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北师版原文及教案

2021-09-15 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北师版原文及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公审驴》原文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包公审驴》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品评审驴中包公的智谋,体会其相关描写的妙处。

  2、比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计谋的不同之处,编排课本剧。

  3、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4、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比较使用不同的计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五、教学环节

  俗话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要姓“语”,要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味道。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环节:读中感悟,领会含义,课件出示几个重点的句子。

  重点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体会到包公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体会他胸有成竹,明确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第五环节:夸奖包公,升华主题。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比较之后,学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想法写出来,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升华了人物形象,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北师版原文及教案】相关文章:

1.北师大版语文《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2.北师大版《包公审驴》的教学设计

3.四年级语文下册《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4.《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5.《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6.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7.《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8.《包公审驴》读后感

上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四知》教案 下一篇: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