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谈中国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总体来说,本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紧密、严谨,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
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标靠拢。
第一、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我在本文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秉承这一理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的认识。2、能力目标: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学生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分析、提炼出了中国诗的特征,并且能够运用掌握到得中国诗的特征,学以致用的分析具体的诗歌,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了。课堂上大家积极投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通过品读部分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学生积极的参与,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实现了。所以,我认为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学到东西”“锻炼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级意义上均有所收获。
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范围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本堂课我立足文本,在解决教学重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上,采用了“跳读勾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观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提供的方法,思路清晰的提炼出要点。课堂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结果。
第三、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应该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新课标》中在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中,直接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意个性化阅读”的要求。总体来说,在课堂的生成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例如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寻隐者不遇》体会诗歌暗示性的特征,学生就能够深入诗歌,积极思考,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深入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加深对中国诗暗示性特征的理解。
第四、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不仅是比赛时可以上,应该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上。所以我认为一堂课应该多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少些花架子。我就意图体现这一理念,我有意只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对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当有学生出现疑惑或错误时,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比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这一环节中,有位女同学归纳说:“中国诗讲究在篇幅上讲究短小精悍,外国诗篇幅较长。”她没有注意到文本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外国诗歌篇幅越短越妙。”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否定了她的观点。文章的要点就在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中越辩越明。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能长期坚持,假以时日,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本堂课,在时间驾驭上还是有遗憾的,由于在“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上费时较多,导致对诗歌暗示性特征在具体诗歌中的体现和达到的效果挖掘还不深入,结尾比较匆忙。除此之外,在个别地方教学语言也还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谈中国诗》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课稿 谈中国诗11-12
谈中国诗说课稿11-06
《谈中国诗》课件设计05-02
《木兰诗》高中语文教案设计08-20
高中高三语文将进酒教案06-06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08-25
木兰诗语文教案08-10
《木兰诗》语文教案05-13
苏教版九上《诗人谈诗》教案设计12-16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优秀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