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元宵教案

2022-01-19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元宵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元宵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猜谜、搓元宵等活动,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的快乐。

  2、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3、通过礼物来对颜色感兴趣。

  4、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干米粉、小盘子、大盘子。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通过猜灯谜的游戏形式导入本次活动。

  共同来猜谜:请幼儿介绍谜面,让同伴猜。

  二、说一说——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元宵节的热闹。

  1、你知道什么节日要玩猜谜吗?(元宵节)

  2、元宵节还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小结: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可以和家人一起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等,真有趣。

  三、做一做——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体验做元宵的趣味。

  1、你吃过的元宵有什么味道?

  2、请老师介绍元宵的做法。

  3、幼儿分组制作,提醒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小心掉在地上,保持干净。

  4、将搓好的元宵放在大盘子里,分享集体合作的快乐。

  四、做灯笼

  ——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灯笼体会元宵节的习俗。

  五、延伸活动(尝一尝)

  ——通过品尝自己亲手做的汤圆体会成功的喜悦。

  画元宵教案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自主选择适宜的工具制作彩色元宵。

  2.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动手操作,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

  3.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区:幼儿已制作成的各种彩色水、米粉。

  2.工具区:各种餐具(碗、调羹、盘子等),抹布

  3.游戏区:大地毯上洒满蓝色小绉纹纸条。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共同回忆制作彩色水的过程。

  2.教师出示米粉和彩色水,讨论如何制作彩色的元宵。

  师:今天我们要来做彩色元宵,需要什么材料呢?

  幼:彩色水,米粉。

  师:有了彩色的水,米粉。我们怎样制作彩色的元宵呢?

  幼A:米粉里放点红色的水。

  幼B:搅拌米粉。揉成米粉团,再搓成彩色元宵。

  3.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幼儿之间互相帮助,注意卫生。对能力不强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幼A:一边和着米粉,一边数着数:“1、2、3、4、5,够了。”然后用调羹搅拌着米粉和红色的草莓汁, “变了,变了,米粉变成红色了。”兴奋的她不断的探索着米粉、米粉糊、米粉团……

  幼B:不时地看看自己的操作,又偷偷地瞧老师。原来是他的桔子米粉糊太稀了。面对他的困惑,教师给予及时的旁敲侧击的引导。

  4.幼儿互相交流制作过程,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5.游戏:元宵乐

  幼儿扮成元宵在地毯上自由滚动。(有的幼儿侧着滚、有的幼儿抱着脚翻滚、有的幼儿头顶着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滚、还有的幼儿两人抱成一团翻滚……滚成一团,笑成一团。)

  活动延伸:

  品尝彩色元宵,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1.彩色元宵是预成活动中的一个生成活动,它建立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上,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上,它是一个现有经验与新经验的整合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操作、主动探索。

  2.每时每刻,不论在任何一个地方,一种爱的力量总在激励着幼儿积极地观察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作为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机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探索活动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舞台,激活幼儿的思维、挖掘智慧,尊重、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促进幼儿在现有水平上不断地发展。 3、幼儿天生是个探索家,在探究如何使自己变成元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更一步的升华。

  画元宵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品尝元宵的习俗。

  2.通过做、煮、品尝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

  3.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尝元宵时的心情。

  4.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面粉、点心盘、围裙、电饭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动过程:

  1.激发做元宵的兴趣和愿望。

  指导语:

  ①今天是什么节?元宵节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是什么?

  ②元宵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观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观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指导语:

  ①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圆圆的元宵?

  ②老师煮元宵时,小朋友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儿穿好围裙并洗手。

  (2)幼儿尝试用搓、团圆、在盘中滚一滚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儿注意不把面粉团弄碎,不要将面粉撒在盘外。)

  (3)教师煮元宵。

  4.加糖品尝元宵,说说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画元宵教案4

  活动目标:

  1、 知道元宵节要吃元宵,对制作元宵感兴趣。

  2、 初步学习用油泥搓圆的'方法。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油泥和一块塑料垫板。

  活动过程:

  1、出示生元宵,问:这是什么?今天为什么要吃元宵?老师请大家吃元宵,高兴吗?

  2、欣赏教师做元宵。教师把一小块油泥放在手心,手指伸直,手心对着手心用力绕圈。

  3、幼儿学搓元宵。教师轮流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

  4、让幼儿把自己搓的元宵送给小动物尝一尝。

  活动反思:

  有句老话“上灯圆子,落灯面 ” ,意思就是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亲自做圆子,吃圆子,在正月十八的时候呢将会吃面,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的开始了。而今天正好是正月十三,所以我将“搓元宵”这节活动安排在了今天,希望孩子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元宵节”同时学会“搓元宵”

  画元宵教案5

  活动目标

  1、 认识元宵节及花灯,并初步感受民俗曲风。

  2、 通过肢体造型、乐器感应重音。

  3、 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 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CD,CD播放机

  花灯图片,鼓、打棒

  活动重难点

  通过肢体造型、乐器感应重音

  活动过程

  1、 暖身活动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逛灯会,让我们听着鼓声踏着有序的节奏出发吧!(老师敲鼓,幼儿随节奏的快慢迈着前进的步伐,每到结束部分,幼儿听到重音的就做各种各样的造型原地不动。)

  2、 认识元宵节和花灯

  (1)谈话(出示花灯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灯?我们来学一学花灯的样子吧?

  在哪里可以看到花灯呢?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灯?

  (2)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夜晚小朋友提着灯笼外出,街道上张灯结彩,庙会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3、 肢体造型感应重音

  (1)有一首曲子讲的是元宵灯会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听了这说曲子,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拍子:拍腿感应拍子

  重音:拍地板感应重音

  (2)引导幼儿引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感应重音。

  (3)引导幼儿发现重音的不同:“小朋友都用了不同的形式感应了重音,重音部分由什么不一样吗?

  (4)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感应重音。

  (5)肢体造型

  师:让我们也变成一盏盏美丽的花灯吧!幼儿随音乐的节拍快步走,在重音处,幼儿做各种花灯造型,老师拍照。

  4、 乐器感应重音

  (1)出示乐器并介绍名称及用法

  (2)乐器感应重音

  拍子:打棒互敲

  重音:铃鼓

  (3)幼儿轮换敲奏

  5、 结束

  小朋友都表现得很棒!能准确找到重音。也能用乐器把它敲奏出来。请小朋友把乐器按顺序收好吧!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肢体造型和乐器感应重音。孩子们基本上达成我的预定目标,课堂氛围很活跃,孩子们积极表现,意犹未尽。

  为了让孩子们准确的感应重音,在第一环节,我让孩子听着鼓声踏着有序步伐前进,遇到重音时孩子任意做出造型,老师的敲鼓声要有轻重之分,这样孩子才能准确感应重音。

  孩子通过身体律动和乐器来感应重音,我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探索感应重音的方式,这样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即兴表演,这一点孩子做得很好,当孩子两人合作通过摆花灯造型来感应重音的环节,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这是老师应该要求孩子按老师的指定方向,跟随音乐的拍子前进,重音时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总的来说,孩子的课堂氛围很活跃,积极参与游戏,教师要注意的就是每次听音乐之前,老师都要提出要求,语言简单明了。

  画元宵教案6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难点)

  2.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重点)

  3.品尝元宵的不同味道,体验劳动的快乐。

  4.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1.有关元宵节的录像。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灯。

  4.黑芝麻,豆沙,五仁馅若干分别盛在小碗内。和好的糯米粉并分成小团,干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台布,盛元宵的容器。

  6.欢快的庆新年乐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元宵节”录像,并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幼:(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引出元宵节的习俗。

  二、学做元宵。

  1.师:小朋友们吃过元宵吗?幼:吃过。师:吃过什么馅的呢?幼:有五仁,豆沙,黑芝麻,花生等,小朋友们真厉害吃过这么多口味的。那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这有什么口味的元宵,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幼儿挨个品尝不同口味的元宵,并说出它的口味)。

  2.师:院校是什么形状的啊?幼:圆形的。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元宵呢?幼:想

  3.认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团,干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馅。

  4.观察教师做元宵:现将小团的糯米粉揉一揉,搓一搓,团圆,再挖坑,然后把馅放在中央并包起来,最后再把它团圆。

  5.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元宵,根据教师讲解的做元宵时的重要细节:揉,搓,团圆,挖坑,包馅。并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馅料,最后将做好的元宵整齐的排列在容器中。

  小结:让幼儿了解元宵的形状,颜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时能运用揉,搓,团圆,挖坑,包馅等技能制作元宵。

  小百科: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画元宵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元宵节,理解儿歌意思,

  2.能完整地朗诵儿歌。

  3.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彩泥、玩具小碗、根据儿歌内容绘制的图标。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搓元宵,谈话导入元宵节。

  教师:老师拿的是什么?变变变,我用彩泥变出了什么?

  一碗香喷喷的元宵来啦!元宵节里人们都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是哪一天呢?

  二、学习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儿歌《闹元宵》。

  2.理解儿歌意思老师:正月十五那天是什么节日?

  3.看图标跟念儿歌,分析理解"团团圆圆"、"闹元宵"的意义。

  教师:谁知道"团团圆圆"是什么意思?(家里人都来了,很多亲戚朋友在一起。)儿歌叫《闹元宵》,为什么要说"闹"?(人很多,大家在一起很热闹、很开心。)三、完整朗诵儿歌。

  幼儿完整学习,朗诵儿歌2/3遍。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美术区搓团圆。

  2.家园共育: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元宵节传统活动。

  附:儿歌《闹元宵》

  月亮走,我也走,月亮圆,人团圆,团团圆圆元宵节。

  反思和建议: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小班孩子的印象中只有吃汤圆,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的孩子很少接触,知之甚少。我们的传统节日正被大家所忽略,所以在本周周末活动开展了一个迟来的元宵节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我利用正月十五拍来的花灯照片和图片给孩子直接的感官冲击,并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并知道是“团团圆圆”“期盼来年顺利”的意义。

  在猜灯谜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因为猜对了可以得到一个兔子花灯,他们非常喜欢!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元宵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画元宵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画鸡》教案12-29

《画杨桃》教案12-17

元宵汤圆教案(通用5篇)01-10

滚元宵教案(通用6篇)01-08

元宵的故事教案(通用6篇)01-10

闹元宵大班教案(通用8篇)01-10

大班闹元宵教案(通用6篇)01-08

中班美术元宵教案(通用5篇)01-15

《画鸡》教案5篇12-29

幼儿园元宵教案(通用7篇)01-10

中班美术教案 环境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