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案

2024-09-12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饮酒其五》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饮酒其五》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饮酒其五》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九、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其五》教案 3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五、课文主题

  《饮酒》(其五)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之后的恬淡心情。

  《饮酒其五》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其五》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3、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品味诗句,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古代文人有两大爱好,一是登高,二是饮酒。特别是对于酒来说,几乎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白好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曹操好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范仲淹好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甚至连女词人李清照也很喜欢喝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他们在酒中找到安慰,获得解脱,寻得一方心灵寓居之所在。陶渊明也很喜欢喝酒,并为此写下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其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陶渊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同学读,或者小组一起读。

  (3)听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2、根据注释,翻译全诗

  (1)补充《饮酒》的注释。

  结庐:构筑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尔:代词,这样。

  偏:偏远,偏僻。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气:气象,景致。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2)分小组翻译全诗

  《饮酒其五》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猜我说的是谁?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喝酒,写文章喜欢的花卉:菊花理想生活:世外桃源———看陶渊明档案

  陶渊明归隐初期,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每每酒醉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第五首。师板书《饮酒》。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诗歌。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认真思考:

  (1)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

  见xiàn辨

  (2)应该用什么样的'节奏、语速、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抑扬顿挫的节奏;悠然(yōu第一声,用手比划一下音调,第一声我们称为平调,这个音调应当怎样读?)平缓的语速、心静如水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

  3、教师指名诵读,学生评价。

  4、学生结合书中的注解来译读这首诗,教师相机点拨。

  三、研读诗歌。

  1、师:在前面的朗读声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这样的心境诗人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读前四句)

  生:结庐在人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师: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奇怪,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结庐在人境?

  小组讨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师:隐士之无喧并非是靠外在的环境,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么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回到诗歌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心远地自偏。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

  生:车马喧。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2、师:诵读第5~8句,你能否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生: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师:这些美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生: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当看到这些优美的田园风光之后,诗人有没有说些什么呢?

  没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如何理解诗中的“辨”字?如果换成另一个“辩”字,可好?

  生:辩,重在说,表达出来有些许自得;辨,不愿说,心里连想都不想,心静如水。

  师:古话有言:“辩”是有执,那“辨”便是无执。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说?无需言说!

  3、师:学完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厌恶官场生活,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理解性默写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教案 7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借“菊、山、鸟”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形成在纷乱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学做“真人”,学做“真事”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声情并茂吟诵诗文。2.感受意象,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同学们,自古梁邹多圣贤,范氏一族天下扬。近几日,忙里偷闲去了趟长山,在拜谒范公故居后,我有感于先生“先忧后乐”的情怀而写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鹤伴去,忧续千古天下传。后知后觉尚有为,乐生长山越千年。大德不言潜龙起,义薄云天岱宗前。范子驻足黛溪上,公承师表一圣贤。

  范公大义,万家忧乐到心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亦可指点江山。上课。

  2.刚刚重温了范公的大义,我们再去寻访另一位故人,请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谁?

  饮酒饮到酩酊辞官辞到彻底闲适闲到忘我爱菊爱到痴迷

  3.学生回答

  4.教师明确: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作品《饮酒》(其五),品酒论道、读诗识人。请大家把书掀到(207页)。板书课题——饮酒陶渊明

  二、了解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共创作了20首《饮酒》诗,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饮酒》小序——“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学生读)

  师问: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学生回答:

  师问:既是酒后所作,那么我们诵读时应表现怎样的状态呢?

  学生回答:还原当时醉酒的情境(摇头晃脑、声音延长等)

  三、吟“酒”——醉倒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返回到那久远的东晋,一同醉倒在美丽的山水田园中吧!

  1.(多媒体)提出要求,吟出节奏美(注意抑扬顿挫,读出音乐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里想着“我即是陶渊明”)

  2.学生试读。(自由读)

  课前见面时我教给大家一种诵读诗词的方法,“平长仄短”诵读诗文,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

  3.指名读

  评价语应以鼓励为主:

  ①可是老师从你的诵读中看到的却是一位行色匆匆(或悠闲自得)的诗人。

  ②你教会了我们一种诵读的方法,靠近他,感染你。

  ③你用极具情感的语言,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谢谢你!

  ④学生读得好:你声情并茂的诵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⑤学生读得好:陶先生你好,欢迎来到现代。

  4.下面老师来诵读,抛砖引玉——以求共鸣(请大家闭上眼睛去体会)你们听,陶渊明来了!

  谁来评价老师的诵读:你的鼓励让我更有自信了,但“好在哪里呢?”

  衔接语:“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入文,入境,入情,我即陶渊明。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先生的仰慕之情齐声诵读。(师生共读)

  四、赏“酒”——醉够

  衔接语:同学们,赏析作品,仅是字面的浅吟低唱是很难进入佳境的,只有字斟句酌的赏析方可让我们醉在其中。为了让我们一次醉个够,下面我们分小组按不同的方式进行赏析

  请看大屏幕,出示要求:具体要求,巡视时讲说

  就诗论诗品一品(品字、品词、品句子,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引用作品谈一谈(联系与之相关的作品分析陶渊明),

  妙笔生花写一写(就整体或部分进行写作),

  心有灵犀画一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改变方式诵一诵(语言照样可以刻画人物

  将学生按作品意象划分五个大组:(课前已划定)

  菊花(傲霜怒放,独立寒秋——有个性),

  东篱(面朝东方,春暖花开——有希望),

  南山(会当绝顶,一览众山——有志向),

  飞鸟(鲲鹏展翅,直上九天——有追求)。

  陶潜(浅吟低唱,悠然自得——有情怀)

  现在开始活动,看哪个小组收获最大。

  教师结合学生所谈内容进行及时补充:

  菊花:就诗论诗品一品

  注意的问题:

  1、结庐人境,为何无车马喧?

  ①重点是“心远”(板书:远)

  “心远地偏”——心远——心志高远。“远”有远离之意,远离官场,远离名利,远离世俗。

  宁静在心,心静,境自静,让心静下来,一切皆有可能。

  ②提醒学生“车马喧”的象征意义

  “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整个为了权位、名利的官僚社会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刚刚同学们读诗时读的是“见”南山,而老师却读成了“现”

  如何理解呢?

  在汉代汉语中“见”有两种读音jiàn和xiàn

  其中jiàn的词义是:看到;而xiàn的词义是出现、显露

  由学生来思考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不必求证所谓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可否改为“望”?不能够,体现不出“悠然”的境界。

  你们让老师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谢谢你们!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把“悠然见南山”理解为:我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以理解为:我见到了悠然的南山。

  学生读此句,体现悠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板书:真)

  这两句化用了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文句。(多媒体展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道是不可名称的,大辩是不可言说的。)又《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把握了意义便忘了语言。)

  链接:“真”的说文解字

  学生猜测篆书“真”的意义后教师出示投影补充。

  学生回答:(看时间可选一至两名学生)

  那么先生得到了怎样的真意呢?请大家谈一谈。

  明确:实际上也就是《五柳先生传》中所谈到的“不慕荣利,闲静少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它表现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人生真意,而这种真意是不可言说的。因为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生读此句,体味真意。

  可见,只要用心去赏析,就能与作者共鸣。这可谓是“境由心生”(板书)

  评价语:菊花队同学品读有方。品字、品词、品句子,看来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下面我们看看东篱队又有什么发现?

  东篱:引用作品谈一谈。

  1、“饮酒”

  ①由酒想到了《五柳先生传》“性嗜酒”、“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题目有酒,而全文无酒想到了《醉翁亭记》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能模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为陶翁拟一句话来表现陶渊明的生活情趣吗?

  “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评价语:你太聪明了,改一字体现便体现了先生的那份情怀,这才叫“英雄所见略同”啊!

  2、“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爱莲说》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衔接语:陶渊明爱菊世人皆知,殊不知他更爱“鸟”,他的'作品中“鸟”出现的次数比“菊”还要多。

  3、链接“陶渊明他笔下的鸟的形象”(三只鸟)

  (孤鸟)失群独居,孤鸟难鸣,内心饱受摧残。

  (羁鸟)羁鸟困笼,难脱名利之网。

  (归鸟)倦鸟知还,欣喜若狂。

  这三只鸟仅仅是“鸟”吗?

  这三只鸟其实就是陶渊明人生的三个阶段:苦闷——傍徨——解脱

  学生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品味欣喜。

  评价语:东篱队旁征博引,采众家之长,让自己的知识越发的厚重起来了。下面我们看看南山队又有怎样的表现?

  南山:妙笔生花写一写

  2—3名学生读读文章即可!

  评价语:听读你的文章,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看来文字功底很厚。

  你写出了诗人“不禁欣喜滚滚来的感觉”。

  评价: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山队可谓是妙笔在手,用文字呼唤出那久远的桃源。那么飞鸟队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飞鸟:心有灵犀画一画

  请学生展示画作,并谈创作灵感。

  同学们用简约的画面,配以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老师也根据自己的感觉即兴画了两幅画,请大家品评;

  问:画面有何不同,哪一副更有意境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一定记住不求标准答案

  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山不过是意象,即为大自然也。第一幅表现的是山在眼前,而第二幅是山在心中。无山胜有山,无山更“悠然”啊!

  其实此类事件有很多(多媒体展示)陶渊明与琴的故事

  据说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放着一把无弦琴,高兴起来就把琴拿着拨弄几下,对于诗人而言,琴弦有没有声音并不重要。“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有看琴,弹琴的心情就够了。

  率性而为,不做作。这才是陶渊明啊!

  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用集体诵读的方式去感受先生的率真与洒脱。

  衔接语:无论有还是无,实还是虚,对诗人是无碍的,就在这虚虚实实中他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却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衔接语:无声是情怀,有声是表白,下面我们看看两只陶潜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白。

  陶潜:改变方式诵一诵

  下面我们改变诵读方式去体会先生的情怀:

  第一种方式:一人读,其他同学配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他人加一个疑问语气词“啊?”(表不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添加“哦”(恍然大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添加“啊!太美了!”(表惊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添加“悠哉,游哉,乐以忘怀!”(表大彻大悟)

  第二种方式:重章叠句式

  语言可以刻画人物,一点也不假啊!

  不同的方式才能演绎出别样的情怀,希望在这节课上大家能学到分析文章的各种方法,并学以致用,让我们的语文生活更精彩!

  三、品“酒”——醉透(3分钟)

  要想了解陶渊明,关注他的人生经历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会与先生神交千古,共同醉透在茅檐下,东篱边,菊花坡。

  (多媒体展示)看经历,悟情怀:

  29岁,由于家贫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为不屑官场钻营,看不惯阿谀奉承,时间不长,辞职回家。后来又被征辟主薄,陶渊明拒绝。

  35岁时,到当时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职,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丧,丧期过后,没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权,取东晋而代之。

  40岁时,再次复出,为刘裕府中参军之职,同样感觉到了权力高层的尔虞我诈,决定离开这个污浊之地,到小地方干些实事,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41岁,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并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赋:《归去来兮》。

  三次辞官,皆因官场黑暗;三次回归,只为那份无违的心愿。学生背诵《归园田居》

  看过经历后再结合其他作品去读一读诗文去感受他那别样的情怀吧。集体诵读

  至此陶渊明的形象已跃然指尖:先生乃是一真人,做的都是真事,表现的是真情啊!

  (板书“人、事、情”)

  画出板书:一个“归”字

  先生归去,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为今生无憾;课将结束,你在这节课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现在我们请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读陶渊明总有一份亲近感,一份愉悦感,一份莫名的感动。听了同学们对这节课的收获,老师读陶渊明有了些许心得,与大家共勉。

  出示多媒体(忆江南读陶渊明)

  读书总有收获,读罢读陶渊明你的体会是什么呢?写一写,课下进行交流。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怀,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饮酒其五》教案 8

  教材分析

  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不存在,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陶渊明个人档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其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嗜酒、读书,喜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五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朗诵五言诗如果将其划为三个语节,即“二二一、二一二”格式,也是可以的。但就词义和诗句意思,内容来说,将其划分为“二三”格式更为合理些。如“粒粒皆辛苦”处理为“粒粒/皆/辛苦”或“粒粒/皆辛苦”,“大漠孤烟直”处理为“大漠/孤烟/直”或“大漠/孤烟直”。如处理为后一种,在朗诵时可以更好地体味诗情,展现诗的意境。

  3、师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五、品读赏析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说酒话,胡言乱语,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结庐:建造的房屋,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人境:(课文注释)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③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④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全句释义: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并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声。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心境高远,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

  小结:由此可知,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心灵远离了尘俗,虽然身居闹市,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板书:叙事(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全句译文: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

  (这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风景,什么样的画面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②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这里我们是从整体上来赏析的,下面我们再从字、词上进行赏析,看一看我们都喜欢那些字、词,我们再从这些字、词着手分析一下)

  ③“采菊”:“采(摘取,选取)”,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可不能乱采)。“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④“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⑤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好吗?

  明确: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有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板书:绘景(傍晚南山的美景)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辨通:辩,辨识。

  全句译文: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板书:议论抒情(领悟真谛)

  4、本诗主旨

  诗人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课堂练习

  1、《饮酒》其五描写傍晚山中的美景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2、下列诗词名句的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观沧海》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雎》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七、板书

  饮酒

  陶渊明

  叙事

  绘景

  议论抒情

  《饮酒其五》教案 9

  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心灵。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研读诗中的“有”字,感受语言的朴素、精妙,感受诗歌悠然、闲适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研读诗中的“无”字,感受诗人自然、平和、超逸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我来说你来猜

  (一)导入。师:有这么一个人,他被苏轼一生视为良师益友,他被辛弃疾赞为千古一人;他曾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曾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名垂青史……

  (二)说说印象中的陶渊明。

  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二、朗读诗歌,感悟音韵美。

  第一步:指导学生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二三节奏;

  第三步: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三、描绘画面——感悟意境美

  品读“有”——生活中有什么?

  1、师: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诗里有一组很常见很普通的反义词,你们发现了吗?预设:“有”和“无”。

  2、师:作者在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呢?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学生讨论)

  3、师:如果你是陶渊明,想把眼前的美景画下,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学生思考)预设:各自阐述自己对颜色的选择及原因。

  4、师:那么,在你所选择的主色调下,你会怎样描绘你所喜爱的景物?请选择一句来描绘。

  重点品读“悠然”和“见”、“相与还”。

  5、指导朗读。

  四、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美

  品读“有”——心中有什么?

  1、师:“此中有真意”,有何真意?在陶渊明心中又有些什么呢?请结合《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以及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思考一下,然后跟你的同伴讨论。

  五、品析人物——感悟形象美

  品读“无”。师:我们一开始说到诗中的反义词“有”和“无”,那作者在诗中写的是“无”什么?

  生:无车马喧。

  师:诗人结庐于人来人往之中,为何能感觉不到这种喧嚣呢?

  指导理解“心远地自偏”。

  师:……其实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还有很多个“无”,请大家讨论一下。

  无(扰)——而无车马喧、无欲、无忧、无浊……无(我)——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六、最后,以《赞陶潜》结束此课。

  赞陶潜

  姚金凤

  天子呼来不当官,不为斗米求心安。

  粗衣草庐不蹙眉,箪瓢屡空也无怨。

  饮酒采菊见南山,徜徉山水田园间。

  衔觞赋诗乐其志,悠然闲雅似神仙。

  补充资料:

  1、品味“见”与“望”字哪个更贴切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

  2、联系全诗,回答问题。

  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的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4、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诗的思想是什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悠然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5、读一读,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

  恬淡、闲适、悠然自得、安于隐逸、超脱、超然物外宁静、悠闲、恬静、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洁身自爱、随遇而安、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饮酒其五》教案 10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

  理想追求:世外桃源

  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

  1、《桃花源记》(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田园诗)

  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相与:相伴。(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即隐居生活。

  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六、在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

  哲理:一切自然的乐趣都是由于心灵的超凡脱俗才能感受到。

  七、三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不经意之间山入眼帘。

  2、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诗的主旨吗?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加入一定的想象将《饮酒》这首诗改写成一——400字的散文。

  《饮酒其五》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

  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

  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

  四、品悟

  1、整体把握情感

  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

  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

  2、闲从何来

  (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

  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

  东篱——隐逸情怀

  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

  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心境高远,即便身处闹市也感受不到喧嚣)

  (2)补充诗歌序言的`内容确定诗歌写作的时间为“冬闲”之时。

  《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明确:农事清闲情趣雅闲心境安闲

  3、吾心安处

  (1)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陶渊明心境安然的根本原因——远离官场与世俗。

  (2)通过对他与别人不同的隐居地点,引导学生明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3)《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抓住“寡欢”与“独饮”师生交流讨论陶渊明的心境——精神上的孤独(欲辩已忘言)不是不说,而是无人可说;不是不想说,是能懂的人太少。

  4、陶潜之酒

  总结陶潜之《饮酒》,中的感情——闲逸潇洒的心境/高洁雅致的情趣/归隐自洁的坚守/对世人的劝勉/知己甚少的感慨。

  一庐一山一壶酒,

  一人一影一丛菊。

  一厢遐思两悠然,

  一士痴醉几闲愁。

  五、拓展与延伸(中国文人与酒)

  (1)陶潜的一生是诗与酒的一生,他嗜酒/写酒。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有诸多与其类似之人。请同学们分享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2)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酒,老友相聚,没有酒抒怀不行;故人远行,没有酒饯别不行;仕途失意,前途渺茫,没有酒浇愁不行;中国诗词歌赋中写到各种场景饮酒的句子不少,请同学们分享交流,并指出是哪一种类型的饮酒。

  (3)“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中国古代文人嗜酒/写酒,却意不在酒,借酒抒怀而已。

  酒是文人灵感的催化剂

  酒是文人浇愁的麻醉剂

  酒是文人泄愤的护身符

  六、作业布置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中写到:“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的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口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相宜,狂饮细品皆可。”

  从中那个选取一个人,以及他写酒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以及这句评价,赏析其作品。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悠然——归

  《饮酒其五》教案 12

  【教学目标】

  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课堂关键词】

  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诗。哪位同学能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1.一生简介

  2.我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朗读。

  二、整体感知,初读诗歌

  (一)今天学的诗题目叫《饮酒》,共20首,为什么叫饮酒呢(诗人酒后所作),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1.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语速、节奏

  2.谁来展示

  3.朗读古典诗歌,语速再缓慢些似乎更好,谁再来试试。

  4.两位同学注意了语速,同时读出了五言诗的停顿和节奏,我们一起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诵读让我们初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自由地说一说诗歌的大意。

  1.生自由说大意。

  2.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3.语言流畅,理解准确,可见预习充分。几个词语请大家解释一下:结庐是什么意思(建造房屋)人境(人间,人聚居的地方)问君何能尔尔(如此)日夕(傍晚)飞鸟相与还(相与,结伴而归)

  三、游历田园

  1.作为百世田园之主,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这首诗是不是田园诗呢诗中哪些句子描绘了田园生活请大家自读一遍,找一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这几句诗,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田园生活呢菊、篱笆、南山、山气(山上的云气)、日夕(夕阳)、飞鸟

  四、说菊品菊

  1.诗人用大自然中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的田园之景。自然本是无情之物,融入诗人的情感之后,就成为独特的意象。比如“菊花”这个意象,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我们先来看诗人采菊做什么呢(菊花可以做什么)

  泡茶:泡菊花茶

  酿酒:东晋确实有酿菊花酒的.习俗,而且陶渊明也爱喝酒。

  赏菊:

  吃菊:菊花可以吃吗吃过吗屈原《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泡茶,傍晚咀嚼秋菊初开的花瓣做点心)陶渊明有没有吃过菊花呢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的菊花酒喝完了,没办法就大口地吃菊花,刺史王弘实在看不下去了,给他送酒,所以有“白衣送酒”的典故。

  2.诗人赏着菊花美,嗅着菊花香,喝着菊花酒,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悠闲自得、闲适、宁静……

  3.诗中哪个词能形容——悠然(板书)

  4.采别的花可以吗比如莲花、槐花、月季、牡丹,为什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爱莲说》

  5.菊花在古诗中具有怎样独特的特点呢大家有搜集写菊的诗句吗(生朗读预习诗句)

  6.我也搜集了几句,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7.你读出了菊花怎样的形象

  孤高自傲、品性高洁、凌霜盛开、坚强不屈

  8.屈原说自己吃菊花仅仅是为了好吃吗暗喻自己品性高洁;那陶渊明为何只爱菊呢他爱的是什么菊的品质,以菊自比。

  9.从“采菊东篱下”,我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孤高自傲的陶渊明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过着悠闲的生活)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采菊东篱下”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忘了菊花,忘了自我,或者说我就是菊花,菊花就是我。

  五、游南山观飞鸟

  1.南山和飞鸟也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谁来说说你搜集的诗句我也搜集了一些,一起朗读。

  2.结合这些资料,请小组交流讨论,南山和飞鸟这两种意象,在《饮酒》这首诗中,你能读出陶渊明什么感情呢讨论3分钟。

  3.全班交流。

  南山:隐喻宁静美丽的风光,渴望宁静生活的陶渊明,南山就是诗人向往的隐居之地,诗人在庭院中随意采摘菊花,偶然抬头,目光恰与南山相会,人闲适自在,山静穆高远,多么宁静淡远的一幅画卷啊!(板书:宁静)

  飞鸟:陶渊明不自由吗表达诗人不愿被束缚,回归自然,厌倦官场,追求自由的生活,诗人以飞鸟自比,心归隐居生活,心灵追求宁静自由!(板书:自由)

  4.我们来读一读这四句诗吧。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2遍。

  六、众口纷纭说隐居

  有古朴的院落,有摇曳的菊花,有葱茏的南山,有归林的倦鸟,(诗人陶渊明,描绘田园之景,抒发隐逸之情,形成悠然自得安闲自适的意境。)从这几句诗中,你感觉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隐居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的地方)我们读一读全诗,再来判断一下。

  1.齐读。

  2.从全诗看,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地方

  人聚居的,有车马喧闹的地方

  3.生活在哪里的陶渊明更符合你的想象

  隐居在深山老林,结果他却在人境。

【《饮酒其五》教案】相关文章:

饮酒其五教案03-01

《饮酒其五》教案优秀03-22

饮酒·其五04-16

陶渊明饮酒其五11-02

饮酒陶渊明其五12-22

饮酒·其五 陶渊明04-15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04-09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12-22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赏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