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2023-02-06 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80-42+12480÷60×2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⑵75-15×440÷4+6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⑶(12+4)×2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xx÷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600÷50×90

  143-45-57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1、课本P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67---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

  2.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3.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你了解天鹅的哪些信息呢?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你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索新知

  谈话: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0.5千克-200克=

  谈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计算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让学生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怎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呢?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

  ①把千克改写成克:

  ②把克改写成千克

  1千克=1000克1千克=1000克

  就是把10.5扩大到它的1000倍,将小就是把200缩小到它的,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10.5千克=10500克200克=0.2千克

  10500-200=10300克10.5-0.2=10.3千克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教师总结改写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适时小结,帮学生进一步理顺了单名数化单名数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自主练习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2.比一比,填一填。

  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自己填写,同桌互相检查。

  3.算一算

  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做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后反思:

  1.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本节课从开始导入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本节课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和()。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9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

  ②倒立梯形

  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动角等工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研究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7—40页。

  教学目的: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图片;钉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

  小朋友找的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陈老师想来考考你们,(课件)这是刚才小朋友找到的长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观察一遍,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变倾斜了,它们的对边还是相等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验要求:篮子里有一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动角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笔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再用它的另一条对边去比,发现了两条对边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组对边我也用相同的办法去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真聪明,真是一个好办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一条细线下来,再用这条细线去和它的对边相比,发现这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另外一组对边也用相同的方法证明相等,是吗?(生:对)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发现了对边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师:太棒了,这种方法不仅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谁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点?

  生5:我用活动角先量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

  生7:我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它们也一样大。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板书:对角相等)

  小结: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观察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再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并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和平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屏幕(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如果你认为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如果不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围平行四边形。刚才小朋友不仅反应快,而且判断准确,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每个小朋友在钉子板上围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边围边想围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什么?

  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自己围的平行四边形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围的吗?第三条边你是怎么围的?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小朋友喜欢玩七巧板的游戏吗?

  教学总结:

  略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近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平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白老师课前了解到我们学校图书室藏书约有4万册,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我们图书室大的图书馆,你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话想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十万册是多少?

  生2:这个图书馆的书太多了。

  生3:书这么多,查资料肯定很方便。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在网上查到的其他图书馆的资料(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怎么了孩子,有困难吗?

  生:数太大了,读不出来。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师:看来大家在读数时遇到困难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像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师:十万是多少呢?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你认为十万是多少?

  生:十个一万;一百个一千;一千个一百;……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十万是多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感受十万有多大啊?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有每盒1000个的订书针;一小袋大约有1000粒,一大袋大约有10000粒的绿豆;报纸;大约有1000张纸的词典;还有正方体。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估计,推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万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感受十万。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十万有多大?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材料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推想出十万的,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述的清楚,哪个小组听的认真?

  生1:1小盒订书针是1000个,10小盒是一条也就是10000个,(学生边说边数)10条就是10个1万个是10万个。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个订书针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数的过程,学生跟着数)(课件演示)

  生2:1小袋绿豆是1000粒,10小袋是一大袋是10000粒,10大袋是10个1万是10万粒。

  师:你们估计一下像这样十万粒绿豆堆在一起大约有多少?(学生估计)

  生3:这一块区域的文字大约有1000个,这一面报纸大约有10块这么大的区域也就是大约有10个1000也就是1万字,这样的10面大约有10万个文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同学来感受一下十万个文字有多少?

  学生演示一面,两面,三面,四面,五面铺开大约有多长?

  师:现在是多少字了?(五万)好,再放上五面,是多少字了?(10万个文字)

  生4:一本词典大约有1000张纸,这样的10本词典大约有10000张纸,100本词典大约有10万张纸。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

  生:6、7米高。

  师:我们借助教室的高度来感受一下,教室大约高3米,也就是说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两层楼)

  生5: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这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也就是有100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100个大正方体有10万个小正方体。估计可以放十张桌子。

  师:现在你感觉十万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2、自主探究新的计数单位

  师:以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计数器,那十万在计数器怎样表示呢?

  生1:万位上拨10个珠。(说说你的想法)万位上一个珠表示1万,10个珠就是10万。

  师:十万用10个珠子表示,那11万怎么表示呢?

  生:十万位上拨一个珠,万位上拨一个珠(说说你的想法)这是十万位,拨一个珠表示一个十万,万位上拨一个珠表示一万,一共是11万。

  师:你怎么想到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的?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万是十万,所以这里拨一个珠表示十万。

  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借助以前认识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推导出10个一万是十万,所以他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揭开纸条)你看同样是一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板贴)。

  师:在你手中的计数器上找到十万位,在什么位的哪一边?

  生:万位的左边是十万位。

  师:现在请你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一个十万

  师:再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二十万

  师:拨一个五十万,谁来说说什么位上拨几个珠?

  生:十万位上拨5个珠表示五十万。

  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像刚才那样继续往下边拨边数,看看还能找到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学生分组操作计数器。

  师:谁来说说你们又找到了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生: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

  师:你们都是找到了这些吗?谁还有不同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打乱顺序板贴计数单位。

  师:你认为老师这样排列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谁来帮老师排列?

  学生演示排列的顺序。

  师: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啊?

  生:按照以前所学的个十百千万(师贴上)之间的进率,万再往前是十万,百万,千万------

  师:我明白了,他运用了以前所学的满十进一的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比十亿大的计数单位吗?

  生:百亿,千亿------

  师: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已经在计数器上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一组信息来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师: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生:1、2、3……(一口气数了60下)

  师:感觉怎么样?

  生:有点累,快坚持不下去了

  师:大家只是坚持了一分钟,也就是60下。如果让你不吃、不喝、不动,像刚才那样数上一小时是多少下?(3600下)如果要数一亿下,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说)

  生1:3个小时

  师:还差得多

  生2:5天

  师:我们一起看看有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三年多。

  师: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师:你现在觉得一亿怎么样?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亿?

  生:中国人口十三亿

  三、回顾整理,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原来所学的个十百千万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新的计数单位。(板贴:计数单位)接下来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你,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1、拨一拨,说一说

  四十万七十万九十七万(学生拨数说理由)

  六百万三千万十三亿(学生把计数器推到桌子中间,想在什么位上拨珠说理由)

  学生说十三亿的拨法,教师演示:十三亿

  师:现在揭开手中计数器上的纸条,看看你们发现的计数单位是这些吗?太棒了,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2、想一想,填一填

  (1)与十万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位和()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和()。

  (2)从右边起,亿位在第()位上,与它相邻的是()位和()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和()。

  四、走近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指板书)新的计数单位,还感受了十万和亿的大小。我们借助这些知识,大家就会很容易的读出课开始时的这些大数了。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课下与你的同伴试一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评析:

  《万以上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上白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纵观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思想自由,心情舒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白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看待,师生之间力求民主、平等、对话、协商,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二、在大量的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对数的认识部分新增的一大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白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十万”的教学中,白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再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有钉书针、绿豆、报纸、字典等,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通过估计、推想、描述等,感受十万是多少,然后白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倾听、碰撞、接纳、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十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身经历了“十万”的形成过程,对十万就有了比较直观、形象、清晰的认识。

  三、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们都知道,迁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在认识“十万”这个新的计数单位时,白老师通过让学生体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表示十万,引出怎样拨11万,看似很正常的过渡,却包含着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一环节既是对万以内数之间进率的回顾,也是认识“十万”这个新计数单位的最佳突破口。即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自主探索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而白老师在学生汇报时又故意排错顺序,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再次排列这些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顺序的理解和认识。

  此环节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达到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看出,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学生体验、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2)3、3、3(3)3、3、5(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名数的改写》第一课时教案09-09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名数的改写》第一课时教案09-09

数学图形的课时教案11-26

数学第一课时分苹果教案06-13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7-2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案01-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案08-25

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第一课时教案11-04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语文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