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2022-01-18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峡》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三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三峡》教案 篇3

  《三峡》课文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②,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巘(yǎn) 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精华】《三峡》教案三篇】相关文章:

三峡课件教案设计05-16

【精品】《三峡》教案四篇01-15

三峡说课稿11-05

三峡大坝位置10-12

巴东三峡说课稿11-03

三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三峡阅读理解12-13

《三峡》优质课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

三峡阅读附答案03-29

三峡大学招生指南03-06

三峡原文及赏析08-21

《父母的心》教案 林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