这种用歌唱的形式进行有节奏的吆喝,我们称它为——歌唱类吆喝
教师再次出示樱桃、苹果和西瓜图片,幼儿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合作创编吆喝。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三、情境表演——合作创编
1、介绍商店及游戏规则。
2、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创编吆喝。
3、集市开张,分角色游戏。
4、活动自然结束。
《吆喝》优秀教案 4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吆喝教案。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教学步骤】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价打分
四、作业布置
1、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2、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
《吆喝》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
2、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及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进萧乾其他作品阅读,拓展视野。
课前准备:
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幻灯片;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
1、速读4-14段课文,找出作者介绍了老北京的哪些吆喝声?勾画出来。(1-3组回答5-8段里的吆喝声,4-6组回答9-14段里的吆喝声)
5-8段:
(5)大清早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卖青菜和买花儿的
(6)卖馄饨的;
(7)卖硬面饽饽的;
(8)唱话匣子的;
9-14段:
(9)盲人算卦的;乞丐行乞的;
(10)卖大小金鱼儿;卖蛤蟆骨朵儿(蝌蚪);卖雪花酪的;卖柿子的;卖糖葫芦儿的;卖烤白薯的;
(11)卖秫秸杆制成的玩具的;卖烧麦的;卖卤煮、炸豆腐的;卖萝卜的;卖山里红(山楂)的;
(12)卖荷叶糕的;卖荞麦皮的;
(14)卖冰棍儿的
2、这些吆喝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勾画出关键词。)
时间顺序:
(1)“从早到晚”顺序:清早、白天、夜晚
(2)“一年四季”顺序:春、夏、秋、冬从第四段看出来的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独立完成后,师友交流。)
1、让学生阅读11-13段,思考:吆喝的作用是什么?吆喝声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
作用:广告吸引顾客
特点:
(1)声调(12段)有变化
(2)节奏(13段)合辙押韵
2、给学生放一些吆喝声音,并让他们尝试模仿几个吆喝,体会老北京吆喝的特点。模仿吆喝。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对比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通过对比总结出本文的语言特点:表现力强。
(2)读一读,注意划线词语的特点。
(甲)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
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有儿化音。
(乙)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合辙押韵。
另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运用轻声;方言词语等特点。
1、让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2、让学生阅读第六段,回答问题: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让学生完成课堂总结,并谈谈收获。师友互相做出评价。种类繁多,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吆喝作用(广告,吸引顾客)
特点:声调有变化;节奏(合辙押韵)我的收获:
师友评价:
(1)本文是散文体裁,选自《北京城杂忆》,作者是萧乾。
(2)吆喝的作用是什么?吆喝声有什么特点?
作用:广告,吸引顾客;吆喝声特点:声音有变化、合辙押韵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力强、有儿化音、合辙押韵、运用轻声;方言词语
《吆喝》优秀教案 6
活动目标:
1、热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体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在活动中能友好地与同伴分工合作,并大胆地与人交往。
3、善于捕捉周围的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现。
4、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能自己创编吆喝。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幼儿到市场中观察商贩买卖物品。
物品准备:冰糖葫芦、各种水果、羊肉串、臭豆腐、凉粉、玉米、烧饼等。
情景创设:美食街。
活动过程:
一、引导探索
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吆喝?为什么要吆喝?
1、老师出示冰糖葫芦,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老师示范简单的吆喝,让幼儿进行判断这样的吆喝好听吗?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吆喝,并进行个别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向客人老师吆喝冰糖葫芦。
4、请幼儿说自己吆喝冰糖葫芦的过程,让客人老师给出评价。(由一名客人老师到幼儿面前根据刚才幼儿吆喝的情况,总结幼儿吆喝的缺点,比如声音要大一点,语言要更生动,语言应更丰富,将你的东西说得更好,让别人一听就想买。)
5、老师小结:吆喝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时,对自己的商品的一种宣传,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棒棒的,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二、回忆观察比较,探询吆喝的形式与特点
1、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
2、幼儿回忆模仿各种形式的.吆喝。
3、观察比较:引导幼儿在吆喝的形式上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
(在这一层次里,先让幼儿说说生活中听到过的吆喝,然后教师向幼儿展现三种吆喝:普通话的,方言的,唱的。让幼儿比较觉得哪一种更有趣,然后以鞋子为例让幼儿选择三种方式的一种自由吆喝,最后选择三个幼儿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上台吆喝,幼儿评价你听了以后想买谁的鞋子。)
三、创编展示
幼儿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创编吆喝。
1、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创编。
2、老师引导幼儿对比,让幼儿发现哪种吆喝更有趣,更有创意。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在这一层次里,主要让幼儿感受一个人吆喝和结伴吆喝的不同。可设计这样的游戏:同样卖一种东西比如玉米,一个幼儿在一边独自吆喝,另几个幼儿结伴吆喝,其它幼儿当顾客。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感觉)
四、自由表现
1、介绍美食街。
2、请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怎样吆喝。
3、美食街开张,吸引顾客,吆喝美食。
4、小结、结束活动。
《吆喝》优秀教案 7
【设计理念】
大语文观。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吆喝》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体味老北京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体验
听相声《买布头》学唱生活中的吆喝,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北京城特殊韵味的吆喝声,感受他的那份心动。
二、朗读感知
1、让学生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同的吆喝,及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
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
2、小组竞猜(听录音猜行当)。
三、研读品味(品味语言特色)
品吆喝的“味儿”。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
作者描写要和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富有京味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例:冰棍儿----三分嘞
葫芦儿----刚蘸的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生活体验法)
品吆喝的“法儿”
阅读第11段品析吆喝的“法儿”
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三分嘞
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小组合作:选择任一商品,设计吆喝内容和吆喝方式,体会生活乐趣。
四、走出课堂
哲人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
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自豪)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赞美)
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想起什么?怀念些什么?
二、拓展阅读(略)
谢谢指导!
附:酸梅汤
【吆喝】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时候卖。
西瓜
【吆喝】哎这斗大的西瓜你就船这么大的个块儿咧吃了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甜嘞这两个大俩哎
【解说】北京城卖西瓜的小贩,有的整个的卖,有的就切成小块儿零卖。在闷热的季节,很多住家都喜欢在晚饭后去逛街,买块儿西瓜边走边啃消暑。王府井花市大街有家西瓜摊,一个瓜切成16块一样大的块,用很夸张的吆喝叫卖。
附:调查表
学校民俗文化调查表姓名:
时间:
调查情况
感想
教学后思: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也反映生活
《吆喝》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广博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资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培养同学对口头广告的发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别,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
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同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资料布置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
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同学发挥自我发明能力,发明有新意的口头广告。
三、课前准备
1、同学:课前对课文要有充沛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2、教师: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资料,使同学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四、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身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
(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同学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身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同学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
(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
五、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同学默读,自我思索)
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布置资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吆喝》优秀教案 10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 相关推荐
【《吆喝》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吆喝》教案08-28
《吆喝》教案15篇08-28
《吆喝》教案(15篇)04-01
吆喝教案教学设计范文08-24
初中语文吆喝教案09-20
吆喝教案公开课模板08-26
《吆喝》的初中语文教案08-22
《吆喝》初中语文教案08-13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8
《吆喝》说课稿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