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
1、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4、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⑴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⑵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⑶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⑷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⑹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4、思考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或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
(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A、看实物
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C、多媒体显示
样子:A、看课件
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
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
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六、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板书:
位置
样子
形状
颜色
爬山虎的脚
爬墙
触、巴、拉、贴
变化
萎了
牢固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篇爬山虎的学习,一方面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对身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细了啊,老师手上有一些图片,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教师模拟第一张图片)大家看看这个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那个同学平时最善于观察了。
(这时学生思考,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就这样通过小猫脚图片、小鸭子脚图片、小狗图片和爬山虎脚的图片,引出脚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动物有脚,我们的植物也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脚,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拉朗读,勾画出不会、不懂得字词,同座之间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帮助学习。
2、再度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勾画出爬山虎脚的描写句子,然后四人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如何爬的这四个方面去寻找)。
3、深入研读课文
整体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例如: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的描写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在这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来介绍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
(三)你说我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一个游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戏一:一个同学说爬山虎的脚样子以及运动方式,一个同学根据同学的叙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二:贴纸游戏,在黑板上展现课堂开始的图片,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片上脚的特点贴在对应的图片中来。
(四)巩固提高
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回忆字词。
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
师: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学
生:我是爬山虎,这个是我的脚,它读….,它可以这样来造句,我身边有这样的….植物,它的脚是这样的…..。
通过爬山虎脚移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起来分享自己这篇课文学习到的字词和修辞手法以及身边的其他相似的有脚植物。
(五)小结和作业
1、课堂小结采用发散式+收束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脚》
师:那有那个善于总结的同学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学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辞手法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和大家分享吗?
………..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这之中呢,我们也学到了新的生字宝宝和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我们再次的自由朗读课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运动脚步吧!
2、同学们下去后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脚的,用今天新学到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分享,看看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描述的最生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爬山虎的脚的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讨论和圈点批注等方式读懂课文,提取文章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章写作思路,通过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读懂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观察了苏轼眼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也游赏了陆游笔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西村。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种植物,也就是爬山虎(板书“爬山虎的脚”)。这种植物很神奇,它有脚。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了,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如果它真的有脚,它会走路吗?会爬行吗?学习过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啦!
2.整体感知
(1)读对字音。
(3)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段落,思考课文都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二段、脚:第三四五段)
3.重点研读
(1)为什么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章却先用了一段来写叶子呢?爬山虎的叶子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讨论回答。
(3)接下来就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爬山虎的脚的?文章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哪些方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4. 小结作业
总结:叶圣陶写出这篇文章非常用心,他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他观察了很长时间,而且观察得非常细致;他还知道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非常牢固,说明他还用手尝试拉一拉爬山虎的脚。叶圣陶不是植物学家,但是他经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这样一篇关于植物的好文章,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先生这种仔细观察的科学精神,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才能写出有真实感的好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铺满、叶柄、蜗牛、蛟龙、嫩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撂跤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用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具体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满墙的植物是什么吗?”(生:爬山虎)“你结合图片说说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你重点说出了‘爬’这个特性”,人走路用脚,那爬山虎在墙上爬行也是要靠脚的,那它的脚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2、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二、预习检测
1.检测词语认读
均匀重叠痕迹铺满叶柄蜗牛(指名读,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嫩茎蛟龙(指名读,茎和蛟读音容易出错,你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开火车读
空隙借助字义区分字音
2.写字教学,学写“逐”
a交流易错点:一个汉字首先应书写正确,所以我们先从易错点交流,出示“逐”的甲骨文,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解释“豕”(“猪”的意思,三撇分别代表“突出的鼻子、短而粗的退”),所以你就不可以再把它的腿绑住了;三撇平行要等距
b交流主笔和结构:接下来,要写工整和美观,就从主笔和结构来交流一下吧,横折折撇短为妙(和距离点的距离一致),平捺为主笔要舒展,让整个字看起来更稳定。走之底的字要注意内紧外松,中间写紧凑,豕和走之底的间距要小。
范写;学生练写;投影反馈,三星评价;再次修改。
【不一定非要按照先说易错点再说主笔和结构的顺序来交流,只要孩子将注意事项说到位了就可以了。田字格应再大一点,把“内紧外松”的特点凸显出来。】
三、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训练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脚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文体是“状物类”,状物类文章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老师总结:你不仅概括地十分准确,通过你的回答,我们还知道你已经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按照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最后写“爬山脚的特点”的顺序来安排写作,这样会让文章显得更有层次。
四、再读课文,品析文本
过渡:课文的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的呢?
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写一下感受。
【预设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总结:作者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描写的这么具体,得益于作者在观察的时候,非常(仔细、细致)。是啊,细心观察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特点。(板书:细心观察)
【学生直接抓到的信息是比喻句,也说出了细丝的特点-“细、和软”,我在课堂上想引导所有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细丝时的语言,应该说:“孩子,你看看,这里的细丝指的是什么啊?”学生会说“爬山虎的脚”,那我顺势引导:“孩子,你再找找,写细丝的词语还有哪一些?”,随着这样的引导,最后再来总结,原来这一部分是在写爬山虎脚的形状。而我当时,心里太急切想让孩子说出这一部分是围绕着什么来写的,所以,在引导的时候不够顺畅。】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原来它的颜色是“嫩红”的。你们看,爬山虎的脚多么惹人喜爱啊。
想象画面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预设二】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总结:
①“巴”:用手演示,理解“巴”-紧紧地黏在墙上,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脚有很大的抓力、很牢固。怪不得,在生物学上,爬山虎的脚有一个叫“吸盘”的专业名字呐。“拉”:有力量,如何完成这个动作的?细丝由直到弯,表面上看是缩短了距离,实际上是产生了一种拉力,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作者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还原在我们面前,源于他巧用动词。【课前老师让你们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我收到了两幅不一样的图画,你们看一下哪一张是正确的?先找一下两张照片的不同,再次阅读文本,找一找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了突出爬山虎脚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同学点评,重读动词——指名读。【图片演示“爬”的过程时,速度再慢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
②“一脚一脚”:与“一步一步”比较,体会到爬山虎爬得很不容易。【爬山虎唯有借助不断长出来的新的脚才能生长,所以是“一脚一脚”,而不是像人脚一样,可以交换前进。】指名读(你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话吗?)——点评“一脚一脚”放慢速度——全班齐读。
⑤积累背诵:这段语言这么精彩,真的是应该积累下来啊!现在请大家结合你之前画得那幅画,尝试背诵一下这个自然段吧!男女生比赛背诵。
孩子们,作者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不仅仅是源于他细心的观察,还在于他的观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你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的?(原先、现在)(板书:连续观察)
五、方法实践,自学第二自然段
要求: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在原文当中还有所体现,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语句,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交流:通过“叶尖一顺儿朝下”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很整齐、排列有规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是为了使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却也不留一点空隙”,又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是多么的茂密啊,这是一种静态之美;【“一顺儿”没有处理意思,指的是同一方向,体现排列整齐,“铺”和“均匀”相呼应,再慢一点,让学生慢慢说。】
“漾”,把被风吹过的叶子比作波浪,满墙的爬山虎,一层一层地随风飘荡,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作者又赋予了爬山虎一种动态美。
【孩子们在这里抓到了“拂”这个字,“拂”是促使爬山虎叶子荡漾的原因,在这里品析“漾”时,“拂”字的品析也不能少。】
孩子,现在,你知道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吗?这叶子之所以长得如此茂密、可以爬满整个墙壁,功劳最大的就是爬山虎的脚。
六、写作方法总结
当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做到细心和坚持,就很容易找到这个事物的特点,如果你还可以通过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那你的文章一会很精彩。
七、推荐阅读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
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 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
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
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三、自主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
为什么美?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
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
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
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细心观察。
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
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10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一种植物的脚,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有的同学还去观察了爬山虎。通过这些预习,你对爬山虎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爬山虎也叫巴山虎,是一种落叶藤本植物,有浆果,可以入药。
师:对!查找资料也是预习课文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师:那通过读课文,你们对爬山虎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上长有细丝。(板书:脚)
师: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反复读书都是预习的好方法。通过预习,同学们对爬山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先把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看能不能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生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学生交流情况)
)
师:通过交流,你们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师:那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板书:脚向上爬?)
为什么说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说一步一步向上爬呢?(板书:一步一步?)
为什么说爬山虎的叶子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板书:叶子?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生:我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我会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解决。
我会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来解决。
师:(指问题):对!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另外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也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重点探究大家提出的问题。看通过进一步的读书学习,对预习中读懂的内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一)边读边想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丽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有关爬山虎叶子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请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边读边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语句)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生边读句子边想象)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就应该这样学习。那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美丽的爬山虎的叶子呀?
生:想!(学生看多媒体,再次感受)
师:学到这里,你对爬山虎的叶子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师:对!正是因为长大的叶子很绿,在墙上排列得那么均匀,被风一吹还漾起满墙的波纹,非常美丽,所以它才那样引人注意。
同学们这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我们就试着读一读课文,把这种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放开声音,自己先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然后师指名感情朗读)
师:(小结)通过预习课文,我们了解了爬山虎叶子的生长特点,而刚才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我们又感受到了叶子的美丽与可爱。这就是我们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二)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探究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师:在交流预习的时候,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像刚才这样读一读课文,自己找一找答案吧!
(生读课文找句子)
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谁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指名读)
师:请大家再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如果有的同学带来了爬山虎,也可以边对照实物边读课文,再仔细地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把你的画拿给大家看一看?
师:我们一块儿来看看他画的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呀对不对。先看位置,他画的对吗?
师:对!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我们再来看看脚的样子,画的对吗?
生:对!
师:谁带来了爬山虎呀?拿过来让大家看一看。请这位同学读着课文中的句子,我们再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师:下面,我们一块儿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再来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一段,学生齐读)
师:(小结)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抓住重点句子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师:刚才有的同学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为什么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先请同学们继续读一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师: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把你的理解跟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想象,对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一块儿来观察一下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课件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样子)
师: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请大家再把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刚才我们所观察到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说得真不错!那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呢?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师:(边总结边演示)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当爬山虎的脚巴住墙以后,这只脚就不会再动了。随着不断地生长,它又长出了新的脚,这些脚再巴住墙,使爬山虎向上爬。不像人走路那样,两只脚来回交替,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
师:有的同学还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触不到墙就萎了?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师:是的,爬山虎之所以能够巴住墙往上爬,是因为它有带吸盘的脚。如果爬山虎的脚触不到墙,它对爬山虎的生长没有了作用,所以随着爬山虎的不断生长,这只脚就会萎掉。
(三)再次质疑,加深认识
师:好,下面请大家把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读课文)
师:谁还有疑问呀?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有六、七根细丝,而不是三、四根细丝?师: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爬山虎,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那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查找有关爬山虎的资料,我们再互相交流交流,好吗?
师: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四、回顾全文,深化认识
师:下面,请大家朗读全文,想一想,爬山虎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生说
五、课外拓展,发展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谈出了自己对爬山虎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很平常的植物,作者为什么能将它写得这么好呢?
师:谁还有补充?
师:对!因为作者用心观察了爬山虎。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恰当的语言写了出来。遇到这样好的语言,我们应该把它积累下来。有了这样好的语言,我们的作文水平也会提高。下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些优美、生动的语言,把它们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篇描写植物的文章读一读,下节课,我们再一同去欣赏那篇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12-21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06-09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07-12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07-20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03-25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08-2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04-07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09-09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08-24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