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教案

2022-12-02 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气的压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1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三、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2.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及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的。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应用的了解,

  重难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原因,会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

  导学过程:

  一、感知

  ◆活动:覆杯实验

  1、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放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将玻璃杯装半杯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3、 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书P86内容,举出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研究大气压强

  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⑴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⑵液体具有流动性。

  同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⑴空气受到______作用,⑵空气具有__________。

  2、 液体压强有大小,大气压强也有大小。请看书P87“想想做做”粗测大气压的值。写出具体步骤及计算方法。

  ⑶假如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S为8cm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⑷思考P40想想做做1屋顶的面积是45m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3、 测量大气压值

  三、看书上P87演示实验。完成以下题目

  (1)玻璃管的长度是

  (2)玻璃管中的水银要灌满,为什么?

  (3)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 。

  (4)根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知识,请你计算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⑷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⑸标准大气压强P0= Pa= cmHg

  5、观察P41小资料,思考总结: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另外大气压还与 有关。

  四、扩展提高

  1、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____米高的水柱。

  解题步骤:

  2、托里拆利实验中,思考下面情况下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

  ①当玻璃管倾斜时 ________________

  ②当玻璃管提高时(下端未露出水银面) _____________

  ③当玻璃管下压时(上端有真空) _______________

  ④当玻璃管变粗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玻璃管中进入气泡时 _________________

  ⑥当外界大气压变化时 _________________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4

  一、地位和作用:

  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并理解生活中人们对大气压强的运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将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和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测量的原理。

  【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实验:表演魔术“能飞的液体”。用杯子盛满一杯水,将塑料片盖在水杯子上,将杯子翻转,杯口朝下,杯中水悬空在杯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会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使得粘钩粘住不会下落。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钩不会下落。

  猜想三:大气压力压住粘钩,使其无法下落。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会再贴在光滑的墙面上。同样,组织学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开一个小洞,杯中的水是否还能悬空?从而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实验探究:大气会不会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底部扎几个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瓶壁上扎上高度不一方向不同的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得出结论:大气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为什么平时感觉它不大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说明测量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播放录像)。

  提出问题:

  (1)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答: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2)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答:真空。

  (3)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4)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硬纸片、试管一根、长约两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皮的鸡蛋一个、镊子一个、注射器一个、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一套、打火机一个。

  学生:皮碗(每两人一对)

  四、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体操作演示。

  (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

  (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如右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压强?

  生:受。

  师: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生:各个方向。

  师: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问: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出示课前已经抽好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使劲拉但不开,打开气阀,球内进入空气后却很容易拉开。

  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三)授新

  1、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试验,把进气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时很费力。再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开手后又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与液体压强实验作比:

  2、提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气压强与液体中的压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提问:(1)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氮和氧)

  (2)它们受重力作用吗?(受)

  (3)空气能流动吗?(能)补充: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师总结: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那么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3、做覆水杯实验。

  提问:(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 (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用硬纸片托住的装满水的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

  4、提问:(1)观察现象;(2)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投影仪打出图2)

  分析:此时试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大气压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问:如果换用2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来做此实验,结果会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2米长的水柱也能被大气压所支持。

  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师:历史上曾经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来做过此实验,结果水管中仍充满了水。看来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提问:下面我们假设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请同学们讨论能否用水柱产生的压强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可能,应用什么公式?

  学生:能、p=ρ液gh水

  师: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来做此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会给我们带来问题:如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此实验;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等。

  7、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这根1米长的玻璃管来完成测出大气压强值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思考。(师:启发学生由P=ρgh考虑问题。)

  学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第一个想到用水银代替水来测大气压强值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其实托里拆利像你们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水银来做实验的,他是在总结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才想到用液体密度最大的水银来做实验,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这一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8、提问: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没有,已被灌满的水银全部排出)

  师:对,这个空间是真空。

  9、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装置,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请同学读出此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测量结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则简单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应的大气压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测出的值。一般我们把大气压的值取为76厘米汞柱。

  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

  10、提问: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使玻璃管倾斜插入水银槽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⑵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会有什么结果?

  (用2米长的水柱做此实验,得出水银会下降到与水槽内水银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 厘米,则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银做此实验,则大气压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这样通过求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间接测定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是一 种间接测量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还会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积为1平方米,上题中的大气压强作用在此桌面上产生的压力是多大?它相当于多少个成年人的体重?(成年人体重约500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桌子压塌呢?(利用此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强,同时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会塌。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压瘪也有与此类似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证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测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从竖直到倾斜放置,则( )。

  ⑴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银柱的长度不变,高度减小;

  ⑶水银柱的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⑷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6、做“杯呑蛋”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请同学解释此现象?

  7、(机动)塑料吸盘的使用和理论上的解释?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2题,习题部分的第1、3小题。

  2、课外讨论:“想想议议”。

  六、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覆水杯实验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实验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8

  朱老师能够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利用课堂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朱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学案,学案的形式既实用又新颖。学生课前有预习,所以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中解决又迸发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正是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所在。朱老师整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实验设计由易到难,每个实验都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并一起探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朱老师有序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讨论与交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朱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课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而且每次请到讲台前进行实验的同学都各不一样。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在学生进行实验遇到困难的时候,朱老师能不动声色地在旁边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教学建议

  听了朱老师这节课,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在稍微改进一下可能会更好。譬如,在做利用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中这个实验时,当鸡蛋已经有部分进入瓶颈中时可以把瓶子反过来放,那样看到鸡蛋竟然会一直往上钻并进入瓶中时效果可能会更好。并且不会在正放时进去让学生误以为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掉进去的。

  总之,朱老师这节课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高水平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动手的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马德堡半球进行讲解:这是两个半球,将两个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制成马德堡半球,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名字叫拔河,请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上台来与马德堡半球进行拔河,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把半球拉开,则同学们赢,反之则半球赢。

  时间到,马德堡半球依然纹丝不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能将半球拉开?在学生存在疑惑的时候,

  教师引导,大气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体存在液体压强一样也存在大气压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探究竟。

  环节二:建立规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

  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

  师生总结: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产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发生了挤压。

  环节三:深化概念

  提问:大气压强如何测量?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0mm。把管子倾斜,竖直高度差也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

  当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1.以下操作对实验有无影响:

  a.玻璃管是否倾斜;

  b.玻璃管的粗细;

  c.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银面的位置。学生结合教材在交流讨论后会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结论。

  2.如果在实验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关系。

  生答: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这个实验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换。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哪些?

  生讨论得:高度。

  师继续补充:还与温度有关,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减小。

  师: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学生思考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环节四:巩固提高

  问:我们如何解释拔河比赛中拉不开马德堡半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环节五:小结作业

  提问: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值是什么?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

  四、板书设计

  略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12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六、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10.3利用体重计和方格纸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猜一猜设计实验实验并收集数据思考与讨论。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谓“自然界厌恶真空”。对于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认为是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人们曾用这种说法来解释抽水机为什么能抽水:活塞向上一提,水面和活塞之间形成了一段真空,自然害怕真空,于是水就升上来填补这段真空。人们还常常用“真空吸力”来解释这种现象,把钢笔吸墨水、用吸管喝汽水等都说成是“真空吸力”的作用。

  1640年,在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制造了一台抽水机,准备用它把探矿坑里的水抽走。但是抽水机造成以后,用来一试,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技师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抽水机,保证活塞和水面间是真空,结果还是不能使水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便去请教那位发现单摆规律的伽里略,那时他已经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了。76岁的伽里略曾经对“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产生过怀疑,他猜想:也许空气有压力吧?抽水机是不是靠压力把水压上来的呢?遗憾的是,不久伽里略便逝世了。

  在伽里略去世的1642年,他的学生托里拆利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伽里略的猜想。

  托里拆利预料,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14倍,如果用水银代替水,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1/14。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1643年他的学生做了这个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想是正确的。在托里拆利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见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托里拆利用一根大约1米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往里面灌满水银,用食指封住开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里的水银就往下降,降到管里的水银面比管外的水银面大约高76厘米,水银就不再下降了。管里水银面的上边没有空气,叫托里拆利真空。管内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托里拆利试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试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帕斯卡推论说,如果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那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银柱应该较短。1648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从山脚到山顶设立了若干观察站,每个站上装一个托里拆利气压计,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了帕斯卡推论的正确。

  同一时期,德国的科学家格里克也进行了大气压强的试验研究,他做了一个水气压计,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层,格里克认为水的上升是大气压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他还发现水柱高度的变化与天气有关,1660年他根据一次气压的突然下降,预报了一场大的风暴。

  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来推算,一个人的手掌面积大约是50厘米2,上边应受到大约500牛顿的压力,这相当于一个50千克的人踩在上面。1米2的桌面上,所受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0吨重的物体压在桌面上。作用在人体表面上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2~15吨的物体的重力。这似乎是难以相信的。但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事实使人们信服了。

【大气的压强教案】相关文章:

大气的压强11-30

大气压强的教案08-25

大气压强的教案06-30

《大气压强》教案08-26

大气压强的优秀教案08-17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03-29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04-26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04-08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