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2022-11-24 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1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这节课主要介绍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的统一”作出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差,几乎没有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己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④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学习历史使人获得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5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己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己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通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成书过程。

  (2)学习欣赏名著的的基本方法,了解鉴赏小说的角度,如线索、人物、主题等。

  (3)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演义》的价值,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积极人生观。

  (2)确立正确的社会历史观。

  学情分析

  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蓝本,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及点评,引导学生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并适当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欣赏、互动,让学生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身为荆州人,大家引以为豪吗?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璀璨的文化长廊中,三国文化便是其中一张名片。一提起三国,大家恐怕会脱口而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诸葛亮、关羽、赵子龙、刘备、张飞、曹操、周瑜……的确,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中国历史并不乏这样的英雄时代,像春秋战国、隋末唐初、元末明初,但唯独这一时代特别让人难忘,也特别让人热血沸腾,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传播带来的影响。

  大家完整地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能说出几个有关三国的俗语吗?大家知道其中的含义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品味意味深长的三国文化。

  活动2【讲授】授新

  阅读方法

  1、线索法:一部小说,情节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三国演义》共120回,情节曲折,故事跌宕起伏,错综复杂,每一回都像一粒粒的珍珠,但要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成为一件绝世的艺术品,那么线索是关键。因此,品读名著抓住线索,无疑可以事半功倍。回顾历史,请同学们说说三国之前是哪个朝代?(东汉)那东汉的末年的状况如何呢?(宦官专权、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朝廷风雨飘摇,民众苦不堪言)《三国演义》就是以此为引线来讲故事的。三国之后呢?(西晋一统天下)。这就是《三国演义》的终局。那中间80回这条主线是什么呢?(三国纷争的矛盾和斗争)这三条小线索此起彼伏,交互联络,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不过三线之中,写得最详细的是蜀汉集团,其次是曹魏,再次是东吴,要注意作者的详略安排。

  东汉之乱--------------引线(前20回)

  三国纷争-------------主线(中80回)线索法

  三国归晋-------------结局(后20回)

  至此,我们通过把握线索对《三国演义》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进入了王国维先生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线索法。

  2、人物分析法

  有了宏观的把握,接着就要具体深入文本,我们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出场让人目不暇接在多大千人的队伍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收集信息,确定本组讨论人物,在分析人物时,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分析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举例:曹操

  细节一:动作凸显性格

  曹操骗父

  曹操献刀

  错杀伯奢

  细节二:语言表现性格

  曹操借刀

  曹操献刀

  路遇陈官

  错杀伯奢

  细节三:心里暗示性格

  曹操献刀

  错杀伯奢

  总之,一方面,曹操镇压起义,充当屠夫,欺君罔上,窃国谋利,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骄奢淫逸,嫉贤妒能;另一方面曹操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目光远大,胆识过人,求贤若渴,重视人才,胸襟开阔,豁达乐观,军纪严明,爱护百姓,豪爽多智,指挥若定,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善于总结,著作颇丰。

  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

  示例:诸葛亮

  情节一:正面侧面表智慧

  徐庶曾曰:“以某比人,譬就驽骈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侧面描写

  火烧博望、再烧新野、舌战群儒、巧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奉命入川、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正面描写

  情节二:反复皴染突忠诚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只为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刘备的复兴汉室。刘备在世时,他开辟疆土,平定南方。刘备死后,他尽力辅佐后主,六出祁山,几度北伐魏国,最后还是操劳过度死于九丈原,后追曰“忠武侯”,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出师表》中表现得一清二楚。

  情节三:对比渲染衬稳重

  46回,应奇谋孔明借箭;85回,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其办事的稳重真的可以比作泰山也。

  情节四:情节摇摆显大度

  刘备三顾茅庐后,关、张二人就不高兴了,以无礼于诸葛亮,然而诸葛亮并没放在心上,用火烧博望冰释前嫌。在赤壁之战前,周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三日造百万之箭来陷害他,但他没有计较。平定南夷时。他七擒七放,对孟获的大度,连敌人也服了。

  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缺点,他过分忠诚,成了愚忠。过分的谨慎导致蜀国人才短缺,君主无能……这些都是他性格中的缺点。

  小结: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围绕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予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

  名著人物众多,建议大家在阅读时分门别类建立人物小档案,会更清楚。

  曹魏集团

  文臣:郭嘉、程昱、贾诩、荀彧等

  武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等

  蜀汉集团

  文臣:诸葛亮、庞统、法正、姜维等

  武将:关羽、张飞、赵子龙、马超等

  东吴集团

  文臣:周瑜、陆逊、吕蒙、鲁肃等

  武将:太史慈、甘宁、周泰、凌统等

  3、主题探讨法

  我们在交流时,发现大家对文本有很多疑虑,我选了一个大家很关注也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能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问题:为什么我们读《三国演义》,当读到曹操失败时,我们内心极为愉悦,而刘备失败时我们觉得很失落伤心?

  作者站在刘备的立场,具有比较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知识陪衬而已。

  作者处在元末明初,他经历了外族统治的时代,所以他呼唤正统,刘备又是正统的代表。

  小结: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要注意小说的要素,把握情节中的线索、人物及时代背景,在分析中关注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小说的主题等。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

  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自主学习(或预习)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

  三、三国鼎立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2刘备成都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国名经济发展

  魏国

  蜀国

  吴国

  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形成是220年曹丕建魏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是222年孙权建吴

  拓展提升成语典故与人物

  1、人物连线

  曹操诸葛亮

  刘备许攸

  孙权周瑜

  2、东汉末—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空城计等等

  课后小结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9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2、通过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课件。(课题、展示会)

  3、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

  4、三国人物的卡片。

  5、读书星制作。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片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历史就好比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奔向远方,今天老师从中摘取了一个精彩的片断,大家想看吗?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历史故事?

  (播放《赤壁之战》的片断。)

  2、学生回答。

  自从学了课文《赤壁之战》后,咱们班掀起了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的热潮。男孩子不在话下,连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来这“三国热”还真流行呀!今天,借着这股“东风”,这节课外阅读课,就是这(出示课件“我和三国”)

  3、齐读课题。

  二、《三国演义》读书成果展示。

  1、像《赤壁之战》类似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吧。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欢的人物是谁呢?(哇!连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

  2、啊呀!大家懂得真不少呀!不少同学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你们真是一群小三国迷呀!俗话说得好:果儿大家吃才香吧,把你们在这段时间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和你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告诉他们你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对你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呆会儿,我们召开个评选活动,把你的读书成果上台亮亮相,让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说好不好?

  3、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

  4、同学们,是时候了,大家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请看:课件展示“三国读书之星”,来读读看。(学生齐读主题)本次活动的总裁判长是由我——吴老师担任,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是评委,你们有权对上台展示的读书成果进行裁决与评价,上台的同学将告诉你们他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对自己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光荣的读书之星将在你们中产生,咱们班的小记者将给你们拍照留念。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呀!快快抓住你眼前的机会,行动吧!

  5、学生上台展示各自的读书成果。

  形式:书海拾贝、小手抄报、评价人物事件、画画、课本剧、讲故事、地图等。

  小手抄报:瞧!评委们给你多高的评价,你可得再接再厉呀!

  画画:果然,你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这掌声就说明了一切。你真棒!

  讲故事: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让我们都想看看当时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大家想看吗?老师就给你们放,你们可得仔细了。

  课本剧:瞧!这么大声的喝彩,就是对你们读书成果最好的评价,大家说是吗?

  评价人物事件:哦!还有不同的看法,请说说。(学生进行各自体会评价的畅谈)你们各有各的理,看来你们在读书时,不仅看了,还动脑筋认真思考,这么好的读书习惯,你们可得把它继续发扬光大呀!

  地图:真得谢谢你,是你让我们包括吴老师在内都长了见识。

  6、娱乐时刻: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这儿有个智力游戏,大家一块来乐一乐。

  7、评选读书星、勇敢星。

  五、总结:

  1、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但是精彩的时刻总是短暂,就让我们留着这美丽的遗憾,期待下回的精彩吧!为了下次的课外阅读课,老师上得好,同学们学得更带劲,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呢?(提得太好了;说到点上,你的建议老师一定采纳)

  2、真得谢谢同学们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努力。接下一段时间老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大家越来越爱读书,勤思考,多积累,你们呢?接下一段时间打算干什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文学地位

  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题思想

  3.初步领悟欣赏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人物形象和三绝的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以及名著的启示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片开始,导入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明代杨慎作词,当代艺术家杨洪基演唱这首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带着我们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二.名著的影响:

  放幻灯片成语和熟语,以及歇后语,让学生说出人名和歇后语的下句。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三.名著的形成

  看课本2-5段,依据幻灯片,理清名著形成的过程

  四.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让生浏览课本高度归纳名著内容的情节,依据幻灯片,掌握情节,老师课堂补充名著的三大部分。特别指出,名著主要内容是以蜀国为主,依此引出主题。

  探究:名著从桃园三结义写起,到孔明病逝,后文只有5个回合,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明确:拥刘反曹是因为刘备出生正统,仁义(打出关于主题幻灯片)

  作者是要表现忠义思想,仁政思想

  五.鉴赏任务形象

  1.了解三绝是谁

  2.鉴赏曹操

  打出有关曹操的幻灯片,让学生说说曹操,评价曹操。让学生说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师归纳:曹操多疑但是爱才,奸诈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灯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欣赏关羽

  打出有关关羽的幻灯片,根据关羽的故事,让学生讲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此总结关羽的性格

  老师归纳:桃园三结义,华容道可见他的义;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可见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可见他的骄傲,狂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交流

  1、了解诸葛亮

  打出有关诸葛亮的幻灯片,老师读出对联,学生齐读《蜀相》。让学生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2、合作探究:

  (讨论并概括诸葛亮的故事。借此概括诸葛亮的智和忠)

  3、说说还有哪些鲜活形象

  还有勇猛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云意气风发的周瑜圆滑睿智有心计的司马懿

  三、赏析精彩场面

  1.与三有关的情节

  (打出幻灯片)

  2.精彩的战争场面

  (打出幻灯片)

  四、名著的启示

  合作探究:读三国的启示

  老师点拨:可以从诸葛亮的角度,曹操的角度归纳。

  (打出幻灯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拓展延伸:

  1、你认为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再读《三国》有必要吗?(由学生自由发言,观点正确即可)

  2、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需求相应的物质化了。当你因成绩提高了而向父母提要求的时候,你会向父母索要什麽东西?会不会要书呢?

  (给出名人名言,倡导读书)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三国演义》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个大洲。作为一名中国学子你定想了解更多的三国知识,对吗?那就赶快投入到读书行列中来吧!

  六、总结反思: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战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电视和教材-对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所以,此次“导读”用意还在于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从而找到打开阅读古典小说之门的钥匙。

  如果说,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在解决“为什麽”读的问题,那麽后面的环节就是在解答“怎麽”读的困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阅读名著还有古为今用的实用价值。

  成也罢,败也好。都随这滚滚的长江水烟消云散。但是不变的是他们那不朽的生命价值凝聚的历史的天空中。

  (放歌曲《历史的天空》结束本节课。)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通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己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20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三国鼎立》反思1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三国鼎立》反思2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相关文章: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2-17

初中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优秀范文10-28

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03-29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的教学反思01-20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09-13

三国鼎立_作文09-06

精选古代历史历史教案大全07-21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08-21

《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