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1-08-25 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 、了解本课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理解,讨论交流,朗读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3、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弄清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幕投影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倒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现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刹(cha四声)的刹闪烁(shuo四声‵)的烁解释(shi‵四声)的释

  (2)区分多音字。

  刹薄似得

  2、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总结几个问题。

  (屏幕)1、从哪看出路险?

  2、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

  3 、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

  4、下山时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这两次走有什么不同?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己自己,咱们得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四个人一组,自读以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2、集体交流。

  (1)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看日出,他们只有走小路才来得及。从哪里看出路的险?

  生: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师点评

  (2)师: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评价读的怎么样。)生:列宁动作的词: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晕目眩”。

  师: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走完小路列宁的心情怎样?生:高兴、激动。

  (3)师:第三个问题明白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和列宁一道欣赏美景。(出示幻灯片)(齐读这一段)使我们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险路,饱览到美丽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4)重点理解列宁的话。

  师:请学生读课文,数列宁说的几句话,怎么理解?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A 、列宁坦率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B、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C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不同:A、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B、列宁先走;C、列宁在最先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师: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三、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1 、师:面对困难不要逃避,你在生活中怎么做的,谁给大家说一说?生自由回答(利用课间改错题,想玩没去;帮小同学往楼上提水;双休日作业一股作气写完再玩……)

  2 、师:坚强的意志,对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列宁那样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我认为这就是作者选编这一课的目的。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共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_

  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海伍德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能终于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 ——爱迪生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板书设计:

  登山

  看日出(必须)走险路

  列宁回去(不必走)仍走险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1)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2)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①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②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_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1)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2)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3)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碎小的步子移动自觉磨练

  走小路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一条一条说)

  提示:

  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求助①“电话”求助

  方式②降低难度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山?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设计目的:划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1)学习2一l 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山图片)

  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险)

  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自析)

  (2)学习1 4——1 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移碎

  靠走碎小等……

  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③重点抓住:列宁停在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大声喊:“往回走!”

  教师趁机导入:“他站立了几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怎么才能战胜自己这种害怕的心理?学生自想、自说

  再导:哪一个词说明他战胜了自己,经受住了考验?(不慌不忙)

  学生体出会列宁他那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此时突破重难点,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

  (3)学习l 8自然段

  当列宁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过了峭壁与深渊之间的小路,登上山顶时,他觉得此时看到的日出……。

  学生自己品读,用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看到日出美丽和壮观的景象,体会人物无比喜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承接上文:日出已看完,列宁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大路。列宁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

  (1)扩写: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2)出示表格(笫二次与笫一次走“险”路的不同)对比,领悟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小结:列宁正是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他所说的话的含义。

  三、总结:(结合板书)

  1、列宁面临三次选择:

  ①为了看日出,赶时间,列宁决定走险路。

  ②列宁走到最险的地方,停下来,……继续走。

  ③下山时,列宁再次选择仍旧走险路。

  2、这三点无一不说明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巩固练习

  1、议一议: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锻炼过自己的意志?

  2、讲一讲:让学生处理好锻炼自己的意志与盲目冒险的关系。

  3、实践活动:开展“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活动。

《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登山>,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登山》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登山教案

2.《登山》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3.《登山》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4.小学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范文

5.登山教案

6.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7.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

8.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活动1》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请耐心等待》含反思 下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会跳舞的叶子》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