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预习情况
四、深入探讨
1、课文题为“最后一课”,围绕最后一课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段(1—7)上课前(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7—23)上课时(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24—29)下课时(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五、深入探讨,剖析人物
1、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六、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七、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明确: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课文小结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板书: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22、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2分)
23、③(2分)
24、极度悲愤(2分)两文主题相同:都是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2分)
25、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失去平日的镇静。(2分)
26、学生们(1分)表明学生们的心情也非常痛苦,以致有些麻木。(3分)
27、略(未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的不得分。共5分)
28、韩麦尔先生自制力强,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在离开前全部教给学生;而祁老师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自控能力,只好以不上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意思正确2分,具体分析2分,共4分)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队伍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
(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队伍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想知道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内容吗?这一课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读通读顺课文。
3、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惊愕哲学家漫游饱学之士
铲除庄稼地旷野斩草除根
2、指名朗读。提醒注意念准翘舌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相机正音,指导断句。
师提出不易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四、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
2、讨论:课文写了件什么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交流:第一段(1)第二段(2-9)第三段(10-11)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 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 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 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如:
⑴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⑵ “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⑶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 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
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角度之一: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作者在文章中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位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老教师。上课前,他挟着大铁戒尺,在教室里踱来踱去,穿着节日的礼服,称学生们为孩子们,这一切蕴含了一个教师对即将分别的工作、即将分别的学生的深情。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他责备阿尔萨斯人不珍惜“今日”,责备做父母的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责备自己工作不负责,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啊!上课,他全身心投入,教语法课、教习字课、教历史课,最后还教初级班拼音,他简直是一架不会疲倦的机器。上课结束时,他惨白的脸色、被哽住的语言以及那写字和挥手的动作,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悲愤心情。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语句;
二、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肖像的语句(穿着、神情);
三、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动作的语句。
角度之二: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弗郎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他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穿起了一串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珠子”。文章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工笔细描;
a.对普鲁士兵:(操练有趣)幼稚→→(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恨、轻蔑;
b.对老师:(迟到)怕骂→→可怜→→崇高;
C.对学习法语:讨厌(想逃学、画眉的歌唱,普鲁士兵的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冰)→→难受(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分词)→→细心听课。
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提示三个方面,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而用词语概括,显示出小弗郎士思维变化的过程。
角度之三:主题的表现
文章的主题是表现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后一课,这个小小的生活侧面是怎样表现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呢?
一是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把小的事情置身于大的背景中。这样老师严肃认真地教课,下面的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就闪射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芒,
二是人物的精心安排,以点带面、以实衬虚。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读者可以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的其他爱国义举。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物”,这样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就有了一定的代表性,由一鳞半爪可以想见全龙。
三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郝叟的大眼镜,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同学们上习字课时安静的气氛。另外还有一些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典型细节。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找出交待社会环境的语句,提问:不要这些语句行不行?
二、不写郝叟等镇上的人行不行?
三、读罢全文,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
四、指导学生朗读感人的细节描写部分。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老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老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老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老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老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老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最后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枣核》(1课时)
《最后一课》(2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古诗四首》(1课时)
《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总结(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畅谈
2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思考后交流。
2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介绍收集的资料。
2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
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
《最后一课》教案 篇10
《最后一课》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⑶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 变 韩麦尔先生
亡国痛
民族魂
爱国情
《最后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重点及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 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 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 )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 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 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 点拨讲解:
1、 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五、我的感悟
1、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测评估、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 “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地画“杠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者,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① 选文中画线句子“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选文看,作者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
③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是因为:( )
A。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所以显得高大。
B。韩麦尔先生是老师,在学生眼里自然显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怜他,出于同情,觉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师爱中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老师无比崇敬,所以觉得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下面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用手势帮助语言,表达其内心极度的愤怒。
B、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他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愤怒到极点,难以说出话来。
D、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了强烈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深处极度的悲愤
老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检查预习
合作展示
归纳总结
2、 板书:
最后一课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最后一课》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①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②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2、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é________持hǎo________叟chà________异
qí________祷gěng________咽ào________悔
3、解释词语
①喧闹________②诧异________
③思量________④宛转________
4、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课堂学习
导入
了解本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思考:本文标题“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
这“最后一课”与平时的课有何不同?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完成下表
对比点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环境
气氛
听者
这些内容都是通过谁的视角来写的?(理出文章线索)
小弗朗士的老师韩麦尔先生有怎样的变化?
文中对他有哪些描写?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弗朗士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课堂小结
小说的三要素
课堂巩固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画线处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
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3)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
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课后练习
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______________②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
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都有语病,在原句上改正过来。(2分)
①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②通过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3、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2分)
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②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最后一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熟悉本课结构
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⑵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明确: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⑶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3、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⑴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 另外:
① 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 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
③ 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变化: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⑶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韩麦尔老师:
⑴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⑵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他哽住了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为什么他哽住了?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脸色惨白,因为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这宣布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先生的沉重打击,此时他的内心嫉妒悲愤和痛苦。
他哽住了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韩先生的沉重打击,表明了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因为韩先生的爱国热情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还是一位爱国人士,小弗郎士老师的爱国热情十分崇敬,所以觉得他高大。
⑶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⑷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请在文章中找出极度悲愤的词语和作用。
【板书】
最后一课
1、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韩麦尔 外貌 语言 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教案 篇14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识目标: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
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
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
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一课》教案 篇15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和班上同学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同学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局部(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局部(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吗?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小朋友,学习上要求自身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小朋友,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身”。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同学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示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结尾局部“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示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严酷实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身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哀,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示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示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沛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优秀论文章思路
指导同学默读全文,边读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胜利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示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最后一课》教案 篇17
【教学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词。
2.分析层次理解大意,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
游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机,相关幻灯片;自制的小图片等等。
【教学步骤】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起来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指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并阻止德国的统一,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也早打算通过战争夺取法国蕴藏着丰富铁矿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并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帝国,称霸于欧洲大陆。1870年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于是,这场掠夺性的战争就此爆发了。但战争开始后,法国屡遭惨败。9月2日,色当一役,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普法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失去了防御的性质,变成了对外掠夺的侵略战争;而法国人民的抗战,则是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正义行动了。最后,以梯也尔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屈膝投降,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卖国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沦陷了的亚尔萨斯某小学被强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从一个小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描写最后一课法文课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课文分析:
(一).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二).研讨课文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2、“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于是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3、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然后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回答后归纳:①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
②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贪玩,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吸引了读者急于读下去。
5、再齐读第1—6自然段。
6、研讨第7~10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到了学校,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指名回答。
老师启发学生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
(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厉的老师,今天“很温和”;
(3)老师穿上了只有在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
(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小结:这部分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人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三)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祷:——
(2)征发:——
3.本文中的环景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导入第二节课
二、速读课文,然后继续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读第11自然段。
2.研讨: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3.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三、学习第12—16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2.让学生默读第12-16自然段。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明确: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3、研讨: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止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老师归纳:
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5、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文中感情。
四、提问引入下一部分: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1、指名读第18、19自然段。
2、讨论: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五、阅读第20自然段(重点讲析这一段)
1.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明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第二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赞美自己的母语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谈。)
3.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六、阅读第2l—23自然段
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
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2.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y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3、提问:第22自然段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后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的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四十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4、提问:初级班学习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小结:第21—23自然段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第11—23自然段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七、讲析第24—29自然段,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读后概括: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明确: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要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这两个字表示了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八、人物形象分析
韩麦尔先生:他是个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工作不算很认真,他对亡国的无比愤恨,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的爱国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
小弗郎士:原来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能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感情与以前也迥然不同。对于韩麦尔先生,他万分依恋,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他不再是一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了,他成熟起来了。他转变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九、总结:
本文的主题: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写作特点: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 篇18
创意说明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最后一课》教案 篇19
创意说明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
《最后一课》教案 篇20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
1、明确:
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四、课堂练习:
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异常激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这种欲言又止的激动状态,包含了他的多少爱与恨!那么他到底还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为韩麦尔先生补上这因悲愤而难以表述的潜台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2、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3、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像,以“下课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要求:
1、时间不应拉得过大,写到放学路上或至家即可;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3、字数在300字左右。
(写完后自由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三篇优秀习作交流,讨论心得)
三、课堂延伸: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汉字有了什么新的体会?(交流、 讨论、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 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 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创 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12-06
最后一课的教案03-23
最后一课教案11-25
《最后一课》教案模板11-27
最后一课教案模版11-20
最后一课的教案模版12-05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12-03
课文《最后一课》的教案05-08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