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是谁留下的痕迹》领域活动教案

2024-04-20 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语言《是谁留下的痕迹》领域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语言《是谁留下的痕迹》领域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道人的生命成长中会留下痕迹,感知成长的奇妙。

  2.懂得结合自己成长的经验,愿意表达。

  重点难点

  知道人的生命成长中会留下痕迹,感知成长的奇妙。能够大方的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各种美好“痕迹”。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教学DVD、PPT课件、婴儿时期的小鞋子衣服等,记录笔、小黑板、记录表格。

  2.场地规划:小椅子15张摆成半圆形,方便幼儿观看屏幕。

  活动过程

  一、播放DVD,让幼儿回顾读本的内容。

  1.观看DVD导入:

  ——你们还记得这本书吗?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你对这本读本中的什么痕迹印象最深?

  小结:动物、大自然、人类都给地球留下了不同痕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都是谁留下的痕迹。

  二、观看婴儿时期实物,运用谈话的策略,引导结合自己成长的经验,大胆的尝试表达。

  1.观看婴儿时期实物。

  ——老师这里有几件物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是什么?可能是谁留下的痕迹?

  ——你的家里还有你小时候留下的痕迹吗?

  ——有些什么痕迹?

  小结:每个人都有小时候,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时间的变化留下各自的痕迹!

  三、运用观看PPT画面信息的策略,讨论思考痕迹的由来,会对画面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大胆的猜测。

  1.观察妈妈肚子上的妊娠纹图片。

  (1)观察妊娠纹的图片,请幼儿猜一猜。

  ——这是什么呢?

  ——谁的'身体上会有这些东西呢?

  ——这是谁留下的痕迹呢?

  (2)依次观察并猜测“掉牙、长高、皱纹、白发··”的画面内容。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痕迹?

  ——这是谁留下的痕迹呢?

  (3)讨论家庭成员留下的痕迹。

  ——将来,你会慢慢长大,长到像老师这样,你想想看,你的家里还会出现哪些痕迹?

  (4)延伸动物植物留下的痕迹激发幼儿对其他生命成长的思考。

  小结: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每一个生命从出生到变老,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让我们想起很多成长中美好的回忆。

  四、运用谈话、图标记录的策略,激发幼儿对同伴情感的表达。

  1.讨论毕业后给同伴留下的痕迹,体验表达的乐趣,教师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幼儿的语言。

  ——再过不久我们都将毕业离开幼儿园,离开小朋友、老师了,你们想在幼儿园留下一些什么样的痕迹让以后大家能够想起你呢?

  2.操作单帮助幼儿大胆的想象、描绘自己想要在幼儿园留下的痕迹。

  ——小朋友一定都有自己特别想要在幼儿园为好朋友、老师留下的一些痕迹,请你将你想的在表格中画出来。然后更小朋友们一起来分享!

  ——我也想将我们今天一起上课地痕迹留下来,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让老师帮我们拍一张大合照吧,把我们一起上课的痕迹留下来吧!

  小结:小朋友们都想到很多不一样的方法,老师希望我们成长的路上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是美好的,难忘的。

  大班语言《是谁留下的痕迹》领域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3、在游戏过程中感知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彩笔、纸等

  活动过程:

  一、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带幼儿寻找各自喜欢的树,每选择一棵用彩笔把树皮和纹理拓印在白纸上。每位幼儿可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来寻找不同种类的树干或树叶来拓印。

  2、找一棵大树。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树围住?还可以仔细找找看,有哪些动物是把这棵树当成“家”的?树上树下有小鸟、蚂蚁、毛毛虫等居住吗?让幼儿表达观察这棵树的感想:大树有多大年纪了?身旁可能发生什么故事?最后,教师让幼儿用白纸把树围住,各自拓下树的一部分纹理,这些纸可以带回去后平排连结起来,向幼儿展示树的圆周长度。

  二、呼吸树的游戏

  1、让幼儿在大树荫下作深呼吸,自由地与幼儿讨论树的功能:它可以供人们遮荫遮雨、供给人们食物,也是许多动物的'家;树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吸收水分,天下雨时,才不会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树还可以使空气清新。“呼吸树”的游戏,就是让幼儿了解,树林对于我们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儿扮演树木,以各种姿势站立;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各种动物,教师则当砍树的樵夫。

  3、“动物”们只有站在“树”的旁边才能呼吸5秒钟(既慢数五下),然后要用手捏住鼻子与闭气直到跑到另一棵树旁才能呼吸(因为每个数释放出来的“氧气”有限)。当幼儿在大树之间移动时,教师开始“砍树”,被砍倒的“树”要假装倒下,这样动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树呼吸了。

  4、游戏过程中,树逐渐减少,幼儿会感到“呼吸”愈来愈不容易,当“树”全被砍倒时,“动物”们也就会昏倒了。

  5、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活动反思:

  《美丽的大自然》从一次郊游入手,在引导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过程中,融入了科学、语言、健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兴趣很高,整个过程都是在具体有趣的活动中实现的。

  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能力、思维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快乐而满足的!

  大班语言《是谁留下的痕迹》领域活动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课内容,是“版画系列”种的一节。严格地讲,它还不属于常规意义上的版画课,只是使学生认识身边的肌理美感、学习简单的拓印技巧和版画起始课。本课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种发现凹凸不同的材料的质感,并能用工具采集下来,体会整个过程的.经历,提出或总结一些问题和经验,并利用采集到的肌理效果,展开想象,做添加,制成新的作品。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感知种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

  (2)难点:拓印的技巧。

  教具准备:

  铅笔、油画棒和蜡笔、树叶等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组织纪律,将材料和工具摆放有序。

  二、讲解拓印。

  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同步进行。

  学生与教师演示做法相同:将薄纸蒙在有纹理的实物上。拓印时,左手伸开,手指用力按住薄纸。右手指按遍薄纸,使纹理凹凸分明。任用一色蜡笔,轻轻均匀磨画,印出纹理为止。

  三、组合实物。

  1、看实物的形状,想这些形状的实物能组合成什么形象呢?

  2、试着拓印一些纹理。

  四、学生作业。

  1、摆实物。

  2、蒙纸。

  3、拓印。

  五、小结。

  整理用具,材料。展示较优秀的作品。鼓励学生下课寻找事物拓拓,玩玩。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

  展示拓印纹理清晰、完整的作业。

  三、学生继续作业。

  提出要求:选与上节课纹理不同的实物进行拓印,并且添加背景、装饰。

  拓印:根据上节课的经验,用不同色的油画棒一部分地一部分地拓印纸下面的实物的花纹。每一部分都拓的花纹清晰。

  添画:在拓印完的画面上,用油画棒加几笔使画面中的形象完整,画面形成一体,并富有个人特色。

  四、展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绘画方法。

  课后记

  学生自己搜集的拓印资料非常充实,而且能充分利用它们的纹理特点添加入画面。每一种物品不同的肌理效果能引起孩子们很大的兴趣。

  大班语言《是谁留下的痕迹》领域活动教案4

  一、说教材

  《我们身边的痕迹》是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运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学习实物拓印的方法,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通过个体经验与集体造型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充满探究的新奇与挑战的乐趣。

  二、说学情

  低年级的学生对不同的材料和美术工具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事物的形与色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大胆地、自由地表现。他们对美的事物很感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动手能力较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拓印知识,选择身边随处可见的有凸凹感的物体,体验其特点,感受各种物品拓印留下的不同痕迹的美感,并运用留下的痕迹进行组合、添画、创作,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室内或室外开展一系列的拓印体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拓印组合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生活细节特别是自然物的观察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在合作中体验与同伴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拓印的美感及其方法,难点则是:拓印对象选择恰当,方法运用得当,印痕清晰、完整、美观。

  五、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是美术课程最为重要的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给学生提供自己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活动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树叶、梳子、钥匙、扇骨、绘画纸、油画棒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设置游戏:“拓印硬币”,吸引学生注意力,趁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揭示拓印的概念,顺势导入课题《我们身边的痕迹》。

  环节二:观察分析,方法指导

  (一)观察分析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出示东汉《日神羽人汉画像砖》拓本,引导学生观赏并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问题:你们知道这张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吗?学生思考回答:拓印。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接着我会继续追问:想一想,什么样的物品能拓印出图像?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适合拓印的物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可能会回答:表面有凹凸花纹的物体可以拓印;学校墙壁上的浮雕故事、文化角的活字印刷术、地上刻有成语的地砖、植物的叶片、树干的纹理等都适合拓印。在学生积极回答后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

  当学生对拓印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时,师生一起欣赏拓印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拓印作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教师演示拓印的技巧,然后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拓印画的制作要点与步骤。

  通过这样的安排,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周围事物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拓印的兴趣,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环节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一)实践练习

  怀特曾说:教育不是为了青年人谋生,而是教会他们创造生活,美术课程更是如此。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调查校园内哪些地方可以拓印,完成一幅拓印痕迹清晰的作品;或者小组合作完成一张反映校园环境的拓印画作品。要求:

  1.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拓印两到三张作品。

  2.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作品组合为集体的大作品,在拓印、对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添加,完成作品。

  (二)展示评价

  学生创作完成后自主展示并描述作品,开展自评与互评,生生互动、师生活动,也可以将作品直接张贴在展示栏中进行小型展览。经过前面的铺垫,这一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认识到拓印带给我们的惊喜,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总结: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很开心,不但能寻找、搜集身边的一些表面有凹凸的物体并留下了美丽的痕迹,而且能大胆想象,创作出新颖的拓印画。

  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寻找、去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八、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分三部分,分别是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示范展示区。

  • 相关推荐

【大班语言《是谁留下的痕迹》领域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阅读《是谁留下的痕迹》教案03-09

大班语言领域教案01-03

留下痕迹作文09-01

大班语言领域教案范文02-08

大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01-03

大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02-16

小班语言领域活动教案02-14

大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方案12-22

大班语言领域活动方案202211-22

幼儿大班语言领域主题活动策划案大班语言领域活动设计方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