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2022-03-05 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要先学做人。 学习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学习难点:懂得学作文要先学做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阅读链接:

  (1) 了解叶圣陶的生平。

  (2) 了解肖复兴,以及他的创作情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等8个词语。 2.准确、流利地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我会学:(读、标、圈、注、组、查)

  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给每个字组两个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删掉”“燥热。“融洽”“眼帘”“规范”“窗棂”“沉郁”“摇曳”“堪称楷模”“春风拂面”等词意,在书上做好批注。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我们一起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认真观察我都能分清。

  篇( ) 帘( ) 词( ) 燥( ) 恰( ) 糊( ) 偏( ) 穿( ) 饲( ) 躁( ) 洽( ) 湖( ) (2)通过预习我能与同学们交流生字,以及词语的理解。

  “推荐”,“删掉”“燥热。“融洽”“眼帘”“规范”“窗棂”“沉郁”“摇曳”“堪称楷模”“春风拂面”的意思。(可采用动作,近义词、反义词、我来说你来猜等方式。) (3)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知道文章讲了哪两件事。 课文写了( )件事,分别是——和——。

  (4)我要读读《资料袋》,谈谈体会。,并在文中找出举例说明。

  ①“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 ③“把长句改成短句”。 -----------------------------------------。

  ④“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 ⑤“增添一些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⑥“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 ),并请他到家里( ),使自己受益匪浅的( ),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作文( )。对人( ),堪称楷模的作品和人品。

  二、课外拓展:

  1、读《千纸鹤》中《球王贝利》、《晨读》、《一幕感人的短剧》。 2、读其他名人成长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抓住“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学习重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难点:在读中感受叶老的人品和作品,懂得学作文先学做人。 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那些名人的故事呢?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二、读中质疑,读中解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生分段来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对我的影响。 (1)选择正确的解释

  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的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A 清洁。

  B 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 轻轻擦过。 B 违背,不顺。

  2、找出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时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感受。 3、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两个句子含义深刻,你从哪些词,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眼前的爬山虎,显得虎虎有生气,眼前的叶老显得那么------------,那么------------。 眼前的爬山虎,绿得如此沉郁,叶老显得如此--------------、--------------。 4、课文最后点题,首尾呼应,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

  本次作文同学们采用修改符号,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爬山教案 篇2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

  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 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爬山教案 篇3

  一、主要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选编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重难点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1.有爬山虎的地方,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师课前搜集爬山虎的资料,准备爬山虎实物或标本或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有关爬山虎脚生长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初读课文,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检查学生对每个自然段大意的了解情况。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要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学完课文,还可以向你介绍我为题,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介绍自己。

  3.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很美,语言更美。教学中可以朗读体会为主,先个人自主朗读,并想想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知道的;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还要把课文读给其他同学听,大家评一评,是不是让人感觉到叶子的美,表达出作者喜爱之情。通过自读和讨论,要让学生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课文讲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仍然要以朗读体会为主,以直观手段的运用为辅。可先让学生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认真地读几遍,分别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和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语句,再对照图,找一找爬山虎的脚,想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出示挂图(或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再让学生认一认:①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是什么形状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再让学生画一画,画两幅图,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爬的。画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讲一讲,评一评。

  4.在反复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学生已接近熟读成诵的程度。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较快地背下来。按一定的顺序记忆,抓住有特征的词句记忆是帮助记忆的好办法。第2自然段,可按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的顺序背。背长大了的叶子这一层时,可抓住叶子的绿和密的特点背。第3、4自然段的背诵,可借助画一画帮助记忆,边画边背。当然,也可以抓住顺序背,如第3自然段可抓住以前今年帮助记忆。几种记忆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能提高记忆效果。

  三、重点字词

  叠读dié,不读diě;隙读xì,不读xī;拂读fú,不读fó;茎读jīng,不读jìng。

  叠,上中下结构,查又部,上边是三个又字,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且字。书写时注意又的捺变点。隙,查双耳部,左右结构,左边是双耳,右边是小字头、日字、小字。书写时注意小字头一竖无钩。

  漾起波纹的意思是荡漾起微小的波浪。漾,水面微微动荡。课文是指爬满墙壁的爬山虎的叶子被风吹动,好似波浪一样在荡漾。理解时,要让学生认真读句子,然后默想爬山虎叶子被风吹动时上下波动的样子。

  要注意区别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不同意思。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课后,可要求学生仿照《爬山虎的脚》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生字新新。

  ②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6.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爬山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9、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细丝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爬山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同学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同学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同学实际,俺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和近有爬山虎,课前俺组织同学实地观察。观察前俺安排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同学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同学学习课文后一起评议同学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同学的习作)。这样处置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协助同学掌握重、难点,激发同学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同学容易掌握。为了协助同学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俺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同学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同学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同学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同学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俺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干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俺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考虑: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考虑: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俺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俺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俺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同学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得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关于爬山教案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爬山教案模板锦集8篇02-26

爬山教案模板锦集8篇02-12

关于爬山教案模板十篇02-27

关于爬山教案汇编十篇02-20

关于母鸡教案锦集6篇02-27

关于剪纸教案锦集五篇03-01

关于水调歌头教案锦集八篇06-15

关于水调歌头教案锦集九篇06-11

关于水调歌头教案锦集7篇06-06

关于水调歌头教案锦集6篇06-0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案: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有趣的盒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