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七、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2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鼓”是“弹”的意思。“琴”指的是古琴。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本课讲述的也是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的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言文。
2.指生读。
3.正音。
4.师配乐范读。
5.借助停顿线,指导学生朗读:“哉”和“乎”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朗读时要适当延长后再停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6.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通过学生自由读,指生读,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理解文意,复述故事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方法:
(1)梳理层次
(2)想象画面
(3)联系背景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细读文本,品味知音
1.教师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补充:伯牙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3)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
(4)指导朗读
①“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喜,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欣喜若狂。指导朗读:读出欣喜。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脑海中浮现初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5)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声中一定不止包含巍巍太山、汤汤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①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完成句式训练。
以此方式练说出示的词语之后,尝试放手,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可能志在哪儿?用“伯牙鼓琴而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小结:只要同学们借助语言、借助图片给想象插上翅膀,就能让静态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2)面对这座坟墓,伯牙是如何做的?出示句子。
(3)一代琴仙,一生视琴为命。可此时他却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决定?他绝的仅仅是琴吗?
(4)指导朗读: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用一个词来形容——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5)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出示短歌,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借助资料、故事补白、视频和诗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情感。借助图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五、背诵积累,深化主题
1.和着音乐,齐背《伯牙鼓琴》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钟子期的传说,出示资料袋。
3.读完诗句,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六、链接《丛书》,主题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6中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第9页)
1.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2.想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训练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4
一、激趣导入,介绍背景。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震撼人心,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则,题目叫做《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这里的鼓,是“弹”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伯牙弹琴。
2、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出示课件。
3、播放曲子《高山流水》。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其主人公伯牙,他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琴师,晋国的士大夫,他是一个名流,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锺子期是楚国的一名樵夫,什么是樵夫?就是上山打柴,砍柴的人。
看他们两个地位悬殊,好像并无交集,一个是士大夫,一个是樵夫,那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相遇,让他们互为知音的呢?解释知音。知音难觅啊!我们来看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大声朗读课文,课文读三遍。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之间”“少”读三声,不要读成四声。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是二声,第二个为是四声。
课后生字巍、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再读读这句。
在朗读文言文时,遇到“哉”“乎”这样的语气词可以尝试拉长音,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听师范读课文,并在课本上试用“/”标记。课件出示朗读停顿断句。
(4)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知音”。
课文读通了,意思你了解了吗?请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一起来看这篇文言文。
(1)“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他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是谁呢?锺子期。伯牙为何视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方古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俊,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子期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两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再读这两句,读出知音相遇的喜悦。
(2)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本来两人约好了,过一段时间再见,然而再去的时候,伯牙发现子期已死,伯牙失去知音,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内心无比悲伤,于是破琴绝弦,不再弹琴。
课件出示“资料袋”,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袋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为何这样做?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的高妙。)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象,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中呢?
是啊!永远不再弹这首《高山流水》,因为知音不在了,他内心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伯牙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琴师,他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只因再也无人懂得他的琴声,无人懂得他的志向。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句,读出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绝望。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课外延伸,阅读链接。
锺子期懂得伯牙,伯牙为锺子期破琴绝弦,一个真正懂得,一个认为值得,这样一对知音,就成为了我们中国文化里关于友谊的最高信仰。高山流水,成为中国人对朋友永恒的追求,永恒到稀少到我们要向外太空去寻找。
1997年,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卫星,卫星携带着很多的信息,向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表达地球的问候。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高山流水》这个曲子,孩子们,也就是说,当我们抬头仰望茫茫宇宙,可能在天空的某个地方,有一曲《高山流水》在奏响,表达着我们对朋友、对知音的永恒追求。
可孩子们,我们不是伯牙,我们也可能真的遇不到锺子期,那我们怎么办?
我们来读读鲁迅先生的话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事当以同怀视之。
如果没有,我们也可以把艺术当成我们的朋友。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人生择一艺以终老,斯世当旦夕相伴之。
五、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尝试背诵课文。
试着用自己的话给朋友讲讲这个故事。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 理解文言文内容,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乐曲音频。
文言文注释及工具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介绍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背景。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指导朗读节奏。
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 理解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关键字词。
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 感悟知音
通过师生合作读文、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流水及其他动人场景,进行句式训练。
5. 体会情感
讲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配乐吟诵相关诗句,感受人物情感。
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意。
6. 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能够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知音:伯牙 | 钟子期
高山 | 流水
喜悦 | 共鸣
失去 | 悲痛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6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并背诵《伯牙鼓琴》。
2.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3.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体会朋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文言文的韵味,体会朋友间的真挚友情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文言文注释及学习资料。
《高山流水》乐曲音频。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回顾与友谊相关的古诗,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珍贵,进而引出《伯牙鼓琴》的故事。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指导难读句子,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等。
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3. 理解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聚焦关键词“鼓”、“善”、“志”等,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4. 体验知音
通过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等形式,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丰富场景,进行想象补充训练。
5. 感悟情感
讲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配乐吟诵相关诗句,加深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6. 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能够熟练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知音相遇 | 喜悦共鸣
失去知音 | 悲痛欲绝
艺术魅力 | 友情珍贵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原文,理解文中关键词汇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知音难觅”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古人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理解并追求心灵的共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音”的含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和珍惜知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播放古典音乐片段,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要介绍古琴文化及伯牙、钟子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3.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分析文中关键词汇,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2.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和钟子期,体会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引导学生思考:伯牙为何在钟子期去世后破琴绝弦?这体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 讨论:“知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2. 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加深对友情和知音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及“知音难觅”的主题。
2.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并设想如果自己是伯牙或钟子期,会如何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8
教学目标:
1. 跨学科融合:结合音乐学科,通过聆听古琴曲、分析曲风,加深学生对《伯牙鼓琴》故事情感的理解。
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文言文之美,理解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色。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创作短小的配乐朗诵或剧本,展现对故事的理解与想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跨学科整合,多角度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情感与文学价值。
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文学与音乐巧妙融合,进行创意表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1. 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片段,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音乐的意境与情感。
2. 引导学生分享听完音乐后的感受,自然引入《伯牙鼓琴》的故事背景。
二、文学赏析,深入理解
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与美感。
2. 教师讲解文中关键词汇与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文章结构,探讨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感变化与故事主题。
三、跨学科融合,探索音乐与文学的交融
1. 分组讨论:古琴曲《高山流水》与《伯牙鼓琴》的故事有何联系?它们如何共同表达了“知音”的主题?
2. 聆听不同版本的《高山流水》古琴曲,引导学生分析曲风、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变化。
3. 创意表达:学生分组合作,选取课文中的某个片段或自创情节,创作配乐朗诵或短剧,展现对故事的理解与想象。
四、展示交流,评价反馈
1. 各组展示他们的创意作品,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给予掌声鼓励。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归纳,情感升华
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及《伯牙鼓琴》故事所传达的深刻寓意。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发现更多文学与音乐交织的美妙之处。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伯牙鼓琴》,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音乐的共同追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视友情、理解知音难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
- 难点: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古典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古代音乐的氛围。
2. 介绍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分组讨论: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
2. 角色扮演:选取课文中的关键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
3. 分析重点字词: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等,理解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知音?你有过知音的经历吗?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伯牙在失去钟子期后“破琴绝弦”,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五、总结回顾
1.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强调知音之情的珍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伯牙鼓琴》。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知音之情的理解和感悟。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语言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伯牙鼓琴》的文言内容,掌握文中关键文言词汇。
2. 思维能力: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力,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3. 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认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言文字典、古乐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琴音之中。
2. 提问:音乐能传达什么?有没有一首歌或一段旋律让你特别感动?引出课题《伯牙鼓琴》。
二、初识文本,扫清障碍
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利用文言文字典或小组合作解决。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纠正发音,解释重点字词。
三、深入研读,感悟情感
1. 分段阅读,引导学生思考每段的主要内容及情感色彩。
2. 小组讨论:伯牙为何认为钟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
3. 引导学生体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深刻含义,理解知音的难得与珍贵。
四、拓展文化,丰富认知
1. 介绍古代音乐文化,特别是古琴的历史与地位。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
3.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寻找和珍惜自己的知音?
五、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1. 学生分享本课学习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关于知音之情的感悟。
2. 教师总结:音乐无国界,情感共相通。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是心灵的共鸣,是情感的交融。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学会倾听、理解和珍惜身边的朋友。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更多关于知音的故事或诗句,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相关文章:
伯牙鼓琴作文08-09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5-10
《伯牙鼓琴》原文及译文12-01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1-1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6-18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1-12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2-04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案07-05
伯牙善鼓琴原文翻译11-09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