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
学生展示1略
学生展示2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
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 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
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 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 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
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
点。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D.马来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
东南亚地理教案
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通过一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证实上节课看到的视频中的内容,得出结论。本节课还应该注意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更要注意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演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
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
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北了。”来说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头绪、不知怎么做等等。这句话对你今天学习方向有没有启发呢?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
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 篇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张钢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初中地理教案 篇14
【过渡】图片中展示多种自然灾害,有一些是自然现象。那么,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我们课本例举了哪些自然灾害?台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受到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什么我们称它为一种自然灾害?下面,就老师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阅读课本】P54
【板书]】第四节,自然灾害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回答】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多媒体】那么像图片中的太平洋海底发生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吗?如果不是,如何来解释?
【学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导过渡】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灾害,首先它必须是发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次,它必须是对我们人类造成损失或者资源破坏的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才可称之为灾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喷发并未对人类造成伤亡或损失,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灾害。
【提问】如果是化工厂因使用操作不当引发爆炸属于自然灾害吗?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它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活动】完成P55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自然灾害发生?或者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地震、台风、洪涝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各种自然灾害,这说明,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还有如海洋灾害(海啸等),但课本里不作描述。我们福建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台风是属于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
【学生回答】气象灾害
【提问】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哪些?
【阅读回答】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多媒体】展示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学生观赏并回答是哪些气象灾害。
【承接】通过观察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些气象灾害是不是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是不是如我们沿海地区都受到台风袭击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54,结合P56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思考我国台风、干旱、洪涝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分布特点?
【活动】P58活动题1、2
【学生归纳】从P56图2.48中可以看出台风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较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台风的入径和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季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路径很像?
【学生回答】夏季风
【承接】台风的入径跟夏季风的入径很像,这说明台风也是在夏季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常见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台风主要发源于太平洋的热带洋面,是由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会减弱。台风最大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补充:我们也经常听过飓风,飓风和台风是同样性质的,不过是因为地点不同,所以名称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面形成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比如美国也经常遭受飓风袭击)
【过渡】台风过境时会造成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大风、下大雨。
【讲解】台风过境时常常伴有大风或暴雨。这往往会造成一个本来多雨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台风经过的这个地区常年较为干旱,台风一旦过境将会缓解当地的旱情,所以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图片】近几年的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
【承接】刚才我们讲到台风时提到,台风过境时常会给这个地区带来大量降水,有时还会造成当地发生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发生有必要条件,同学们观察课本P54图,思考,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洪涝灾害?我国是不是每一个月份都发生洪涝灾害?
【读图回答】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阅读课本】P56洪涝灾害分布的范围和时间
【活动】P58第1、2题
【教师归纳】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那么,洪涝灾害集中分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展示图片】我国的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教师引导】在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雨季长,多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提问】一个地区是不是发生了洪涝灾害就不会再发生了?
【学生回答】不会
【再提问】那么是不是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会不会有别的自然灾害发生?
【学生回答】会(或不会)
【引导】有一个成语叫“祸不单行”,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在我国最常见的灾害除了洪涝灾害还有干旱。
初中地理教案 篇15
自然灾害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
3、了解避灾方法。
(2)能力目标:
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教具准备
集体定教
分工备教
个性补教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特征,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心的课文《自然灾害》。
二、讲授新课: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举例自己了解哪些自然灾害。
教师小结:自然灾害的定义,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几类。
教师展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气象灾害,哪些是地质灾害。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4-55,结合图片,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55-56的活动题。
板书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先让学生回忆今年全国发生了哪些特大自然灾害,后可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数据来说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2.48,2.49,并让学生谈谈他所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教师可对一些灾害的概念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如:
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放在减灾工作必不可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8-59,了解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还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初中地理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 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气候》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第一课时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于是人们意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分得斗笠。
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而且在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有 :
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过来,总是先看见船桅杆,在看到船身;而目送远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初中地理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设计】
第三节巴基斯坦
A.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B.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8-27
初中地理教案12-04
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3-01
初中地理地图的教案03-02
初中地理的教案教学反思03-19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反思03-19
初中地理水资源教案03-20
初中地理课件教案05-14
初中地理《经度的划分》教案08-15
欧洲西部初中地理教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