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习,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近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平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口诀的来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口诀的运用。
准备:手掌图
教学过程:
一、编口诀。
1、连加计算手指数:
(1)我们人人都有一双巧手,每只手上都有几个手指?(板书:5 1个5)
(2)两只手有几个手指?就是几个5?(板书:10 2个5)
(3)再多一只手呢?就是几个5?4只手呢?5只手呢?(板书:15 3个5;20 4个5;25 5个5)
小结: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很快算出了几个5是多少。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乘法,你会用乘法来计算吗?
2、用乘法计算手指数:
(1)1个5,用乘法怎样计算?2个5呢?2个5得几,你是怎样知道的?(指连加结果)3个5呢?4个5,5个5呢?(生汇报,师板书)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的得数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用彩笔标出得数的个位)
小结:根据刚刚连加的结果,我们又很快得出了乘法算式的结果。那是不是我们以后每次计算乘法前都要先做一次连加才能知道结果呢?(对呀,这样多麻烦啊!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呢?或:你知道古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3)揭示课题:乘法口诀。
3、编5的乘法口诀
(1)古人是怎样编口诀的呢?请看,先编1个5,就先写“一五”,1个5是5,就在后面写上“得五”,口诀就是“一五得五”。齐读。
“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这句口诀其实是由两个乘法算式总结出来的,所以就可以用来计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也就是一五得五对应着:1×5=5 5×1=5。
(2)根据2×5=10和5×2=10,你会编出口诀吗?板书:二五一十(得数满10了,为了简便就不写“得”字。)
谁知道“二五一十”表示什么意思?它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3)你能根据剩下的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打开数学书p52,自己试一试。
(4)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指名板演)提醒注意:五五二十五,不要写成了“五五二五”。
(5)小朋友真不错!5句口诀都编完了。齐读一遍。
仔细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口诀前半句表示几个5,后半句是得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再齐读口诀。
二、记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学古人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5句口诀呢?
1、学生自己读读背背。
2、(你觉得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老师有一个疑问,5句口诀中我4句都记熟了,但“三五”是多少我总是忘记(把“十五”擦去),怎么办呀?
3、对口令:
(1)大家都记熟了吗?敢不敢跟邹老师对口令?(2)同位对口令。
4、补充口诀:
一五xx
三五xx
五五xx
四五xx
二五xx
5、齐背口诀。
三、用口诀。
谈话:乘法口诀我们背熟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1、利用板书:
(1)把某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擦去,让学生说说得几?怎样想?2×5 5×1 3×5 5×5 4×5(2×5=10,想:二五一十)
(2)“四五二十”除了可以计算4×5,还计算哪个乘法算式?“三五十五”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一五得五”呢?
2、边做边说口诀。
5×3= 1×5= 5×2= 5×4= 5×1= 5×5= 4×5= 2×5=
3、看图列式:=?元
4、列式解答:
(1)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5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2)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
3只小兔拔xx个。
4只小兔拔xx个。
5只小兔拔xx个。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出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 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3.能够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运白菜”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故事导入,同学们,学校的食堂很快就要开伙了,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到农场去了解一下蔬菜的情况,小朋友们想不想一块儿去看看?课件展示:菜场的美丽图片,最后场景定格在白菜地,小朋友们问农民伯伯:“伯伯,你们今天卖了多少白菜啊?”农民伯伯说:“我们早上才摘了850棵白菜,运走了两车,一车运了288棵,另一车运了256棵。”
师:二(1)班的同学被难住了,同学们想帮助他们吗?
2.板书:运白菜
二、互动解疑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看了刚才菜场的情况,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结合刚才我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一共运走了多少棵?”“运用了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板书算式。
(1)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2)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
三、启思导疑
从以上解决问题所用的两种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找回多少棵,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应用连减法,第二种方法是“先加后减法”方法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
四、实践运用
1.练一练。
(1)1000-207-168
(2)436―179―36
(3)456-278-132
(4)930-(80+480)
(5)368-(168+127)
(6)1000-185-145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3.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62 410 745 745 928
(1)星期三和星期四的里程表上的读数为什么是相同的?
(2)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3)五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五、总结评价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何收获?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的知识要点09-08
初一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教案09-05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教案03-01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09-30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09-30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03-08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10-20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09-08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最新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