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2021-10-15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d指导用“稠密”造句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a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3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七、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4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你们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那个足球明星?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

  问:这么多小球迷,那么你们知道球王贝利吗?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贝利,身高1.74米,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O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贝利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个3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多次荣获“世纪十大球员”、“世纪运动员”、“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等称号。曾入大学深造5年,获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学士学位。

  20xx年12月,贝利荣获国际足联评出的“本世纪最佳足球运动员”称号。

  贝利在1978年挂靴后曾在1995年至1998年任巴西体育部长。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大使。贝利爱好广泛,1981年开始进入影坛,出演过十几部影片,并导演过一部影片。

  师:这么传奇的人物,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球王成功的经历。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利的哪些情况?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绍了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并对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踢盒箱拣壳诞铲训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学生默读,读后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

  师: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结合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体会,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充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在班内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贝利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练习踢球,可以看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执著;从贝利从买不起球到踢教练送的球再到参加球队踢球,可以看出贝利的勤奋和进步等。

  学生每交流一处,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再读中再次丰富自己的感受,同时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更多关于贝利故事。听下面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个球最好》

  球王贝利不知道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人生真悟:

  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永远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辉煌吧。

  五、了解更多体坛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师:你喜欢哪位体育明星?为什么?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介绍他们辉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绍他们成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并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些人物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7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作家王宜振把我们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诗歌世界,使我们喜欢上了这首文字,韵律都很优美的诗歌《小草之歌》,让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

  2、板题

  3、齐读课题

  4、结合上节课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谈谈小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小结: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草。

  5、师:老师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老师走到谁面前,谁就读一小节)(伴乐)。

  小结: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音真好听。

  6、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两道自探题,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1)小草之歌中的“之”相当于什么?(生答)师:那小草之歌,也就是——小草的歌。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课题。

  2)看第二题:按结构、内容,诗歌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

  师小结:上节课同学们收获不小,老师真高兴。

  二、学习诗歌,理解感悟

  (一)学习1~3小结

  1、设疑自探

  1)请同学们朗读1~3小结,并根据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2)生提问。

  3)师:老师归纳了几道自探题,找同学谈一谈。(出示)(自探题下写有自探方法),学生在下面边读边自探。

  2、解疑合探

  1)这一部分写了小草什么特点?回答、板书:索取很少。

  2)修辞方法:拟人。

  小结:把小草比作人进行自述,显得生动、亲切、易懂。在写作时,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

  3)“我向大自然索取很少。”什么意思?(生答)师: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含义,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小草不渴求什么,只有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带来绿意。

  3、找2组女生读1~3小节(一组三人)(要读出对小草的喜爱)。

  师小结:小草是渺小的,他却那样乐观、自信;小草是弱小的,他却那样勇敢坚强。让我将小草的喜爱融入到课题朗读之中,齐读课题。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2.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语文s版开天辟地教案

4.S版小学语文《只听半句》优秀教案

5.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6.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7.语文S版《大熊猫》教案

8.关于语文S版之咕咚教案

上一篇:幼儿园不挑食教案 下一篇:珍惜粮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