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2021-09-17 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海洋资源的类型并了解各种类型资源的种类及空间分布;

  2.使学生了解人类对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利用潜力;使学生了解海洋能源的特点,知道海洋油气开发的进程,理解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使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海洋渔场分布

  难点: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2.洋流的分布规律?

  21世纪被称为是海洋世纪,为什么呢?

  【讲授新课】:

  1.海洋资源类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6,了解

  人类主要利用的是海洋的哪类资源?

  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优势何在?

  思考并明确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关系。

  (2)小结:种类多、蕴藏量大、海洋资源的优势是什么(用具体事例说明)

  2.海洋渔业生产

  指导学生读图3.15,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思考:

  (1)什么是大陆架?

  (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指导学生读图3.16,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思考:

  (1)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是什么寒流和暖流交汇?

  (2)为什么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在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

  (3)主要渔业区集中在哪个温度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最后一段,思考:

  (1)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

  (2)比较中国和日本渔业的不同特点。

  读图3.17,知道繁忙的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

  (1)为什么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陆地油气资源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开发难度?

  (2)读图3.18,认识海上钻井平台,知道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基地。

  (3)海上油气资源一般离炼油厂较远,那么怎么运到炼油厂呢?

  (4)为什么说海洋油气生产是一项三高(高投资、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工程?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又是神秘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高中地理教案2

  学习目标:

  1.运用图像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天体及天体系统,并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与体积等数据的对比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3.结合资料,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等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特征、运动变化规律的了解,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们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板书)

  【导入提问】什么是宇宙?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最早对宇宙的认识“天圆地方”开始,到 “地心说”、“日心说”等学术说法的不断涌现,体现着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18世纪天文学家开始引进了“星系”一词,之后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地完善。

  我们现在认为:“天地四方”──宇──无限空间

  “古往今来”──宙──无限时间

  宇宙是包容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

  1.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板书)

  最早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变换,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除了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通过直观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天体的形状和特点,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转折提问:20xx年6月21日,我国航天飞行员在“神舟十号”飞船上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太空课,同学们说“神舟十号”飞船是天体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概念辨析。

  总结:天体的类型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前面我们看到的行星、恒星、星云等都是自然天体,自然天体中最基本的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表格:

  人造天体包括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但是需要区别:地球作为整体是一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者附属物就不能叫作天体。例如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天上的云、地上的汽车等。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中的各种天体是否孤立存在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天体都在高速的运动着,邻近的天体彼此之间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板书)

  (多媒体演示、讲解)地球和月球的质量比约是81:1,因此月球绕地球旋转,形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同理,质量较轻的地球带着其卫星,以及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恒星太阳旋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

  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他们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行系。它是目前人类所执导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通过老师的讲解,并看教材P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一下3个问题:

  1. 宇宙中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 天体系统的规模相差悬殊,按大小可以划分为几个级别?(划分为四个级别)

  3.请你设计框图,正确表示天体系统不同级别之间的关系。

  (板书)

  4. 天体系统的级别中,包含地球的级别有哪些?

  答案: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同学们通过认识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以正确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的组成

  (展示教材P4图1.4 太阳系模式图)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恒星太阳,周围由八颗大行星、众多小行星及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组成。其中八大行星,按照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高中地理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师生归纳:

  工业导向类型 区位布局原则 工业生产特点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容易腐烂,不能久贮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导向型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产品容易腐烂变质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 铝 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具体看几个案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上的6个案例,得出探究结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煤炭产地 原料和交通,交通和市场 数量,素质 政治(国防)

  宗教 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工业,环境

  教师归纳:(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

  (4)环境标准及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承转:工业往往是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回答工业地域的概念。

  承转: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世界著名的一个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案中的探究案例得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生产上的联系

  集聚分布在东北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教师精讲:美国工业最早出现在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主要发展了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一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往往就成了另一个工业部门的原料,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所以各部门在这里集聚分布,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承转: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是自发的,工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一样吗?

  教师点拨: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往往由政府参与,各工业部门为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而积聚在一起。工业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联系。

  承转:同学们思考一下当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出行环境恶化,以及工业间争水争地争基础设施等问题。

  工业会向外(向西、向南)分散。

  精讲点拨:工业分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业过分集中后出现问题而使得工业分散。一种是为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形成的跨国公司,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分散在世界各地。

  归纳总结:

  承转: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他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来看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教师精讲:二战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动力、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二、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与集聚,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了解并掌握工业生产产生的资源、能源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危害。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2、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来源:ks5u]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3、举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工业联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2、工业集聚的弊端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3、读课本相关内容:什么是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有哪些好处?

  4、工业分散存在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5、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6、工业地域按成因可分为年两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7、思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二、学习过程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二).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案例探究1: 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燃料和原料

  时间 煤炭 铁矿石

  早期 8 2

  20世纪初 2 1.8

  现代 0.75 1.3

  问题:早期的钢铁工业建在 产地。

  可见,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探究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问题:鞍钢的区位 和 ,宝钢的区位 和 。

  可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案例探究3:鞍钢与宝钢工人数量及文化程度对比

  建厂时间 工人数量 工人文化程度

  鞍钢 50年代 50万 小学为主

  宝钢 70年代 3万 高学历比例极高

  可见,劳动力 影响减弱,劳动力 影响增强

  案例探究4:湖北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被称为“东方汽车城”,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1969年,根据国防安全的需要,将东风汽车公司 (俗称“二汽”)选址在武当山北麓这个交通闭塞、满目荒凉的山沟里。

  问题:湖北十堰汽车基地的区位因素是 。

  案例探究5:河南双汇集团在俄罗斯建立分厂,生产双汇牌猪肉火腿肠并畅销俄罗斯,而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这种火腿肠.

  问题:河南双汇集团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猪肉火腿肠是受 因素影响。

  (承转)对工业的布局是不是只单单的考虑经济效益就可以呢?

  工业区位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的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当今社会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案例探究6:城市中工业布置示意图

  问题: 的工业可以摆在城区, 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城区边缘或者近郊区, 的工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可见, 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

  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资料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该工业地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兴起哪些部门?他们之间存在那些联系?

  (4)这些工业部门的布局有何特点?

  3、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区,其中分布了很多工业,形成了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有何不同?各工业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接下来该区域的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5、为什么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会分散在世界各地?

  6、小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五)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集聚可获取规模效益,因此工业不宜分散

  B.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是先建基础设施后吸引投资者建厂

  C.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内

  D.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完成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ks5u

  A.工业联系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会发生集聚现象

  B.由于交通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工业不会发生集聚现象了

  C.不同的工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工业适合集聚,有的工业适合扩散

  D.在工业化后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形成了很多工业地域

  3.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是( )

  A.电风扇厂 B.机床厂 C.手表厂 D.化工厂

  4.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5.在一座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它们之间( )

  ①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 ②基本上无生产上的联系 ③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 ④无任何空间上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工厂中存在着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钢铁工业城市的有( )

  A.武汉、上海、南京 B.重庆、包头、昆明

  C.本溪、唐山、大同 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采用何种运输方式?说明选择该运输方式的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厂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跨国公司在此设厂对该地区的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回答1~4题。

  1、鞍山市的城市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 B.疏松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2、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3、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4、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5、下列有关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造纸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B.化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应布局在居民区的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C.发电厂应远离居民区

  D.水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6、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恶化的

  A.对文物古迹的破坏问题 B.对北京环境的破坏问题

  C.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问题

  7、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交通运输仍是各工业部门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C.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

  8、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般情况下,决策者把工厂建在某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 ②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厂商可做决策而政府不能干预 ③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趋完善,区位选择不受其影响 ④区位选择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在我国宜转移到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

  12、 下图反映了美国汽车产业布局及区位选择的发展和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1)试分析 A 城市能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

  (2)分析巴尔的摩发展汽车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

  (3)过去,汽车相关产业大量集中在 A 城。而现在汽车相关产业分散在各地。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高中地理教案4

  题目: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课时)

  学习者水平分析:

  本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而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学生以前涉及很少,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

  导言设计: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板书

  教师讲解

  阅读思考

  课件展示

  板书

  教师小结

  板书

  布置任务

  教师小结

  过渡

  小组讨论

  板书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课件展示

  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高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1. 读图:课本《波浪》景观图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图: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图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图: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图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 板书: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1. 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图: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图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图:《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图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 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⑶补偿流:

  1.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 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图:《世界洋流模式》图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板书:

  1.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 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高中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xx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一起来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

  (合作探究)

  师:(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1课时完)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八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就到太阳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

  师:太阳系中有哪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师:回答正确!八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方向相同。

  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A八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大家再看表1.1——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

  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师:很好!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因此,八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的特点。八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有近圆性的特点。

  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七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见下表)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

行星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平均密度
(g/cm2)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0.05

0.82

1.00

0.11
0.056

0.856

1.000

0.150
5.46

5.26

5.52

3.96
87.9d

224.7d

1a

19a
58.6d

243d

23h56min

24h37min
巨行星
木星

土星
317.94

95.18
1316.000

745.000
1.33

0.70
11.8a

29.5a
9h50 min

10h14min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4.63

17.22


65.200

57.100


1.24

1.66


84.0a

164.8a


约16h

约18h


  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八大行星分为三大类。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

  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大体上介于前两类之间。远日行星表层气体以氢和甲烷为主。远日行星都有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环。

  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看书P6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生:(读书,讨论,总结)

  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

  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合作探究)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中地理教案7

  一、教材分析: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节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内容,它是在第一节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走出个体城市内部,站在宏观高度上进一步对较大范围区域中的城市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区域中城市群体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一节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大小等级的划分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本节教材由正文、“阅读”、“活动”、“案例”和“读图思考”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设计优化了教材结构,其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标要求: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4)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不同等级的城市以及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2)利用学生所在的河源市,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

  (3)利用案例如上海、深圳、攀枝花等城市的发展变化分析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4)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城市等级与城市的功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

  2、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五、教学难点:

  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嵌套理论。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城市的不同等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的多幅图片。

  2、提出问题:这三个城市是否是同一个等级的城市?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欣赏引起学生视觉的冲击,特别是仙塘镇、河源市图,同学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过渡

  1、这三个城市是不同等级的城市,这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正是由于这地域结构的不同,导致这三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否一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

  2、教师板书课题 认真听讲 引出新课 新课教学

  一、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

  1、多媒体展示三个城市的图片,同时展示广州市、河源市、仙塘镇的城市人口规模

  2、提出问题: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城市的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讨论,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是城市人口规模。

  提供背景辅助知识,培养学生提炼有用信息。

  二、城市等级的类型

  1、材料分析

  国家

  国土面积

  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

  德国

  35.7万

  8237万

  发达国家

  高

  中国

  960万

  13亿

  发展中国家

  低

  置 根据以上资料,你认为不同国家对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是否相同?为什么?

  2、材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阅读部分材料,分析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标准,并说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分别属于哪一类?

  1、分析讨论,得出不同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

  2、通过阅读材料,明确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并分别判断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的城市等级。

  3、通过材料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渡 城市是某一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和机构,如河源市集中了大量的商店、工厂、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正是由于这些部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服务。 认真听讲 引出下一主题内容。

  三、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河源市图片

  2、提出问题:河源市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河源市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设施?河源市能为哪一个区域的人提供服务?

  3、过渡:我们上高中能在河源市完成学业,那么上大学能否能在本市完成了呢?由此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

  4、安排学生活动:

  自由分组(8人一组),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下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况: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高中地理教案8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xx”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xx,激发学xxx。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高中地理教案9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河流侵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PE MERGEFORMAT

  [展示点评]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要脱离课本

  2、小组成员的回答应代表本组的观点

  3、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

  4、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起立点评(问题存在分歧的时候)

  小组轮流展示完毕后,小组互评,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3、[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学生抢答展示。

  4、【重点点拨】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5、[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高中地理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时间目的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二、丝绸之路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3.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教师总结: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等)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

  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达标练习:

  1.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张骞B班超C窦固D窦宪

  2.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A汉武帝B班超C张骞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A秦B西汉C东汉D西周

  5.制作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 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 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 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 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畜牧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出示图3.15 和3.16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

  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出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

  提问: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

  “三低”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四、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15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科目高中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提供者薛亚刁单位芮城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能举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形成辩证的人口迁移观点。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2》。《地理2》侧重于人文地理的知识,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环境的协调发展几方面来学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是一地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要素,人地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我们经济发展中所追求的目标。本课选自《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变化有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本课谈空间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为今后城市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而且有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农民工现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本课教学前,我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进行调查: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吗?或是看过其中的一部?

  2、你父母是否在城市打工?出外打工有多长时间了?

  3、你是否是三门峡库区的移民?(可回家问问父母或爷爷奶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对人口的空间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论分析却很少,且对概念性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学们平时喜欢合作学习,小组间经常采用讨论来进行学习,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意欲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发展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教学活动中,鉴于本节课内容简单、学生易懂、和实际结合紧密等,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走西口”,配独白

  听歌曲“走西口”激情导课,引发兴趣出示学习问题,个别指导自主学习教材,合作讨论问题理清概念,夯实基础

  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点拨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熟谙规律,构建网络

  出示练习题,指导,总结

  自主练习拓展演练,自我测评七、教学评价设计请同学们通过以下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节在小组讨论中你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小组中的排名(每一小组的组长有记录)。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你是否提了一个让本组同学都认可的问题。

  3、在自主练习题中,你的得分是多少?(本次练习6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高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地理教案

2.优秀高中地理教案

3.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4.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5.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6.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案

7.人教版高中地理全套教案

8.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9.高中地理比例尺教案

上一篇:认识圆柱体的教案 下一篇:懒惰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