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

2021-11-05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理解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揭示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个性化的语言)

  二、培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鄙视伪君子与奴才,做英勇投入战斗的实干者。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思考题:

  1、这篇散文诗写了几个典型人物?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的?用恰当的词概括他们特有的思想性格。

  2、作者写这些人时分别倾注了怎样的感情?是褒还是贬?作具体分析。

  二、激发兴趣,引入课文。京剧讲究脸谱,颜色、线条,均有学问。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黑脸表示戆直无私,白脸表示内心*险。观众一看舞台上人物的脸,就能猜测其好坏,猜测其思想性格。这说明肖像描写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写是:高大身材,青白脸色,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的性格。最后一次出场,黑瘦,破夹袄,蒲包,草绳,用手爬着走来,突出地塑造了这个受欺凌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可见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十分重要。

  然而,艺术高手有时不用外貌描写,只用人物语言的表达方法,也同样能深刻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塑造出鲜明的形象。鲁迅先生这篇散文诗就有此妙处。

  三、理清段落。

  思考回答:课文通过三场对话描绘三个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哪三场对话?请划分一下。第一场谁与谁对话?第二场?第三场?用浏览速度看一遍。

  (板书)

  1、奴才与聪明人

  2、奴才与傻子

  3、奴才与聪明人

  四、分场朗读,理解内容。

  第一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诉苦。为悲惨生活而唉声叹气,不知反抗,不想反抗。由于安于现状,心灵深处有自我安慰,因而易为廉价的“同情”所满足。“诉”、“舒坦”,准确地披露了内心的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奴才的奴性、软骨,“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概括,精要,入木三分。

  聪明人,故作姿态,顺奴才的话,听话音,接话头,敷衍,不负责任。说了三句话,叹了一口气,故作“惨然”和“叹息”的样子。第三句话分明是叫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

  对话中省略号有妙用,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第二场对话:“奴才与傻子。奴才,诉苦。不思反抗,不敢反抗,反对反抗。“恭敬”驯服,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向主人请功。“首先”、“得胜”揭露深刻。

  傻子、实干,正直。他义愤填膺,热情勇敢,英勇战斗。具有毁坏铁屋子的精神。(《呐喊》自序)

  然而,他不明事理,鲁莽从事,孤军作战,脱离群众,不考虑方法。

  第三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安于做奴才,居功自诩,为得到主子的夸奖而洋洋自得,十足的奴才本性。不仅奴颜,而且脊梁骨是弯的,骨头是软的,拍马,发臭。

  聪明人,敷衍。仍然接话,顺着奴才的意思,赞扬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叫奴才永远做奴才。至此,灵魂深处的世界进一步暴露,原来是主子的帮凶。

  五、表情朗读。

  1、只读对话部分,连贯起来理解领会:没有服饰、外貌的描写,而是用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灵。为什么对话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心灵呢?言为心声,作者抓住了反映不同人物内心深处的关键性语言来表现,做到了语言个性化,使人听其声如见其人。要做到这点,须有很深的功力,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善于敏锐地捕捉。这种描写方法在古典小说中早已运用,如《红楼梦》中王熙风的出场,就是听其声如见其人。

  (板书)

  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

  听其声如见其人

  2、进行对话描写时伴以简洁的叙述与神情描绘,轻轻一笔,画龙点睛,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3、不是孤立的几场对话,而是鲜明的对照,照出奴才的奴性,聪明人的伪善,傻子的憨直与莽撞。在比较中使假、恶、丑的可憎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六、理解作者褒贬的感情。

  1、对维护旧社会的奴才、聪明人揭露,讽刺,对毁坏旧社会的傻子既赞扬,又指出不足,激励人们更好的战斗。

  《野草》,1920年9月——1926年4月时作品,共23篇。作者在《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面”就是产生野草的社会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高潮,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北方依然是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对封建势力、买办思想深恶痛绝,展开英勇的战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勾画、塑造这三种人,(社会上确实存在)寄寓褒贬的感情。

  2、奴才与穷人、奴隶不同,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耳聪目明的人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七、思想意义:三种人具有典型意义,历史意义,不是张三、李四、王五,而是这一种、那一类,高度概括。可作为镜子对照,照到灵魂深处,教育人们认清、看穿“聪明人”与奴才的面目与本性,激励人们反抗,战斗,向旧社会旧势力进击。进击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仍有艺术的生命力。

  八、作业:写一段对话揭示人物性格。

  教后:

  学生质疑有质量。一同学问:聪明人说的话不阴不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一同学问:“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何用两个“和”,不用顿号?另一同学说:最好讲讲时代背景,否则不懂。一个同学问:“代为高兴似的”,“似”起何作用?什么叫“头钱”?

  2、一个同学说:“奴才毕竟是奴才。”好。

  3、第一场对话,聪明人思想性格暂不下结论,引起悬念;时代背景放在后面讲,可突出思想意义。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2

  一、导入

  齐背鲁迅的《自题小像》。

  二、研读课文

  1.圈画关于傻子的描写,归纳傻子的形象特点

  明确: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

  2.既然傻子不傻,鲁迅先生为什么称之为“傻子”?

  明确:从聪明人的视角看他无私忘我,是傻的;从奴才的视角看,被奴才利用,被更多的奴才驱赶,是傻的;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所说的“傻子”有何深意?

  明确:“傻子”不同于许许多多的庸人、市侩、骗子,是社会上的少数派,他们是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的一类人。可是却不被人所理解,甚至认为是傻子,傻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痛哀叹。

  4.圈画关于聪明人的描写,归纳聪明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从聪明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来。聪明人具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特点,只是用语言安慰同情奴才,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他。

  5.你欣赏聪明人的“聪明吗”?

  明确:不欣赏,这不是不是聪明,而是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三、主旨探究

  提问:鲁迅先生通过写此文,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何种思想?

  明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成为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的“傻子”。

  总结: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四、拓展

  1.奴才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是可悲的。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是可恶的,傻子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这样的人才是可爱可敬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找到具有这三种性格的人,你最想成为哪类人?

  明确:傻子。

  2.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傻子真的不少,你都知道哪些傻子?

  参考:鲁迅、袁隆平等。

  五、作业

  1.完成练习题。

  2.阅读《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这样的战士》

  板书设计: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聪明人——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傻子——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奴才——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学习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3.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4.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分析三种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鲁迅先生绝望和悲凉的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接触过许多作品,其中不乏描写贫苦人民凄惨生活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初步感知,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正音。

  三、深入探究,分析形象。

  1.识奴才

  (1)全篇着墨最多的是哪一个人?

  奴才。

  (2)奴才出场前鲁迅给了他怎样的评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只要”说明奴才从内心里是接受“这样”的,而“只能”则说明奴才的奴性是不能改变的。

  (3)奴才遇到了聪明人,向他诉苦。奴才有什么表现?这种表现代表了他内心的何种感受?而当他得到聪明人的同情的时候,又有何表现?

  奴才的表现是流泪,证明他内心悲苦之极。但当他听到“这实在令人同情”的话时却又马上高兴起来。

  (4)奴才从悲苦到高兴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奴才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什么?而这个奴才需要这些吗?

  奴才其实只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只要这样)就可以了,因此会变得高兴起来。事实上,奴才真正需要的绝非同情,应该是解放。但奴才却不要这些,他认为只要有同情就足够了。

  (5)当真正出现了一个真心帮助他,要给他开一扇窗的人时,奴才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奴才极力反对,因为他并不要解放。

  (6)在这种情况下,奴才是如何做的?你注意到他语言中的关键词了吗?根据这个关键词揣摩一下奴才的心理。

  当有人来帮助他时,他大声报信:“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这句话中“咱们”一词很值得思考。在奴才心里,他和主人是一家人,不仅甘于受欺凌,还要做其走狗。

  (7)请看描写奴才饱受压榨生活的话:“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思考:作者为什么为他设计这样一段打油诗的告白?

  奴才经常找人诉苦,很娴熟,不像被压迫,可笑更可悲,更能体现出奴才是甘心安于现状的。

  奴才一辈子可以说只做了两件事:忙于诉苦,乐于邀功。

  2.辨聪明

  (1)聪明人出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

  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这实在令人同情。”

  (2)当奴才维护主人的利益,聪明人去慰问时,对奴才的所为持何种态度?据此你可以判断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

  聪明人对奴才所为持赞同的态度。这实际上说明他是个伪善圆滑的人,他所说的“你总会好起来”实际上是在敷衍奴才,而最终的赞同也是在敷衍。这种态度正符合其伪善圆滑的特点。

  (3)对于奴才,聪明人做了几件事?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两件事:巧于安慰,惯于欺骗。聪明人的做法让奴才有个倾诉的机会,满足了奴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有帮助的,但从奴才解脱悲苦命运的角度来看,却是起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作用。

  (4)思考:鲁迅为什么称之为“聪明人”?说说鲁迅笔下的“聪明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鲁迅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善于钻营作伪与不择手段捞取实利美名的卑劣小人,对于这种人,鲁迅疾之如仇,他甚至将之看成是人性的一种劣根性。文中的这个人正具备了上面的特点,故称之为“聪明人”。

  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却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从能够直立,到能说话,再到能写字作文,自然是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而对于这些善于以做伪来博取美名实利的“聪明人”,鲁迅总是忍不住要去揭露他们,剥下他们身披的庄严美丽的外衣。相形之下,鲁迅更加同情于不会说谎、不会打着“公理”“正义”的旗子而行巧取豪夺之实的“傻子”甚至“笨牛”们。

  (5)“聪明人”既有如此的特点,显然,他们的做法只能起到维持现状或相反的作用。鲁迅为什么说“这个社会是不能靠聪明人支持下去的,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学生讨论。)

  聪明人只有花言巧语,而无实际行动。都如聪明人一样,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3.赞傻子

  (1)这个世界不需要“聪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主人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3)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奴才赶走。

  (4)对于傻子的结局,你有什么看法?试分析这一结局及傻子的性格特点。

  傻子的结局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奴才的奴性不转变,傻子的帮忙只能是空费气力。

  傻子让人头疼的地方正是他的“傻”。当奴才与聪明人在一个诉苦、一个同情的默契中维持着既成的秩序的时候,却硬生生地撞进一个见一就是一、见二就是二,不知道世故圆滑为何物的傻子,使原来奴才与聪明人之间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来维持的和谐被撞得裂缝横生,所谓奴才之为奴才,所谓“聪明人”的狡猾与做作,都在这傻乎乎的撞击之下原形毕露。可以说,这里的傻子就像那个实话实说地大声说出“皇帝身上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一样,在似乎懵懵懂懂之中,直接用手、用行动撕下了虚伪者的面纱,并引起了哄然的笑声。

  显然,傻子之为傻子就在于他的无知——对某些常人以为天经地义、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的无知,由此导致他简单与执拗的“一根筋”的思维与性格,他是“无可理喻”的,在他面前,人类为自己发明的所有的灵活变通的办法、保全虚伪的面子与尊严的手段全然失效,所有的假面具都摇摇欲坠,所有粉饰的.太平都将剥落,所有的巧智与诡辩都将无法通行。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更需要这样的傻子,去真正改变现状。

  (5)既如此,鲁迅为什么还要叫他“傻子”?作者在这里对“傻子”持怎样的态度?

  “傻”,只是在聪明人眼中的形象,这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傻”,而应冠以“正直忘我”的概念。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实际上,鲁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可以看做关于某种傻子与聪明人的寓言,在这些作品中,傻子们以各种变相反复出现,有意无意地剥扯着绅士们的庄严的长袍。

  (6)探究:在当今社会中,你认为是否还需要这样的“傻子”?

  (学生讨论。)

  我们需要“傻子”这样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7)总结。

  奴才——饱受压榨,忙于诉苦,乐于邀功——可悲

  聪明人——伪善圆滑,巧于安慰,惯于欺骗——可恶

  傻子——无私忘我,甘于拯救,敢于抗争——可敬可爱

  (8)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总结全文,探究思想。

  你认为作者通过写此文,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何种思想?

  作者实际上非常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百姓不再坚持自己的奴性,而学会抗争,因为,希望始终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中间包含了鲁迅太多的渴望,渴望中国的民众不再甘于压榨,渴望有一天,中华民族真的走向辉煌。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今天,鲁迅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但是,希望鲁迅笔下正直忘我的“傻子”会更多地涌现,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五、联系现实,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选择的话,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三类人,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傻子!”

  请大家理直气壮地再大声说一声:“傻子!”

  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个“傻子”式的人物。

  投影:林秀贞的照片

  认识她吗?(不认识!)她像不像我们邻家的大妈?

  老师介绍投影文字:

  她就是“感动中国20xx”获奖人物,她叫林秀贞。她被称为“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辞: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师生齐读颁奖辞。)

  愿我们都像林大妈一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傻子”!好了,马上就要下课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份要用你的一生去完成的作业!那就是请大家牢记下面的一句话,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之中:

  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相关文章:

1.《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

2.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设计

4.《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5.《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学设计

6.可憎可敬可鄙--读《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7.鲁迅精华作品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8.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寓言故事

上一篇:24节气立冬教案 下一篇:节气立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