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2022-05-30 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语言简单概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鼓励学生课前体验: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学生简介对挑山工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预习交流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四、学习生字

  1.同桌交流识记字形并组词。

  2.汇报交流。

  3.组内交流指导写字,互评。

  4.针对难点板书指导书写。

  五、初知内容

  1.小组内轻声朗读课文。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和学生状况:

  二期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了几何概念:垂直、平行。对于“平行线”,以往的教材中是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来定义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一平面”的说法比较抽象,“永不相交”也无法通过操作来验证。国际上对于小学阶段的几何概念的引入,都遵循“通过某种操作行为来引入,而这种操作行为是要能抽象出这个几何概念的。”所以,教材引入第三条直线,通过“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来引入“平行”的概念。使学生能借助“用三角尺量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用三角尺画两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平行线、折出平行的折痕”等可操作的行为来抽象出什么是平行。同时,通过地图、长方形、不规则纸等载体来感悟“同一平面”。

  学生在接触“平行”的概念之前,已经认识了垂直,会用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能用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形成“平行”的初步概念,必然要对“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有深刻的认识。这将对后续的“画平行线”和“判断生活中的平行”有推动作用。估计,在引入第三条直线后,学生可能对建立这三条直线之间的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考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初步形成“平行”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量、折的操作行为来感知“平行”。

  情感与价值观:知道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城区地图

  1、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量一量,我们在城区地图上发现了不少互相垂直的路,再来观察,哪些路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

  2、记录下来

  3、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地图中的5种类似情况

  独立观察思考,

  先说出一组

  看着图说一说

  同桌互说其余几组

  获得“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表象

  用板书的形式将平行的表象凸现在学生面前

  二、长方形

  1、在城区地图上,我们发现了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现象,那么在长方形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2、交流:

  3、认识“平行”

  像a、b这样垂直于同一条边的两条边,我们说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记录:

  a⊥c

  →a∥b(b∥a)

  b⊥c

  4、在长方形中,还有互相平行的边吗?

  5、反馈,分析

  6、在城区地图上有没有互相平行的路?为什么?

  7、小结:

  在地图上、长方形中,两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如果这两条线垂直于同一条线,那么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

  先独立观察,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用语言叙述:

  a垂直于c,b垂直于c,a和b都垂直于c

  记录下来

  可能:

  c∥a c∥d

  说一说

  从生活情境过渡到几何图形,进一步凸现平行的表象

  初步获得“平行”的概念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分清两条直线垂直、平行的不同位置关系

  找生活中的平行

  三、折出平行的折痕

  1、我们已经会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那么怎样折出平行的折痕呢?

  2、交流:

  你是怎么折的?

  3、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后,第3次的折痕与第1次折痕互相垂直,使后两次折痕都垂直于第1次的折痕。

  还能怎么折?

  4、要折出互相平行的折痕,关键是什么?

  先思考:你准备怎么折?

  再动手折

  用笔和尺画出平行的折痕,标上字母

  其它学生思考:他折的是互相平行的折痕吗?

  可能:

  和书上一样的折法;

  没折出平行;

  不严密的折法;

  几条折痕的。

  尝试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折的步骤,不要盲目

  思考折出平行的关键

  启发:第3次折只要与任意一条折痕互相垂直即可

  体会关键:两条折痕垂直于同一条折痕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9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学会表示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况,了解什 么是等量关 系。会用线段、列式这两 种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量关系的学习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找到等量关系,锻炼协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鹅和两个鸭子在玩跷跷板,结果鹅的质量比较大。(教师说明质量就是物体的重量)第二幅图是1只鹅和3只鸭子玩跷跷板,结果3只鹅的 质量 比较大。第三幅图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比较,结果跷跷板平衡。

  师: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

  跷跷板两边的质量相等,也就是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师:嗯,说的非常棒,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等量关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两边的关系,你可以吗?写一写,试一试。

  1只鹅=2只鸭子+1 只鸡。

  师 :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认识了等量关系,那么咱们就继续挑战。

  2.出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关系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师:你能不能表示 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之间的关系?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我用画图的方法。

  师:很好,请你在黑板上表示一下。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一生汇报 :我用列式的方法。

  师:也请你在黑板上列式,给大家分享下你的方法。

  成果展示:生1:画图法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笑笑身高

  生2: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 高

  师:嗯,上面两位同学做的非常好,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三人身高之间的关系,那你们做的和他相同吗?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等式吗?(小组互相说。)

  多生汇报:

  生1: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生2: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生3: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此处教师予以引导,关系式1与关系式2最后都等于妹妹身高, 那么就说明这两个等式是相等的,渗透到等式转换。)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学交流。(等量转换)

  二、拓展应用。

  1. 练一练第1题,第2题。

  看图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说出等量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第3题。

  根据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题对于学生来说有 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练一练第4题。

  结合下列情景说一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适当引导)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布置:找一找 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总评: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 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 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 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 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 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 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 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 单位 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水平: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 ,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 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 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 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 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 ,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学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师追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试一试或者是铺一铺,师再追问:拿什么试?拿什么铺?学生应该会回答:要准备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铺一铺。师再追问,准备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样吗?师:那我们就来按照这两个步骤实验一下:第一、取出①号信封里面的卡纸(如下图),沿着上面的线剪开,得到几个三角形;第二、把剪下来的较大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铺一铺。(以上步骤由小组合作完成))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 ∠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 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6个角),哪6个角??这个角1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这个角2就是老师黑板上的 三角形的角2,这个角3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个∠1、∠2、∠3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师再问,在这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1?几个角2?几个角3?】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 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 (标角)

  4、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实践作业

  用上今天所学的密铺的知识为你自己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地砖。

  五:板书设计

  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5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

  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

  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数学教案(通用17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精打细算说课稿11-04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词语归类04-15

北师大版四数下册《优化》说课稿11-30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手拉手说课稿12-04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试讲稿 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11-16

北师大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Unit 11 Uncle Jack’s farm11-16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倒数说课稿11-04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通用8篇)05-20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松鼠说课稿12-09

北师大版《学步》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