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 1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在儿时都经历了父母身边的生活,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父爱的主题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成了永恒。的确,父爱是山,母爱是水,父母是海,而我们是海里的鱼儿。当更多的传统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慈母严父”时,我们能否想象,一个在家中和儿子成为“兄弟”的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汪曾祺笔下的“父亲”。
同学们事先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它。
二、作者简介:(可印成学案)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如果说鲁迅的散文像一杯咖啡,苦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余秋雨的散文像一杯烈酒,呛且有时会伤身,那么汪曾祺的散文则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之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三、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1、文章写了几对“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
“我”父亲——“我”
“我”——“我”儿子
关系:父子——“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兄弟”
2、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一三两组负责找“我”的父亲这对,二四两组负责找“我”做父亲这对,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章分别讲了两位“父亲”的哪些事情?进而告诉我,你是如何理解“兄弟”的父子关系的?(提示:回归文本,从文中找出、划线阅读)
3、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我”的父亲。
第1段:开篇点题。
第2段:写“我父亲”的性格。通过放风筝、做工艺品、做灯三件小事表现父亲多才多艺、随和、爱孩子的性格特点。
第3段:写父亲对“我”的关心。首先写父亲对“我”作文、数学、画画和写字等几个方面的关心,接着详写了“父子唱戏”的情景,然后列举了喝酒、抽烟、写情书几个生活情节,表现了父亲与“我”的亲密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第二部分(4——6段):写“我”做父亲。
第4段用一个“也”字,承接上文。先从写信和“顶嘴”两件小事上说明“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然后又详写了一次家庭“分歧”,通过看似“不和谐”的生活音符,却谱写了更为和谐的父子情曲。
第5段:写作者对儿子婚姻的态度。
第6段:写作者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
第三部分(7段):写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主题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颇具匠心。结尾处的议论简单有力,掷地有声。全文朴直灵巧,浑然天成,细细品味,唇齿留香。
四、再读文本,深入感知:
1、首先请一三两组的同学其一,告诉老师“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1、作者的父亲是个画家,会制作图章,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做冥衣,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孩子玩品——风筝、玩灯、镂空玻璃的能养小小昆虫的精致的小桥小亭八角水晶球、草扎的纺织娘、重瓣荷花灯、小西瓜做的烛灯等。
总结板书:爱好广泛、情趣高雅、才华横溢
2、他喜欢养花,也喜欢养小昆虫,也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
总结板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为病逝的妻子制作冥衣,做得十分精巧,可以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品种繁多,四季皆有。
教师解读:不难看出,制作冥衣时他有多虔诚有多用心。他对妻子那种经历了时间洗涤沉淀下来的最为质朴也最为动人的情感。他完全按着妻子生前的喜好来制作冥衣,不难看出他对妻子的宠爱、娇惯,那里面凝聚着他对妻子的深沉的爱恋、无尽的思念、细心的呵护和至真的疼惜。他希望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仍然温暖、幸福和如意。
总结板书:至爱不渝、情深似海
4、他永远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拿出很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带着他们一起找寻生命的种种乐趣。
总结板书:心态平和,富有童心。
5、儿子作文好,他总是将孩子的作文到处拿给人看,引为自豪。儿子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并不苛求。儿子十几岁学会了抽烟喝酒,他也不以为是沾染了恶习。自己喝酒时,还总是给儿子倒上一杯,抽烟时,又总是先递给儿子一根,还先为儿子点火。儿子十七岁开始了早恋,在家写情书,他做父亲的没有大惊小怪,相反,却在旁边为他瞎出主意。
教师解读:对于孩子们,他亲近、友善、理解、包容,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总结板书:亲近友善,理解包容
6、下面请二四两组的同学其一,告诉老师“我”做父亲的时候,“我”又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1、第五节中作者冒着危险让孩子的同学在家躲避。(前面“划清界限”是略写,若有同学回答,也可总结:亲情至上,父子情深……然后“这一节还有吗?”)
总结:尊重孩子,恪守道德。
7、第六节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无教养,不分辈分,第二处的意思是平等民主。
总结:平等民主。
板书:“我”做父亲:尊重孩子,恪守道德,平等民主。
8、文章的前几节,写的'只是作者父亲的事情,并未涉及父与子两方面。这是否与文题相悖,是否与其它内容没有关联?
回答:(1)正因为父亲敬畏所有的生命,才不会苛求自己的孩子,才会平等的对待孩子,才会理解尊重包容孩子,才会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他们健康自由的发展以无限的空间,给他们铺开一条阳光之路,让他们从容走向健康,走向成熟。
(2)只有这样的父亲才会跟孩子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才能被孩子认同和接受,才会为孩子们所喜欢。
(3)这样写实质上却很好的刻画了父亲的形象,揭示了父子如兄弟的感情基础,并为后文写父子情如兄弟的内容做好铺垫。
五、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1、学生朗读。
2、最后一段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事实上在呼吁什么?
回答:它的作用是突出“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也体现了文章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3、文章中处处选用典型事例围绕中心来阐述“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否给予我们作文中的写人文一些启发?大家发现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来阐述“多年父子成兄弟”?
(1)题目是中心,开篇点题。
(2)通过第一个“父亲”的典型事例推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中心,然后通过第二个“父亲”的系列事例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通过议论深化了中心,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一些现状,并提出了建议。
板书: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六、理解性阅读:
1、“我”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1)父亲聪明绝顶(2)父亲很随和
(3)父亲爱孩子(4)父亲关心我的学业
请找出具体事例及相关词句说明。
2、“我”与儿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关系不错
表现在四件事情上:
a、学拼音给儿子回信
b、儿子不跟我划清界限
c、妥善处理儿子带同学回家一事
d、对儿子恋爱的态度
——表明父子间平等、理解、尊重、相信
3、“我”写“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意图是什么?
(1)提倡家庭充满人情味,人际间没大没小,父亲保持一点童心
(2)反对父母叫人敬畏,用自己理性的模式塑造孩子
七、探究性阅读:
1、你认为父亲的“聪明绝顶”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吗?
不是直接原因,但他的聪明对孩子影响很大,同时为下文写“多年父子成兄弟”奠定基础。
2、你认为很多版本删去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合适吗?
(1)合适的理由: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不能表明父亲的“聪明绝顶”
(2)不合适的理由:不能把这一段看作只是写父亲的“聪明绝顶”,此外还写了父亲的爱好广泛、有爱心。
3、你认为“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了两对父子是否多余?
写一对父子的表现固然可以,但从本文来看,写两对并不多余。因为前一对父子的表现在下一对父子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更能表现作者的愿望,更能深化主题。
八、拓展性阅读:
按照下列例句的语意和句式续写。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只有这样,才能多年父子成兄弟;一个的校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只有这样,才能。
教师下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只有这样,才能多年父子成兄弟;一个新世纪、蕴含人文化的校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更多拥有一些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多年师生成朋友。
结束语:家庭平等宽松,多年父子成兄弟;校园平等宽松,多年师生成朋友;社会平等宽松,多年路人成同志!
九、课后思考:
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一般的关系,或许是父子人伦一种较高的境界。那么,推而言之,多年夫妻能否成兄妹?多年母女能否成姐妹?倘如是,人间亲情将更温馨,更融洽,社会也将更和谐。
十、课后作业:
1、练习册
2、完成课后练习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父子关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研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父子之间深厚、独特的情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增进亲子间的理解与沟通。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中作者与父亲、作者与儿子之间的事例,体会父子情。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其对父子关系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 “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种父子关系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体现父子亲情的图片,如父子一起玩耍、父亲教导儿子等场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父子关系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提问:“在你们心目中,理想的父子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看看作者笔下的父子关系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
(二)知识积累(5 分钟)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作品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字词积累
给学生展示一些文中的重点字词,如 “庶祖母”“荸荠”“过瘾”“酬唱” 等,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读音、词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请几位学生朗读这些字词,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组父子关系?主要写了哪些事情来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读完课文后,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梳理: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与父亲以及作者与儿子这两组父子关系。作者与父亲之间,父亲多才多艺且随和,会画画、刻图章、弹琵琶等,对孩子平等、尊重,如带孩子放风筝、做灯等;作者与儿子之间,作者也像自己的父亲当年一样,与儿子相处融洽,如儿子写情书向他请教等。通过这些事例,初步展现了父子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 分钟)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讨论作者与父亲、作者与儿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例如,在作者与父亲关系方面,讨论父亲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对孩子独特的爱和教育方式,这些行为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作者与儿子关系方面,探讨作者是如何以平等、朋友的姿态与儿子相处的,这种相处方式有什么好处。
小组展示与交流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评,加深学生对父子关系的理解。
如在分析作者父亲的教育方式时,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信任,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独立人格;在探讨作者与儿子相处时,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尊重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0 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生动、富有情感或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例如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通过这些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展现了父亲的多才多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与自豪。
又如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子之间如朋友般亲密无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字中传达的父子深情以及独特的父子相处之道。
(六)拓展延伸(10 分钟)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否向往 “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种亲子关系模式,在自己的家庭中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增进亲子间的理解与和谐。
展示一些现代社会中亲子关系处理不当导致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并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改善亲子关系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将课文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文章中作者与父亲、作者与儿子之间的父子关系特点,以及通过哪些事例和语言描写来体现这种关系,强调 “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种父子关系模式所蕴含的平等、尊重、理解、信任等内涵。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会换位思考,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让家庭充满更多的温暖与和谐。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以 “我心中的理想父子关系” 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和期望。
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等,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文学风格和作品魅力。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理解文中所描述的父子关系的演变过程。
品味文中细腻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关系的写作技巧。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关系中亲情的内涵和相处模式,培养学生感恩亲情、珍视家庭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剖析文章中父子关系从传统到新型的转变过程,理解 “多年父子成兄弟” 的含义。
学习文中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以及父子间互动场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和价值,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家庭关系并尝试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在你们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相处模式?”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和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并介绍作者汪曾祺:“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在这篇文章中,他将为我们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父子关系,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感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文学创作历程等,重点提及他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这些因素对他创作《多年父子成兄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下家庭关系的一般模式,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父子关系创新与突破的意义。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5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字音、词义进行讲解和纠正,如 “冥顽”“狡黠”“腌咸菜” 等字词,让学生理解其正确读音和含义,并能够熟练掌握。
(四)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0 分钟)
提出问题:“文章围绕父子关系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按照父子关系的不同层次进行梳理。”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并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内容。
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梳理:文章先写了作者的父亲,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随和宽容的人,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独特的方式,如与孩子一起玩耍、平等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等;接着写了作者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作者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与儿子相处如同朋友,尊重儿子的想法和选择,如儿子恋爱时向作者请教、作者与儿子一起喝酒聊天等。通过这些内容,展现了父子关系从作者父亲那一代到作者这一代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 “多年父子成兄弟” 的主题。
(五)文本研读,分析父子关系(20 分钟)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父亲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与传统父亲形象的不同?这些行为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作者与儿子的相处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他们之间兄弟般的情谊?这种父子关系对家庭氛围和孩子成长有什么积极意义?
从文中可以看出,“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种父子关系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小组展示与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父子关系。
例如,在分析作者父亲的形象时,学生可能会提到父亲带孩子做手工、为孩子写情书出主意等事例,这些行为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关爱,打破了传统父亲的威严形象,让作者在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培养了作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在探讨作者与儿子的关系时,学生可能会找出儿子与作者分享恋爱烦恼、父子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等细节,说明这种兄弟般的父子关系有利于家庭和谐,能让孩子在平等的氛围中学会尊重他人、独立思考,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 “多年父子成兄弟” 的形成条件,学生可能会总结出父亲要有平等意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等条件,以及孩子要理解父亲、尊重父亲的.意见等。
(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父子关系的精彩语句,如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通过这些语句,让学生体会父亲对作者的关爱与包容,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让学生自主找出文中其他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朗读和赏析,体会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和作者的语言特色。可以从用词、修辞、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如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新型家庭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七)拓展延伸(10 )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谈谈对 “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种父子关系的看法,思考在自己的家庭中是否可以借鉴这种相处模式,以及如何去实现。
展示一些关于家庭关系的名言警句或小故事,如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孟母三迁” 等,引导学生对比古今家庭关系的异同,思考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如 “现代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障碍及解决方法”“如何在家庭中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 等,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亲情观。
(八)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文章中父子关系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所传达的情感和思考,强调 “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种父子关系模式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意义。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尝试建立更加平等、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用实际行动去诠释亲情的真谛,让家庭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最温暖的港湾。
(九)布置作业(5 分钟)
以 “我与父亲的故事”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展现自己与父亲之间真实而独特的情感和关系,字数不少于 600 字。
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并让学生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 相关推荐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06-12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训练与答案11-05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通用17篇)06-19
三兄弟教案设计10-11
球迷父子作文11-29
如此父子作文08-15
父子之间的作文08-19
父子大战作文10-22
关于父子的经典散文10-05
《父子》阅读答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