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及其作用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备考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及其作用
●考点突破
1.全面理解实践概念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实践”的含义:
第一,实践是一种活动。
第二,实践的主体是人,只为人所特有。是“人们”,不是“个人”,体现“社会性”。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是先天本能活动。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所以是感性物质活动。
第四,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为此,人们改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①什么是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活动。实践的物质性是指实践作为客观存在的活动,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而不是纯主观、纯精神性的活动。
②为什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同时,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的对象,归根到底也不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种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所以,由具有客观性的实践的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则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即体现了认识论中渗透着唯物主义思想。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①这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自发地、无意识的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而言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②为什么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③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实践独有的本质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从实践的三个特征与实践的相关性来说,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自然界、人类社会、规律、运动等都具有这一特征。实践的第三个特征,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也不是实践所独有的。因而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只能是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创造出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坚持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的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①这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成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言的。
②什么是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
③什么是实践的历史性?
实践的历史性,即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④实践三个特征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第二个特征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两个特征结合起来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3.实践的第一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
第一,第一个特征强调指的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它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第二个特征强调指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它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
第二,坚持第一个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第二个特征,则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2)二者是有联系的:
第一,实践的两个特征是统一的,互相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客观手段、对象都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第二,两个特征结合起来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三,不能用这一特征否定另一特征。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4.实践和实际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相对应的概念不同。实际又叫客观实际,属于业已存在的东西,它相对于主观愿望而言。实践属于物质性活动,相对于认识而言。
③外延和地位不同。实际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实践的对象,是人们办事情的出发点。实践是人们在某些理性认识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全部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2)联系:
①实践离不开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实践。实际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其现实意义。
②二者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只有把它们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认识或改造世界的目的。
●误区警示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主观性,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世界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人们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实践只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而不是指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真题再现
例题(上海单科,22,不定项,3分)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
a.客观的物质活动b.纯粹主观的活动
c.自觉能动的活动d.社会历史的活动
点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b不选。抗击流感的实践活动,其行为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通力合作的活动,因此a、c、d入选
●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实践的形式
(1)实践的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其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2)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全体”的实践活动。
第一,生产实践,也叫生产劳动、生产斗争,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它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等。
第三,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它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其他社会关系,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其余的两种基本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它们各自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2.正确理解教育活动、艺术活动也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的内容异常丰富,形式广泛复杂。它不仅包括那些直接引起事物变革的活动,也包括那些间接引起事物变革的活动。教育活动、艺术活动有它的复杂性,在这些活动中,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活动是不是直接引起了事物的变革,需要具体分析,但它们间接地对变革客观世界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因而都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就教师而言,他从事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学生就是教育活动的客观对象,教师的教育活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这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教师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还要使用许多物质性的手段。老师通过教育活动,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这都表明,教育活动是实践活动。
同样的道理,艺术活动也是如此。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对艺术家来说就是艺术实践。它需要运用一系列物质性的手段,通过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才能表现出来。艺术活动虽然没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但能收到教育人们按照美的尺度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效果。
我们肯定教育活动、艺术活动是实践活动,但又必须明确它们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等基本实践形式在地位上是不能等同的。
3.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类起源的历史证明,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实践创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未来全面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生产劳动的高度发展。
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首先要建立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也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实践的发展还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也在发展。
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人们首先要有生产实践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下来,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有可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因而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就必须维护和巩固那些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根本改变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活既有经济方面的内容,也有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的'内容。人的本质属性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要获得全面进步,人的社会关系要全面丰富,就必须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三,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进行改革。
我国的体制改革,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前提,它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科学实验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
科学实验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二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如:袁隆平的基因水稻。
●误区警示
教师的教课、演员的表演改造的是学生、观众的主观世界,所以,它们都不是实践活动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师教课,学生是教师教的对象;演员演戏,受教育的是台下的观众。而学生、台下的观众都是客观的,教师的教课活动、演员的演戏活动改造的都是客观对象。所以,他们的活动也属于实践活动。
例题(重庆,29)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点评: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②④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所以b正确。①③虽然是实践活动,但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考点突破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而达到认识的目的,必须通过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来实现。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既承认实践决定认识,又承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真题再现
例题(四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于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点评:本题应选a。外科手术属于实践的具体形式,但不同的时代外科手术具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化学止痛剂的出现使医学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故①正确。外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促使医学工作者寻找无痛手术的方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故②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③表述有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故④观点错误。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及其作用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3.保函种类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