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