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2024-09-29 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A.46.25px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308.75p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2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3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出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4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含义。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米尺。

  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方法借鉴,初探新知。

  1、前面小朋友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哪你知道什么时候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

  2、今天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宽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呢?

  1.抽说,全班交流方法

  2.请你们拿出直尺来测量一下吧?

  (学生可能说出的测量方法:A、用尺子的最大记刻度为一段连续的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B、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的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

  3.集体交流测量方法。

  4.优化测量方法。

  二、探究体验

  1、认识分米。

  (1)经过操作,学生意识到量课桌这样长度的物体时,用米、厘米、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都不太适合,结合刚才的'测量,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10厘米、1分米)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米尺图的一部分,老师指图说明: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分米。

  (板书:分米的认识)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我们认识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板书:1分米=10厘米

  (3)以前我们还学过一个长度单位是什么?分米和米的关系你知道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总结 1米=10分米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2)估测一下手指的中指指尖到手腕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小组内相互量一量。

  (3)体验1分米的长。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选代表交流,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借助米尺去想,也可以通过测量比较的方法去想。

  (4)生活中哪些物体有1分米?

  4、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应用

  1、组织完成“做一做”。

  2、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2分米段8厘米的线段。

  4、组织完成练习一第3题。

  5、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小丽身高12( ) 一块橡皮厚12()

  5、组织学生用手势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先估算,后测量,把结果填在课本上。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学生用手势表示,同组同学进行判断。)

  四、课后小组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五、课时作业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6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数学课本面积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的正方形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老师今天遇到两名同学在为一个问题争得耳红面赤,什么问题呢?老师一问情况给他们支了一招,化解了他们的矛盾,偏偏这个方法也是咱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准确地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面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下面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那些学习目标:

  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出示自学指认真看课本86-87页内容。按照书中的要求同桌合作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并把测量结果填入书中的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

  小组思考交流

  1、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为什么?

  2、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正方形的个数)相同呢?(8分钟后展示测量结果,比谁能回答对思考中的问题)

  四、先学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合作选定单位进行测量。

  2、组间交流测量单位、过程和结果。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4、师问: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测量单位不同造成的)

  5、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一致呢?(选用相同的测量单位)

  6、做一做: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生自由汇报)

  五、后教

  1、教师对于学生的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更正。

  2、组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组间汇报。

  3、教师小结。测量物体的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时候,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大,测量的结果也就是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少;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小,结果得出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多。

  六、当堂训练

  1、用数学课本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先估计,再实际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等于多少个数学课本的面积?(不够一整本数学书封面的按半本算。对比一下,你估计的怎样?)

  2、课本第87页练一练第2题。

  3、学生分组讨论第87页“问题讨论”。讨论后汇报结果。

  七、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自选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测量时所用的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单位小,结果的个数就多单位大,结果的个数就少

  九、课后反思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7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

  例1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例2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例3例4 1.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例5 1.通过教学,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并且学会根据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2.通过“换算”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分析、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有序地思考。

  例6例7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单元测试1

  测试情况反馈1

  合计9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概念,并能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测量和换算。

  学会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质量单位:吨

  单位换算:厘米与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千米与米、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

  实践活动:测量课本、书桌、教室长度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质量观念。

  掌握长度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准确概念。

  掌握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直尺、硬币、银行卡、书本等教具。

  学生准备:直尺、书本、小棒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

  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引入新课:

  通过测量课本的厚度,发现结果不是整厘米,引出毫米的概念。

  探究新知:

  认识毫米: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并让学生用铅笔尖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

  建立1毫米的概念:通过比较1毫米与常见物品的厚度(如硬币、银行卡等),加深对1毫米的理解。

  知道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通过数直尺上的小格,得出1厘米=10毫米。

  实践活动:

  让学生用毫米为单位测量课本的厚度、书本的宽度等,并记录下来。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第二课时:认识分米

  复习旧知:

  复习毫米和厘米的知识,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和1厘米的长度。

  引入新课:

  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发现结果不是整厘米,也不是整毫米,引出分米的概念。

  探究新知:

  认识分米: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并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看看大约是多少分米。

  建立1分米的概念:通过比较1分米与常见物品的长度(如手掌的宽度、铅笔的长度等),加深对1分米的理解。

  知道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通过数直尺上的刻度,得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实践活动:

  让学生用分米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宽等,并记录下来。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1分米的概念和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

  后续课时:认识千米和吨

  类似地,后续课时可以依次介绍千米和吨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活动,使学生建立这些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换算。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测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长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长度和质量单位的理解。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和质量观念。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观念。

  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会用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吨等质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测量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观念;掌握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质量观念;掌握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直尺、1分硬币、银行卡、书本等教具。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书本、小棒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如“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厚?”,引导学生思考并估计,然后动手测量验证,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建立1毫米的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指出1小格就是1毫米,并用铅笔尖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

  组织学生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小格,明确1厘米=10毫米。

  举例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实际长度,如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认识分米

  提出问题:“当物体的长度超过10厘米但小于1米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引出分米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0厘米的长度,这一段就是1分米。明确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组织学生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并用分米表示。

  认识千米

  通过情境引入千米的概念,如“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知道1千米=1000米。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或估算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

  认识吨

  通过讨论或实例引入吨的概念,如“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

  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

  组织学生讨论并感受1吨有多重,如多少个学生的重量加起来大约是1吨。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如“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题目。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测量身边的物体,如书本、课桌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及其换算关系。

  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乐趣:鼓励学生多动手测量,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实践作业:测量家里一些物品的长度和质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测量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估测能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概念。

  学会用毫米、分米、千米作为单位进行物体的测量。

  理解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长度和质量的直观感受。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观念。

  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千米测量物体的方法,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直尺、1分硬币、银行卡、教学用具等。

  学生准备:直尺、书本、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

  情境导入:

  展示一些需要精确测量的物品(如数学课本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引出学习新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

  二、新课讲授

  1. 认识毫米

  明确毫米的意义:

  介绍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较短的物体或需要精确测量的场合。

  观察直尺:

  请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毫米的长度,理解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体验1毫米的长度:

  通过测量1分硬币、银行卡等物品的厚度,让学生实际感受1毫米的长度。

  画线段:

  指导学生在直尺上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掌握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

  2. 认识分米

  引入分米:

  当需要测量的长度超过厘米但不足米时,可以使用分米作为单位。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找到10厘米的长度,这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认识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认识千米

  情境引入:

  通过校园或社区的实例,引出千米作为较长距离的单位。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可以结合学校的`操场进行说明(如绕操场跑多少圈是1千米)。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实际测量或估算,感受1千米的长度。

  4. 认识吨

  引入吨:

  当需要测量的质量很大时,可以使用吨作为单位。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通过实物(如一堆书、一堆沙子等)让学生感受1吨的大致重量。

  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单位换算和测量的方法。

  实践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家里的一些物品(如电视的长宽高、书桌的长宽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顾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及换算方法。

  强调测量的重要性:

  强调测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布置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知识,并能进行实际测量和单位换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优质课《自然测量》教案11-14

小学优质教案01-16

《散步》教案优质02-01

《背影》的优质教案02-20

散步的优质教案05-10

纸优质教案10-25

拼音教案优质11-08

鹿的教案优质11-03

《观潮》优质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