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案设计

2021-08-24 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会13个生字、10个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吩咐”“摆弄”“突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用“突然”说一句话。

  3、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高尔基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1、思考练习2、

  2、用“突然”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文字投影片、收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

  二、借助拼音通读全文,标画出有多少个自然段,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部分词语的读音:吩咐、胶卷、秘书、贴在、侧过。

  学生汇报:(共有15个自然段;讲了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

  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关于高尔基的资料。(教师相机板书)

  四、默读全文,围绕着“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结合课后思考题,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六、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内容将质疑的问题梳理、排序。

  七、逐一解决问题。在这个流程中,重点理解摆弄、吩咐、突然等词语,初步知晓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分角色朗读,想一想:小男孩还会回来吗?为什么?

  3、讨论。

  4、续编故事,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你认为哪个字写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你来提醒大家。

  教师指导“秘”的笔顺。

  4、写一写你认为不太好记、不太好写的字。

  5、听写:摄影师、杂志社、秘书、突然。

  6、出示投影:比较几名同学同一个字的书写,集体评议。

  7、自己对照书订正,教师随机批改。

  三、指导用“突然”说一句话。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案设计2

  教材简析: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习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平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_____打开了_____扔给他的_____,同意_____,不料_____,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小编整理了《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一: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的是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却特许一名小男孩儿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爱护。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按备学学案学习,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很轻松了。同学们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续写部分,大部分同学写得还非常精彩。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二:

  《小摄影师》一课是目前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有时我通过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先让生找到动作词,及“很久很久”这一关键词。“摆弄了许久,终于准备好啦!”

  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但读的时候却全无体现,于是,我也以尝试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读了一遍,再让学生来时,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只是略嫌夸张。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分往往会因为分角色争论不休。而在全班选组表演时,尽管我再三强调让孩子当评委,评评好坏,却仍然不可避免许多观众“听众”流失的局面。而且,当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时,学生容易没发言而懊恼,没法儿静心聆听别人的想法。

  不过,我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还有一个延伸的环节。我不将资料交流放在导课阶段,而放在最后联系高尔基生平想想高尔基如此喜欢小男孩的深层原因。

  学生很多都谈到了高尔基童年苦难,所以更加希望别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势引导他们谈谈如何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错。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看高尔基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尔基。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三: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的人。小男孩是个()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本节课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小摄影师》课文教学反思四: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习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小摄影师》教案

2.有关《小摄影师》的教案设计

3.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小摄影师

4.三年级人教版语文授课教案设计

5.人教版语文《比尾巴》教案设计

6.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小摄影师说课稿

7.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小摄影师说课稿

8.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小摄影师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教案《森林迷宫》含反思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我们去逛街》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