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俗语
(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许多诗人都曾写诗赞美西湖。请看——(课件出示四首古诗)抽生读,齐读。
2、简介作者
(1)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说一说。
(2)出示课件,简介苏轼。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另外一首写西湖的诗——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抽生再读课题,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事情:醉书。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抽生朗读、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听教师朗读,说说你从诗中初步了解到了什么。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的雨的?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指名读诗句。
(2)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A、出示“黑云翻墨”图片,指名说“黑云翻墨”的意思。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黑云压城重云如盖黑云压顶乌云密布彤云密布阴云密布
浓云密布乌云滚滚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
B、出示“白雨跳珠”图片,指名说“白雨跳珠”的意思。
白雨跳珠:形容白花花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又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狂风骤雨暴风疾雨风雨交加
(3)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指名说,再出示诗意读一读: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从远处涌来,还没完全把山遮挡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般倾泻而下,在船上蹦蹦跳跳。
(4)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把什么比作什么?对偶,黑云翻墨对——白雨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还有哪些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生举例说说。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E.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吗?(急、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学习第三四句,(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指名读诗句。
B、当人们还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
是什么让乌云暴雨一下子就不见了的?(卷地风)
卷地风怎么理解?(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
C、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把乌云和暴雨都吹散了,这雨有什么特点?(去得快)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出示图片,抽生描绘画面。
这样美的画面可以用诗中哪个词来形容?(水如天)水如天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D、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出示:忽然一阵大风从地面卷起,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暴雨。雨过天晴,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其实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了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西湖很美)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题目中“醉”字下面加三角符号)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出示古诗,齐读。
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西湖的雨,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雨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来去匆匆
板书: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2、古人还写了许多和“雨”相关的诗句,这些雨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诗句,读一读,说说雨的特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扬扬)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油一般的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急)
3、出示本首诗
除了写雨,还写了——云、风、山、船......这些都是景物,但是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还在写他的心情)
师;苏轼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年,苏轼在朝廷为官,是一位正直、果敢的大臣。因得罪于小人,遭小人们诬告,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他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在望湖楼旁边写下了这一首诗。
当他遭小人诬告被贬时,心情就像——(黑云翻墨),你们有没有“黑云翻墨”一样的心情?抽生说。
诗人的心情是一直这样吗?(不是)最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开阔、豁达、豪放)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乌云,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最终都会“卷地风来忽吹散”,最终“望湖楼下水如天”。
4、播放本诗歌曲,学一学,唱一唱,体会诗人的豁达豪放。
5、再次诵读古诗。
六、小练笔
1、展开想象,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画面用一段话写下来。
2、评议。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来去匆匆
雨后水如天
(开阔、豁达、豪放)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难点:
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电视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你们都看过吗?当中有一个环节叫飞花令,知道游戏规则吗?(主持人给出一个字,两个选手一人一句来背带这个字的诗句,中间不可以停,否则就输了。)那今天我们也来做这样一个游戏,但我们要降低难度。老师给出一个字,我们全班一起来轮流抢背含有这个字的诗句,不可以重复,中间不可以断。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出的字是雨。(学生轮流背诗)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但老师看到了大家平时丰厚的积累,为你们点个赞。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望的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这一横呀!来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6月27日是写诗的时间,当时是盛夏时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是西湖边的一座观景楼,醉是作者写诗的一种状态,书是写下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苏轼在6月27日这一天,在望湖楼这个地方,写下了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建筑家,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你是从他的成就方面介绍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你是从他的诗歌风格来介绍的。他的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有美堂暴雨》你是从他作品方面介绍的。并称,你是从世人对他的评价上介绍的。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品读,去吟诵,去感受作者写诗的情怀。
二民主导学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谁来读一读,你来。
(1)指名读。你读的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再指名读。有没有人和他pk一下你来。你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节奏,这样读诗真好。
(3)小组pk读(同学们个人读得这样好,小组读一定也不差。三个小组读。你们组精神面貌最佳,你们来;你们组听得最认真,试一试。)
(4)男女一人一句读。(在古诗中一行为一句。评价:男女搭配,读诗不累。)
(5)我们一起来读。
同学们,学古诗,读通了,读出节奏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文字之美。
任务: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做好批注。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1.品读古诗。
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我们每个小组都各抒己见,认真专注。我特别欣赏大家。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学习的成果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呢!
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最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中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还知道这句是下雨前天上的景象。(生补充)
你说的真好,你能读出下雨前天上的景象吗?指名读,再指名读。黑压压的乌云来势凶猛,在天空中迅速蔓延,读。
黑云来势凶猛,雨也不甘示弱。
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
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滴从天上倾巢而出,他们蹦到了船上,蹦到了岸边,也蹦在了湖中,仿佛听到了雨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补充)乱字可以看出雨下的很大,下的很杂乱。我认为白雨的白字,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而且凸显了雨下得很大,大的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
同学们说的真好,放眼远望,雨急雨大,聚焦近处,雨猛雨密。这场雨用一个词来形容,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苏轼特别喜欢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岁的苏轼再返西湖,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出十五年。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跳在了船上,跳在了湖里,也跳进了诗人的诗中。读
一团黑云和一阵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读。
所以短短时间,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苏轼看到了
短短时间,深深笔尖,有感而发,苏轼写下了
黑云白云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
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最欣赏的是卷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大。我最欣赏忽,说明风来的突然,也说明天地变化之快。
一个忽字,将天地之间的变化展现出来,忽字用的多精妙。读
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看到了疾风骤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我最欣赏水如天,说明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这一句写出了静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楼,有蓝天,有一片汪洋之水。
说的真好,你来读。
所以短短时间,卷地风散,水天一色,苏轼又看到了
短短时间,挥毫泼墨,文思泉涌,苏轼写下了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醉在了西湖的景中。(醉下加着重号)
2吟诵抒情。
醉于酒,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
醉于酒,醉于景,更醉于诗,让我们都来做一回大诗人。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起来背。
3拓展雨诗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即来就去的西湖雨,夏季的雨总是与风为伍,和雷相伴,给人一种很强的震撼力。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雨诗,你来读一读,看看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景象?
暴雨韦庄
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波浪不知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有美堂暴雨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学生说说这几场雨的不同与相同,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用心,四场大雨,场场相似,却又各不相同。
三检测导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瑰宝,凝练的词句,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收声朗朗,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相关文章: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07-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10-09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11-04
苏轼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09-19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10-01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阅读答案08-2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1-0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程教案12-1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