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2022-09-26 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滥竽充数》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习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四、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都是要求会写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像现在的笙。组词:吹竽。混:多音字,本课读“hùn”(混入),另一个音读“hún”同“浑”(混蛋)。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滥”的右半部是“监”。

  (二)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小故事,文章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成语的意思,受到要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这里可抓住“常常”、“三百人”这两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滥竽充数的铺垫。

  第二自然段,讲了南郭先生是如何滥竽充数的。重点抓住“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句话来理解。先理解词语“装腔作势”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是在吹竽,以蒙混别人的眼目。其实这句话就是对“滥竽充数”简单明了的解释。可反复读一读,试着做一做动作。体会“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写了齐宣王的儿子叫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第四自然段,写了南郭先生怕被发现,逃走了。体会“只好”一词,写出了“滥竽充数”都最终的下场。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反复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而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教学时间充裕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由动作表现出来的三次心理活:

  (1)看到“机会”他会怎么想?

  (2)“混”还能得到和别人一样高的待遇,他会怎么想?

  (3)听到“这个消息”,他为什么逃走,他又会怎么想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南郭先生的“混”和“逃”能看出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在讲读课文中,要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使学生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装腔作势终究有混不下去的一天。教育学生踏实认真地学习,掌握真本领。

  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造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妈妈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三)读写训练建议

  结合课后的“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的训练,可以设计课后习作练笔。

  1、续编故事,想一想,议一议,南郭先生逃跑后会怎样?再把它写下来。

  2、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与练笔。为故事的发生加上特定的场景,为人物加上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扩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研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进行扩写的基础;

  (2)找中心词,确定扩写点,由此展开想象及再创造,侧重心理活动,是进行扩写的把手与成功通道。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4

  《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信任与报酬,齐泯王继位后,让一个人、一个人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怕暴露,只好偷偷地逃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说明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

  按内容可把故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南郭先生的成功。

  第二部分:写南郭先生的失败。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从内容到思想”,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我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悟出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南郭先生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南郭先生行为中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要求学生从文题入手质疑,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应该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应该以此,当作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艰巨而且重要的任务。

  二、学习课文采用的几种手段:

  1、重视多读。

  本节课我多数时选择了自由读,齐读,指读等形式,尽量多地给学生读的机会。而且注重朗读后的讲评,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评后再让其读,扬长避短,力求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

  2、努力做到提问富有启发性。

  学习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解决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即南郭先生成功的原因,南郭先生失败的原因。

  3、其余预设的问题也多数属于有弹性的问题:

  如用多媒体打出课文第二段。读这句话你明白了哪些内容?有的学生可能学懂了“这个机会”一词。有的可能明白了南郭先生是看到了可乘之机,可作假,有的可能明白了齐宣王,奢侈,不务实等等内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机会。

  4、教学中内心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这里的目标意识除了指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更应该重视“学法目标”的实现。根据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法系列,使训练沉积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如:我们坚持的学生主动质疑,先质疑、再解疑,然后通过读,深入体入文字中的情感,小组合作学习,找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等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已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在学生的素质中,有了一定的沉积。但愿这种沉积通过不断训练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5、树立服务意识。

  新时期的教师应牢记这样一个信条:宁要有缺憾的突破,不要无价值的完整。所以,我坚持着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要学生得到了实惠,哪怕我的这节课看起来不是完美的一课。因此,无论在开课伊始、还是讲课中,以及将要结课时,都不抑制学生的质疑。

  6、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课本教学这个范围。

  应该说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所以,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把课堂学的课文当作例题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举一反三的练习,所以,学习本课,不但要求学生学懂课文内容,还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懂得滥竽充数这个词的运用.而且要求学生,课后再找一找寓言

  以上只是上这节课的设想,因为课堂是活动的过程,难免会遗留下一些处理不妥当的地方,肯请各位不吝赐教。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不能自欺欺人。

  重难点、关键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中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韩非子》的资料。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种文章的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为什么?(因为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要花很多的时间;趣味性强,每则寓言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教师趁机简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备劝喻、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3、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那么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劝喻或讽刺的是什么呢?

  (通过从文章体载入手,激起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的回忆。然后教师设置疑问导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围绕问题,学生分组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节凑。

  (3)、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学生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一起解决。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让学生分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教师导: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

  四、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

  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怎样听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请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

  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5、教师导:这是我们从南郭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那我们还能

  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6、教师小结: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

  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读课文。

  7、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表格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揭

  示的深刻道理。)

  五、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教师导: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们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们找到过吗?

  ——请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吧?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南郭先生”,激发学生改变

  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课后延伸,续写故事。

  1、教师导: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他的行为是我们所

  不耻的,但我们不能做无情的人。南郭先生逃走后,我们想不想知道他以后过得怎样了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南郭先生逃走后”为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2、学生续写故事。

  附板书:

  滥竽充数

  齐宣王 必一百人 装模作样

  齐缗王 一一听之 只好逃走

  (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6

  一、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⑵师:什么叫寓言?(指名回答)

  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⑶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⑷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和课文。

  二、新授:

  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①“排场”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

  ②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指名答。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

  ③本段最后一句话“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⒉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

  ①他看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指什么?(指名回答。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

  ②“待遇”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

  ③“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根据这两句话,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南郭先生吗?这句话生动的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做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

  ④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的混了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指名回答。客观: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主观:他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

  ⒊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永久的这样混下去吗?我们接着看课文的三、四两段。(指名读。“挨”读“āi”)

  ①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指名回答。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②“脾气”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性情好恶)

  ③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指名回答。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⒌师生共同小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

  师: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作业:

  ⒈课后熟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词。(也可安排拓展内容)

  四、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有机可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欺骗成功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3、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1、出示六个成语(指名读)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 鱼目混珠 亡羊补牢

  2、这些词语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词语。(板书:滥竽充数)(范读——齐读)

  3、这些成语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指名说)

  4、《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故事。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 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

  (3) 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 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

  (2) 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

  (3) 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指名说)(板书:齐宣王 齐湣王)

  (4) 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

  (5) 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故事 感悟寓意

  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

  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

  (1) 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 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起”)

  △ 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2)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 “混”字读出了什么?

  (3) 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 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

  出示:“别人---------------------------,他就—————————。”

  △ 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害怕 担心 紧张 得意)

  △ 是啊,起先他可能是紧张害怕的,但他紧张也要装作不紧张,害怕也要装作不害怕,不会吹也要装作会吹。

  △ 同学们,由这个“装”你想到了哪些词?(装腔作势 装模作样)

  △ 南郭先生啊,你不会居然冒充会,这不是滥竽充数吗?

  △ 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 拿到俸禄后,南郭先生又会想什么?

  (4) 南郭先生的运气会一直好下去吗?

  (5) 出示:“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你读出了什么?

  (6) 难怪听了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 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 从“只好”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 不逃走行吗?此时的南郭先生心里又会怎么想呢?(指导看图)

  △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 谁能用“只好”说一句话。

  (8) 在逃跑的路上,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会怎么做?

  (9) 同学们,学到这里,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0) 的确,做人要踏踏实实,要有真才实学。这就是滥竽充数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真才实学)

  (11) 说说身边的滥竽充数的事,找找身边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四、续编故事 拓展延伸

  1、续编故事《南郭先生后传》

  附: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

  爱讲排场 装腔作势 用人严格

  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新课学习。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三、课外延伸,多角度看人物。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四、作业:复述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0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2、借助拼音,全班齐读。

  (二)、通读全文

  1、请同学们各自放开声音朗读课文。

  2、还想读吗?不想读的同学听别人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同学请站起来读,其他的同学可以随时加入。

  3、默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概括。

  4、师板书

  (口述: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后来齐湣王继位,他怕败露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三)、精读课文,感知寓言

  1、是什么原因让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呢?

  A、“每逢吹竽……混在队里充数”

  ①、理解“装腔作势”。②、他为什么要装腔作势?又是怎样装腔作势的?

  ③、播放课件。④、咱们也来演一演双簧。⑤、指导朗读。

  B、“讲排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排场?②、指导朗读。③、你想对齐宣王说什么?

  2、指导背诵

  老师这儿有一、二自然段的动画片,只是还未配音,谁愿意为它配音?(既然是配音,就得根据画面变化来朗读,可不能光盯着书本读!)

  3、南郭先生凭着“装腔作势”钻了齐宣王讲排场的空子,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下场如何呢?(播放课件)4、看屏幕,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此时的样子吗?

  5、此时,他会又想些什么呢?6、指导朗读。

  7、看着这位狼狈而逃的南郭先生,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小组讨论,然后写在黑板上,大声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听。8、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

  9、用屏幕上的句式说一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尽量用上黑板上用得好的词句。

  10、《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用途广泛,看看屏幕上的句子,你会使用今天你们刚学到的成语吗?

  11、南郭先生就这样偷偷地逃走了,他逃走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续编这个故事。可以讲故事,可以画连环画,可以表演。

  (四)、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混逃

  (学生板书)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1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2、课件(从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然后交流,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升华联接成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把它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前后照应全文。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滥竽充数》教案06-22

《滥竽充数》教案01-07

人教版《滥竽充数》教案07-03

《滥竽充数》教案范文03-19

《滥竽充数》优秀教学反思06-27

《滥竽充数》扩写教案04-11

《滥竽充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2-27

滥竽充数的优秀读书笔记04-12

续写滥竽充数优秀范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