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2023-04-26 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教法建议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两幅图:一是画着两只羊正在争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图。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重点指导读准声母是鼻音的“那”,韵母是后鼻音的“聪、硬、争”。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如“用——角”“村——对”“公———分”“看——着”“头——斗”

  2、写字教学

  写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辶”,一捺要长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笔要比左边低些,“I”向下伸,收笔也较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上下对齐。

  词句教学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句中“学徒”指当蔡医生的学生,跟着他学医术。

  “两只羊……叫得很凶。”“斗”是双方互争,谁也不让。课文中“打架、争斗”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在生活、影视中见过斗鸡、斗牛。这句话具体描述了两只羊争斗得厉害,暗示了很难拉开。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一想法正是华佗聪明之处。“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气制止羊打架。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斗得很凶”,华佗“七岁”,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开这两只羊。“得想个办法”,句中“得”读“dei、”,与“斗得很凶”的“得”读音不同,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读第四段就知道华佗想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句话写华佗遇到问题先动脑筋找窍门。他所想的办法说明他了解羊爱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华佗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朗读指导

  本课有几个长句,朗读时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顿的方法突出要点。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

  正巧这时候/院子里/有两只羊在打架,蔡医生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

  第三段第二句华佗心想的话要读得轻些、慢些,但语气要肯定。

  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摘抄课文中的词语,训练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这项练习的灵活性较强,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词语抄写。可以选带生字的词语,帮助识记生字;也可以选自己认为常用的好词,如“面前、点点头、不行”;还可以选没教过但自己学会的词,如“正巧、硬拉、争斗”等,只要写对都行。

  第四题是句子训练,让学生在例句中感知“从”的用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方向)。练习时先读例句,知道这句说华佗拔草,这草是从路边拔来的。第二句学生补充后可再问问:从哪里走出来?强化“从”的后面一定要说出“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自由用“从”说句子,先各自说,再相互交流。

  扩展活动

  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用蔡医生考华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切身体会华佗真聪明,他的办法真妙。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3、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4、大雁图片。(教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区分“气”与“汽”

  (2)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2)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3)指导学生朗读。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4)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5)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6)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5、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2)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6、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为下一节课的“画秋天”“说秋天”做铺垫。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3

  学习目标: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

  2、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1、2、3、4、5自然段。

  4、认识“点、数、清”等11个生字,会写“方”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准确地读准“雨点儿、地方”。

  2、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下雨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一群可爱的雨点儿,我们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3、雨点儿读得时候要注意把儿化音读出来,(老师示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情境学习生字

  1、雨点儿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出示云彩)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美丽的云朵我们叫它云彩。(学生齐读云彩,指名读)云彩妈妈今天特别高兴,因为它的宝宝小雨点长大了,要独立了,要出门了。小雨点出门干什么,它要去哪里呢?

  3、(出示雨点儿飘落)看,小雨点儿从云彩妈妈那飘落下来了。(出示“飘落”二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它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谁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指名表演)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来也可以用上“飘落”这个词吗?(树叶、雪花、羽毛等)谁能用“飘落”说一句话吗?

  4、落下的雨点儿可真多,我们来数数,一颗,两颗……雨点儿可真多,不知道有多少,怎么数都数(引导学生说出数不清,出示“数不清”)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白云、头发、树叶)

  5、雨点儿落到了半空中,(出示“半空”)你怎么记住半空?一颗大雨点儿和一颗小雨点儿见面了。听!它们在说话呢!(课件出示雨点儿对话,课件出示“地方”)大雨点问小雨点什么呀?(出示“问”)(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是怎么回答的?(出事“回答”)(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

  小雨点还问了大雨点想去哪里,它是怎么问的呢?(你呢?)大雨点想去哪里呢?一起说(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6、大雨点儿和小雨点说得多好呀,不过它们想去的地方不一样,说话的语气肯定也不同,老师有个建议,想和你们一起学着雨点儿说话,我来当大雨点儿,你们当小雨点,好吗?(师生合作)同桌两个小伙伴一个当大雨点,一个当小雨点,自己也练一练。(指名带头饰表演)

  7、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分别来到它们想去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变化呢?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有花有草的地方,由于小雨点儿的来到,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变得更美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也变美了,因为大雨点儿的及时光临,也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课件同时播放音乐《小雨沙沙》)

  三、复习生字—

  1、雨点儿到过的地方,花儿真美丽,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花朵,用最美的声音读出花上的生字宝宝吧。

  2、开火车

  四、课间律动

  这些花儿真美丽,花儿真要谢谢小雨点。看,蜜蜂蝴蝶也被吸引过来了,它们又唱起动听的歌。(播放《小雨沙沙》,学生齐唱)

  五、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自渎。小雨点给我们带来了动听的故事。一位作者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同学们赶紧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拼读)

  2、学生数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你最喜欢哪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4、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5、分组读2、3、4段

  课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也特别有意思,我们来分组读一读吧!

  6、听了小朋友们朗读,肖老师也想读一读了,老师来读读第5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大雨点到过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小雨点到过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学生找出来读一读)

  六、拓展

  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如果你是小花或者是小草,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呢?雨点儿又会说些什么呢?(对话练习)

  七、齐读课文,提出希望

  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读,感谢雨点儿给我们带来了生命!(学生齐读课文)

  雨点儿要回到云妈妈的怀抱了,临走前他们还有一个心愿,听听它怎么说的:小朋友们,我不在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记着常给身边的花草浇水哦,这样它们才会快快长大。我们行动起来,好吗?

  小雨点给我们提出了希望,我们要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你们能做到吗?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一起做游戏”。教材利用主题图小朋友熟悉的贴鼻子游戏引发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游戏,让他们观察游戏的过程,感受到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学,同时向别人学习做游戏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在做游戏中产生口语交际的愿望。

  2.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大方、简单地说出游戏的过程,有趣的地方和心理感受。(重点)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互相交流,学习询问。(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带孩子们玩游戏:老鹰捉小鸡。

  2.让学生找几个小伙伴去玩一下自己喜欢的游戏。

  3.黑板上先画一张小熊的笑脸,准备一个鼻子粘贴,一条蒙眼睛的布。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课间带领孩子们玩一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上课铃声响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生:老鹰捉小鸡。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极了!

  师:那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由生活中最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游戏、乐于表达的愿望。

  二、引导交流,自由表达

  师:告诉老师,你觉得刚才“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哪儿最好玩?

  生1:老师当老鹰,跑得好快,我差点儿被捉住了。

  生2:我当鸡妈妈,保护我的“孩子”,真有趣!

  生3:我的手紧紧抓住前面的“小鸡”的衣服,生怕被甩掉了,真好玩!

  生4:老师,下次再玩,我当老鹰,你当鸡妈妈,好不好?因为你的胳膊比我们的长。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你们还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丢手绢、跳皮筋、贴鼻子……

  师:那我们再来玩个贴鼻子的游戏吧!我们一边玩游戏,一边观察游戏的过程,看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好吗?

  生:太好啦!

  师:那我先请一位同学来给这只可爱的小熊贴鼻子吧!(把学生的眼睛用布条蒙住。)

  生:老师,我们可以给他提示吗?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仿照“我会读”的句式说句子。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掌握生字发音、字形及意义。

  2、抓住标点符号及重点词语,在理解标点符号作用和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尊重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

  3、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白雨点儿滋润了万物,向往美好的心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建议“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一年级的基本任务是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注意积累语言。因此本课以学生原有的识字经验、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抓住标点符号及重点词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认识汉字,激发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角色,明白雨点儿滋润了万物。

  4、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中的儿话音)

  2、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把书拿好,眼睛看着课文,认真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3、同学们,请你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在书中标画自然段,圈画会认字。(五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多种方法学生字词

  1、学习认读字。

  (1)大屏幕上有许多词语,请你借助拼音读一读。(课件出示认读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这些词语去掉拼音了,谁想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看图举词卡游戏: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请你们在词卡中迅速找到相应的词语并举给老师看。

  (4)认读字从词里跑出来,你们还认识吗?(开火车读认读字)

  (5)之前我们识记新字有哪些方法?(加一笔,减一笔,换偏旁)

  (6)今天老师再来介绍两种新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2、学习会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三个生字,谁来读一读?

  (2)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记字)

  (3)仔细观察这三个生字的字形,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4)同学们先看老师写这三个生字。

  (5)自己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

  (6)反馈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生字多次复现,渗透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你们知道雨点儿是从哪儿来的吗?自己读一遍课文,要求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破词。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理解“数不清”。

  ①有一天,天上的云彩越来越多,不一会天空中下起雨来了。(师在黑板上画云朵和两滴雨)

  ②回忆一下课文,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老师这样画对吗?(不对,应该有很多雨点)

  ③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表示雨点儿数量很多。(数不清)

  (2)指导朗读。

  ①课件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表示出雨点很多呀?自己练一练。

  ②指名读。

  (2)理解“飘落”,指导朗读。

  ①雨点很轻,也很小,风一吹,雨丝都变得斜斜的,然后慢慢地从天空落到地上。书上用了一个词,是怎么落下来的?(飘落)

  ②“飘落”是指雨点轻而慢的下落。读“飘落”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读得稍微慢一点、轻一点。再来练练这句话。(学生练读)

  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大雨点儿说了什么?小雨点儿又说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二至四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大雨点儿、小雨点儿的话:你要到哪里去?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看看屏幕上的三个句子,出声读一读,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②谁来读一读?小结:在读问句的时候,语调要有一点点往上扬,读出问的语气。

  ③左右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④分角色朗读。

  ⑤我们读了大雨点和小雨点说的这些话,知道了他们要去的地方,他们要去哪儿?(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⑥为什么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水,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水,每一种花草树木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

  3、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图片)小雨点来到有花有草的地方,经过雨水的冲刷,这里的花草颜色更鲜艳,更美丽了;大雨点来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在雨水的滋润下,这里长出了绿绿的草,红红的花。请你们想象刚才美丽的画面,美美地读第五自然段。

  ②(课件出示图片)雨过天晴,大地上的变化可大了!你能把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指导学生说完整语句,包括括号前内容)

  有花有草的地方,_______。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________。

  ③你们说说,这么美丽的景色都是谁的功劳呀?(雨点儿)

  小结:雨点的功劳远不止这些,雨点儿唤醒了万物的生长。

  ④请你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雨点儿,你要到哪儿去?为什么?

  农田,让禾苗喝足水,结出更多的庄稼。

  果园,让果树喝足水,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花园,让花朵开得更美丽。

  小结:同学们的愿望有很多很多,也很美好,如果你们是雨点儿的话,你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4、回读课文。

  回想雨点儿的功劳,带上你美好的愿望,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再来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读好人物对话。运用分角色朗读,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雨前雨后情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角色,明白雨点儿滋润了万物。

  (四)拓展练习,仿照句式说句子

  1、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真的盼着春天早点儿到来,雨水快快降临,来唤醒自然万物。你们还记得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雨点儿从哪里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2、雨过天晴了。

  课件出示句子: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亮亮从屋里跑出去。

  3、请你读一读这三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4、像这样的句子你们会说吗?

  课件出示句子:_________从_________。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发现句子规律的基础上,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仿照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进行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读了关于雨点儿的故事,知道雨点儿为万物生长做出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相信你也喜欢上了雨点儿。

  2、今天回家后,把小雨点儿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小伙伴听。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延伸,回顾、整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促进学生积累、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6

  课时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飞来一会儿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3、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上位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4)师生评议,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4、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三、词语游戏

  1、摘果实游戏。

  课件出示苹果树丰收的图片。

  师:同学们,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让我们到丰收的苹果园里看一看吧!

  引导学生做摘苹果生字卡片的.游戏。

  2、找部首游戏。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部首朋友,它们就藏在这些生字中,你能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它们吗?

  (课件出示:秋树叶会)

  学生找到新学的部首后,部首相应地变红。

  四、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过渡:这篇课文把秋天描写得非常美,对于这样优美的语言我们要想办法背诵下来。背诵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这样才会背得又快又牢。

  (1)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提炼出关键词语:天气凉,树叶黄。

  (2)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3)小结: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美丽的画面就会很快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1)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大雁南飞)

  (2)课件出示句式: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我们还要记住特殊的句式,它会帮助我们更快地积累好词佳句。

  同学们将关键词语加入到这样的句子中,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快背诵下来的。

  (3)练习背诵。

  (4)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指名背诵,男生女生竞赛背诵。

  4、齐声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方法:背诵也是要有方法的,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都是不错的背诵方法。

  6、出示课文画面,齐声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并写上一句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内展示。

  5、说话练习。

  秋天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的12个生字。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写本课生字。

  2.读懂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植物果实的生长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带壳花生)因为它特别香,所以我们都很喜欢吃它。其实不仅我们喜欢,小松鼠也很喜欢吃它。有一次,小松鼠发现一块地里种了很多花生,就打定主意,今年冬天要靠花生过冬。可是它的愿望却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就是《小松鼠找花生》(全班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找”和“生”的读音) (二)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文字。

  2.自己练读,并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3.学生置疑:哪些发音有困难?

  4.根据学生提出的难读字,及本课的生字,出示带音节词卡。(指名三个各读一遍,老师注意纠正,然后由一个人当小老师领读)

  (三)检查识字:

  1.出示要认的字

  2.学生借助拼音领读

  3.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4.说一说记字方法

  5.去拼音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文中的生词再次认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字

  2.同学们按字的结构给字分类

  3.分类指导书写

  4.同桌互查,交流写字心得

  (五)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词,开火车读

  二、理解学文:

  1.按自然段指名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课题拓展法)

  3.展示台:知道了故事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帮事读得生动,让大家都喜欢听吧!

  生先独立练习再展示

  每名同学可以选三名同学给出指导建议

  4.分角色表演读

  5.理解感悟

  (1)出示讨论题: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

  (2)各小组展开讨论

  (3)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的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可能有三种答案: 一种是花生被摘走了;一种是花生开花后没有结果;一种是花生结果了,没被摘走而是被埋在了土里。)

  (4)体会松鼠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6.小松鼠找不到花生,它会怎么办呢?

  同学们先想象,再动笔写一写。

  三、拓展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对于植物的果实,你还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

  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通过学文,要让学生明白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这一道理。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读书就能自己明白这一道理。越是这样浅显易懂的课文,学生越感觉没有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低年段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想,低年级的课堂尤其要有趣,尤其要注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对于文中小松鼠与鼹鼠的对话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同桌两个一个扮演“小松鼠”、一个扮演“鼹鼠”,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一下小松鼠的心情。先是好奇——“这是什么花呀?”找到答案之后心里很高兴,这种心情的变化要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对于小松鼠没找到花生时的失落心情,则通过课文中“他等啊,等啊,等到花生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花生生长的漫长过程中,小松鼠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怎样才能将这种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没关系,回到课文中多读几遍就明白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所遇到的问题都是自己通过读书解决的,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原来我这么厉害!这种朗读指导虽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通过时间的积累学生慢慢会掌握这种方法,慢慢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虽然要实现这一步会很艰难,但我会一直尝试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生字,掌握识写方法。

  2.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4.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点:

  1.识写生字

  2.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味道,体会出乌鸦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读出乌鸦的感情变化。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乌鸦头饰,问:这是谁?有谁认识它,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吧!

  板题:乌鸦喝水

  问:看着课题,你知道课文会讲一件什么事吗?

  二、检查预习:

  (一)检查认字:

  1.出示带拼音要认的字,指名读

  2.同桌介绍自己的记字方法

  3.汇报记字方法,强调形近字的区分方法“喝、渴”

  4.去拼音开火车读

  5.齐读

  6.认读生词

  (二)检查读文

  1.问: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同桌检查自然段序号标记是否正确。

  2.指名段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

  三、指导写字:

  1.课文中一共有几个要写的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2.分类指导

  3.书写展示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

  二、提出问题,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文

  2.小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问题?

  三、读中感悟喝不着水的原因(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乌鸦为什么一开始喝不着水?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到处”、“水不多”、“口又小”,读出乌鸦喝不着水着急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

  四、合作探究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语: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怎么办呢?现在你们就是这只乌鸦,你们来想想办法。

  2.学生自读二、三自然段。

  3.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乌鸦是怎么喝上水的?边研究边做实验。

  4.交流合作结果。

  5.理解“渐渐”一词的含义,能用它说话。

  6.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学生自我评价。

  7.发散思维: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你们该怎么办呢?同桌讨论、汇报。

  五、拓展训练:

  1.你们喜欢这只乌鸦吗?写一句话夸夸他。

  2.学习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呦,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阅读课外书感兴趣。

  3.初步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是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谈话揭题:(老师板书:种)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会填这个空儿吗?(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种鱼》

  2.读题质疑:齐读课题后问:围绕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将圈好的生字再多读几遍。

  3.认读生字:

  (1)出示要认的'字

  (2)指名读字

  (3)同桌交流自己认识的字

  (4)说一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5)开火车认读生字

  4.同桌合作读书,当个小老师,纠正读错或不准确字音。

  三、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2.图文结合,小组讨论:小猫会收获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3.出示句式,品读:

  农民把( )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 )。(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谁能告诉小猫,他错在哪里?

  5.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语言训练:

  (出示挂图)看图讲故事。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并主动增加识字。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独立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倒影现象,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学会动脑,善于思考。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独立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倒影现象,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学会动脑,善于思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快乐读书屋去做客吗?那里的小主人给我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快来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互当小教师,认识生字。

  3.集中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在有所会的地方画上横线。

  2.小组讨论交流:

  ①汇报自己的`体会

  ②请教读不懂的地方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读书,抓住关键词语,如“走近一看”“立刻”“连忙”等体会母鸡和小山羊没有动脑,没有思考,看见了就叫起来。

  4.实验演示倒影现象:讲桌上放一盆清水,请同学们依次往盆里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母鸡和小山羊看到的是什么吗?

  5.在读课文,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说一定是他们自己爬出来的。

  6.指导朗读,分角色表演

  四、深化主题: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想对大家说一说吗?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查字典的兴趣,学会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字义。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探索知识的兴趣,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查字典的兴趣,学会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字义。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难点:学会查字典

  教学流程 :

  一、笑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经常看《动物世界》这个栏目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动物的小笑话。

  1.讲述《小白兔和蚂蚁》这个小笑话,还可以结合自制动画片让学生欣赏这个小笑话。

  2.学生间交流小笑话的可笑之处。

  3.指名汇报你为什么笑?你觉得什么地方让你笑?帮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了解故事中两种动物的特征。

  4.自读笑话《小白兔和蚂蚁》,体会小动物的语言,读出感觉。

  二、自读感知学习知识窗:

  动物王国中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走近黑猩猩,看看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学习知识窗《有趣的实验》。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有趣的实验》这篇小短文。

  2.有趣的实验指的是什么实验?有趣在什么地方?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3.小组间交流学习心得。

  三、师生交流学习查字典:

  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学得认真,说得准确,你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懂的词或句子吗?(全班交流。学生如果有,就请同学们谈谈是怎么弄明白的。再导入今天学习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明白意思的字,如果没有,可以直接导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用一个游戏的方式进行,学生举例说一个字,教师借助字典就很快说出这个字的意思,多说几个字,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方法好,把学生查字典的兴趣激发起来。

  2.自主学习查字典的方法:老师是怎么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教科书上查字典的方法,结合手中的字典明确查字的过程。

  3.交流学习查字典的方法:请小组推荐查得好的学生到前面交流演示查的过程,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确音序查字典的关键步骤。

  4.强化练习查字典的方法:进行小竞赛,选拔班级查字典的高手,评出小状元。鼓励学生回家继续练习。

  四、激励鼓舞学习名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老师送你们两句名人名言:

  1.出示名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袁枚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弗郎士(法国)

  2.谈学习感受和对名言的理解。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名言。

  4.学会收集和积累名言。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识记11个生字,规范、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大海》的课件。看了片子,你想说什么?

  2、激趣导入:大海真美呀!今天,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海边玩玩?

  3、出示课题。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组词。

  3、检查学习效果。

  4、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抢认生字。

  5、组织学生开火车认字。

  6、自由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内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用铅笔做上记号。

  2、教师板书:大海、沙滩、浪花、海螺、贝壳、小娃娃。

  3、自由、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白、的、又、和,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2、请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及笔顺。师范写。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识字,朗读课文

  1、复习认字。

  2、做游戏,识字。

  3、比赛组词。

  4、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课文,课文描写的大海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样子?

  2、再读课文,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3、朗读指导:课文的语句非常优美,读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语气来。

  4、小组展示读。

  5、边听边欣赏。

  三、再读课文,加强训练

  1、组织女生赛读第一段。

  2、自由练习:大海、蓝蓝的,沙滩、黄黄的……

  3、自由练读第二段。

  4、谁来品评最后一段。

  5、评读。

  四、积累短语,拓展练习

  1、出示课后,“说一说”,请学生先自己说,再全班交流。

  2、拓展练习:填一填。

  ( )的大海

  ( )的沙滩

  小小的( )

  彩色的( )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3

  教学要求

  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关于月夜的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晴朗的夜空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月缺月圆、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你们还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述,激发想象: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无限的遐想,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发练说,追求个性

  1.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

  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五、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设计说明]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

  师:这段舞蹈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师: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设计说明]

  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风靡全中国,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况且这段舞蹈也缘于印度宗教,有着印度舞蹈的特色,即使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学生们对这段舞蹈也很是熟悉的。以相似的情节熟悉的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千言万语也比不上有声有色的一小段舞蹈更有吸引力,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文字优美,但也不乏生字。大家在预习时一定扫除了“拦路虎”,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读屏幕上的生字?

  颦蹙粲然嗔视咿呀

  (2)、那位同学能够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呢?

  尽态极妍叱咤风云

  (或者可用比赛或造句的形式使得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有趣味,也变硬邦邦的生字词为形象的句子。)

  2.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也决计了教学目标1、2。能力固然重要但双基也是不可忘。)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设计说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全班交流。

  4.师生小结: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

  (提示:可从选材、语言风格、结构、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要让学生明白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间不够的话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当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懂得了欣赏作品时,那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的时候。)

  【板书设计】

  观舞记

  冰心

  神态美

  形体美

  表现服饰美

  语言美舞蹈美面貌美心灵之舞

  (飞动之美)动作美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感情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重点:

  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活动前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也可以以网查网。

  2.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潮汕地方戏潮剧的资料,平时在家多听听戏曲,看看戏曲表演,和长辈聊聊戏曲方面的知识。

  3.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准备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画一张脸谱,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

  4.教师准备好多媒体和设备,没条件地区可以准备好录音机,戏曲磁带、投影仪。

  四、活动时间:

  二课时

  五、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

  教师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调动学生活动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漫谈中国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式。

  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你对她的起源和形成了解多少呢?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作答。

  教师归纳: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

  (二)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

  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艺术,它的种类多种多样,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种类的戏?能说出名字来吗?

  学生自由作答,以自己了解的戏曲种类说说

  教师小结: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有京剧、越剧、昆剧、黄梅戏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戏曲种类。比如我们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就是潮剧(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等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

  三、中国戏曲名段赏析

  教师播放几首不同种类的戏曲名段,让学生在欣赏后分别判断出它们的戏曲种类来,并自由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京剧《苏三起解》(旋律优美、婉转,节奏鲜明,唱腔流畅明快,被称做“东方歌剧”。)

  (二)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朴素高洁,细腻动人的真实感和深沉含蓄,清丽典雅的艺术美。)

  (三)黄梅戏《女驸马》(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

  (四)豫剧《花木兰》(生活化,平面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感受不同风格的戏曲,培养他们高雅的艺术情趣。)

  四、我和戏曲

  导入:刚才大家谈得很好,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

  (一)教师展示脸谱

  师:脸谱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脸上涂满的油彩代表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大家现在看老师展示的这几张脸谱,现在请你猜猜这些人物分别是谁?(各小组进行竞赛抢答,答得多答得对的为优胜组)

  关公孙悟空包公程咬金

  (二)学生展示脸谱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张韵味十足的脸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尝试去做的几张脸谱也拿出来展示一下吧!(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脸谱作品,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展示的性格特点,师生掌声鼓励)

  (三)学生自由畅谈感受

  第二课时

  一、爱我们家乡戏——潮剧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所展示的脸谱,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高超艺术天赋,同学们的热烈反应,可见已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进入我们潮汕地区传统戏剧——潮剧,相信在潮剧的天地中我们同样能得到美的享受。

  1.教师简介潮剧的起源

  潮剧又名潮州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潮剧历史悠久,属元明南戏的一支,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清丽悠扬,著名潮剧演员有张长城、范泽华、姚璇秋、方展荣等。

  2.欣赏潮剧名段《荔镜记》《苏六娘》《柴房会》

  3.我来唱一段

  师:刚才我们已听了几段精彩的潮剧名曲,同学们已经能深深地感受到潮剧的唱腔,独特韵味了吧。潮剧的起源较早它向来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潮风潮韵深受潮汕人民的喜爱,俗话说得好:“哪里有潮人的足音,那里就有潮人的锣鼓。”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同学们的戏曲联唱吧。

  学生上台表演戏曲选段,表演前介绍选段名称,大致内容和扮演角色。(师生鼓掌)

  (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戏曲的亲和力,并同时培养他们对家乡戏的热爱,提高艺术修养。脸谱制作,戏曲排练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适当作指导。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给学生信任,给学生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到了知识,并和素来很陌生的戏曲拉近了距离,为下一步戏曲擂台赛的进行酝酿了感情。)

  二、戏曲知识擂台

  师:同学们,刚才的戏曲联唱很成功,大家都表演了自己喜欢的戏曲。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考一考大家的戏曲知识(记分员,记时员就位)赛前各小组宣读竞赛口号,显示本小组必胜的信心,活跃现场气氛。)

  1.必答题

  答题规则:每组连续回答四题,每题十分,答题不扣分,时间30秒。

  ⑴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剧,中国戏曲)

  ⑵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⑶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⑷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⑸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⑹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⑺戏曲表现在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⑻黄梅戏是哪些地方的剧种?(安徽)

  ⑼请说出经典潮剧《柴房会》的男主角叫什么名字?(李老三)

  ⑽绿脸代表什么性格人物?(草莽英雄)

  ⑾“净”这个角色以可以分为什么?(大花脸和二花脸)

  ⑿请说出潮剧一个著名演员的名字(陈学希或郑健英等)

  ⒀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

  ⒁梅兰芳是哪一种戏曲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京剧)

  ⒂“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

  ⒃请你说出潮剧两个经典剧目。(《杜王斩子》《换偶记》或《彩楼记》《三篙恨》)

  2.抢答题

  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时间30秒。

  教师出示不同脸谱,要求学生根据脸谱猜测人物。

  张飞曹操猪八戒孙权

  3.连线题

  红脸代表猛智

  黑脸代表凶诈

  绿脸代表忠勇

  白脸代表草莽英雄

  小结: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一门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文学角度进行欣赏。

  (一环节意在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戏曲的基础知识,领略戏曲的艺术之美)

  三、我为戏曲出一策

  师: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全班交流。)

  师:刚才大家纷纷对如何振兴中国戏曲提出了自己的点子,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来中国戏曲的春天。

  (新课标重探究,重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沉重的话题,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社会责任感。结果的可行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参与了,收获了。)

  四、我要“写一写”

  师:下面再来看“写一写”的要求: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一)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种剧种(最好是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二)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些感受,把它们写出来吧。

  五、活动结束语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脸谱》,大家一起来感受传统和现代的融

  合效果!学生齐唱)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来猜个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影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

  重点领会:

  ①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哪些方面(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②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三、配乐朗读,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四、审美赏美,从影到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不同的风格之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五、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孩子们描绘的人影、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堆雪人——建筑雕塑艺术

  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手上画手表、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文学类

  [设计说明]

  学习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得到艺术的熏陶。

  (二)再次欣赏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六、课堂小结。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七、课后练习。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给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游戏————艺术

  趣美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7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5.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尝试做口技练习;教师准备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入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口技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怎样?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2.课内朗读(出示课件1)

  ①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②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出示课件2)

  1.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出示课件3)

  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学生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归纳完成板书。

  五、结论: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六、作业:

  1.熟读全文,了解语句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

  表演的内容渐入梦乡:声,妇拍儿渐止……

  (正面描写)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

  一桌

  表演的道具一椅表演精彩

  一扇技艺高超

  一抚尺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观众的反应梦中惊醒: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侧面烘托)渐入梦乡: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口技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及观众的反应,那么,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又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展开全文内容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二、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

  回忆文中的表演内容及观众的反应,思考:

  ①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侧面描写,烘托技艺高超)

  ②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的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③课文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展开全文内容的?

  表演前点“善”:“京中有善口技者”——直接写出了表演者的名气之大;

  “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布景和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听众“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暗示他们对表演者的仰慕,也是写“善”。

  表演中,更是突出“善”;从深夜惊醒到复睡,再到失火救火其间成百上千种声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均出表演者一人之口。听众或赞叹,或放松,或紧张,或害怕的强烈反应也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

  表演之后,撤屏一看,仍然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仍然扣住一个“善”字。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出示课件2)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待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

  (作者运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十分准确,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适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四、根据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当堂背诵(出示课件3)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开场白)

  2.既而——儿醒,大啼……(一家四口睡醒)

  3.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梦中惊醒

  4.一时——一时齐发……

  5.未几——夫声起……渐入梦乡

  6.忽——一人大呼“火起” ……发生火警

  7.俄而——百千人大呼……救火场面

  8.忽然——抚尺一下……结束语

  五、课堂练习

  试用一~十的数字,对文章内容作概括。

  一张________,两三件________,四方________,听得五_________,六________,心里七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___,真乃十___________。

  六、总结

  文章从正、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迁移拓展,写作训练

  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不超过100字(此环节视时间,如不够就作为课外作业)

  (“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并举一反三,这就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

  2.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景物

  描写的作用。

  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会农家少年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优秀品质和“我”与农家少年的诚挚

  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讲读型

  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另外,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

  二、课前热身,初读课文

  (1)了解鲁迅及代表作品。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的知识。

  (3)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2)学生细读课文,学习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帮助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看社戏途中。

  ⑤赵庄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3、4、5节略写1、2、6、7节。

  2、讨论探究,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1)小组讨论:

  ①平桥村在“我”的心中的位置?为什么?(乐土:得到优待、免念古书、钓虾放牛)

  ②且不管戏是否好看,中心事件是看戏,为何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

  (从中看出老人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平桥村是“乐土”,因为那里老人孩子纯朴善良可爱。这样写能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3)归纳思想内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巩固生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阅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思考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得到优待老纯

  平乐免念古书人朴

  桥土钓虾放牛孩善

  村好豆好戏子良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大概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课文以“社戏”为线索写了“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试着欣赏课文的精彩语段。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1.学生阅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想想这部分美在哪里?

  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3.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朋下归航”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4.请男生齐读10自然段少年朋友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戏前三次波折?

  渲染小伙伴们盼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2.不能看戏“我”心情怎样?

  心理描写突出心情十分沮丧。

  3.一切问题解决否,小伙伴们自然急急忙忙赶着去看戏。作者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

  ⑴第10自然段:开船一系列动作,突出他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

  ⑵第11自然段: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水乡月夜图”表现“我”愉快而急切的心情。

  4.小伙伴如此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他们更在乎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玩耍,感兴趣是看戏前后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觉。

  5.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精心选村,详略得当地叙述事情。

  ②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很好地起到烘托人物,抒发感情,推动情节。

  ③成功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⑤社会环境描写颇具地方色彩。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些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七、作业:

  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家乡民风如何?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自然美:豆田河流远山月色戏台

  “三美”人性美:善意的嘲笑偷豆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伙伴得到物许来陪我

  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

  年幼的陪“我”坐船中

  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

  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09-24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02-22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0-01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02-18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2-09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1-04

语文第七单元教案01-31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8篇)10-01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8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