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1
教学内容:
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1.介绍“海顿”
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
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
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板书:
主题:幽默、滑稽、
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5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海顿的小故事一、忠君爱国的心声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表示他对王室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促成了他写作国歌。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的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
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怀着深情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
二、剃刀换得四重奏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访问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意把自己最好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了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作品55之2,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三、白发老人1806年,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的开头几小节的曲调作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2
活动目标:
1、初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重音部分带来的惊愕感和神秘感。
2、尝试用身体和声音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3、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
活动准备:
音乐、flash动画、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请幼儿自主找好小椅子坐下来
师:好了,小朋友的小眼睛都找到祁老师了吗?今天和祁老师一起在这个舞台上听音乐做游戏。
二、 边看动画边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的变化。
师:今天,祁老师请来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娃娃跟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小朋友要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哦!(播放动画)
1、幼儿边看动画边欣赏音乐。
师:看到小娃娃了吗?小娃娃一开始是什么表情?(笑)她是怎么笑的,一起来学一学,笑给我看看,嘴巴是往上翘的,弯弯的,头还摇啊摇,真可爱。
师:小娃娃一开始的表情是笑的,后来怎么样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我们再来看一遍,小朋友可要认真听还要仔细看,小娃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动画)
2、幼儿再次边看动画边欣赏音乐,并观察小娃娃的表情变化
师:谁来说一说,小娃娃一开始的表情是笑眯眯的,后来变成什么样了?(引导幼儿自由说说)
三、 借助小丑、小兔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
师:今天,祁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朋友都认识的(拿出小丑),这是谁呀?你在哪见过呢?(幼儿自由说说)
师:今天小丑叔叔也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听音乐,注意看他有什么变化哦?(播放音乐)
1、教师随音乐摆动小丑叔叔,重音处拉下小丑的嘴巴。
师:小丑叔叔听到音乐,他的脸怎么变的?(幼儿学一学)
师:除了小丑叔叔,祁老师还带来了谁呢?小朋友最最熟悉的(拿出小白兔),小白兔也要和我们一起来听音乐,看看小白兔听到音乐后表情有什么变化?(播放音乐)
2、 教师随音乐摆动小白兔,重音处拉下小白兔的嘴巴。
师:小白兔听到音乐后表情有什么变化呢?(幼儿自由说说学学),小白兔看到了谁张大了嘴巴?(灰太狼)
师:小白兔看到了灰太狼感觉怎么样?(很害怕)
师:哦,原来小白兔看到了灰太狼很害怕,做了害怕的表情,请小朋友和祁老师一起也来做做害怕的表情。(和幼儿一起做一做)还有不一样的'害怕的表情吗?(幼儿自由做做)
四、 探索乐曲的特点,并尝试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现害怕的表情。
师:小丑叔叔、小白兔还有小娃娃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做了害怕的表情?(幼儿自由说一说)那我们再来听一遍,如果你在那个地方也觉得害怕了,就做一下害怕的表情,好吗?(播放音乐)
幼儿听音乐做动作
师:他们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做了害怕的表情啊?(幼儿说一说)
教师小结:我们的小娃娃、小丑叔叔、小白兔是在音乐很重、很强的地方害怕了。
五、 幼儿在游戏体验音乐的特点
师:接下来,祁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做害怕的游戏,小丑叔叔、小白兔你们选谁呢?(幼儿自由选择)
师:好,那我们请出小丑叔叔(小白兔),你们可以站起来,向前走一走,我们跟小丑叔叔(小白兔)一起来走,小丑叔叔(小白兔)在害怕的地方你们也要跟他一起害怕哦!
1、 幼儿听音乐和小丑(小白兔)做游戏
师:刚才,你们是不是在重重的、强强的音乐那里害怕了?真棒!一群聪明的小丑(小白兔),你们可以回去休息一下了。
师:刚才小朋友和小丑叔叔(小白兔)做了害怕的游戏,那你们知道祁老师最害怕什么吗?(幼儿自由猜一猜)
师:告诉你们吧,祁老师最害怕~~,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最害怕青蛙。青蛙怎么叫的啊?(幼儿学青蛙叫,老师顺势做害怕的表情和动作)你们跟老师做害怕的游戏时用什么来吓我啊?(呱)你们一呱我就害怕,在什么地方让我害怕呢,仔细听好音乐哦!
2、 幼儿和老师做害怕的游戏。
师:祁老师真的很害怕,那谁来说说你最害怕什么?(请一个幼儿说一说)
师:那我们和xxx一起来做害怕的游戏吧!
3、 幼儿做游戏。
六、 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带着音乐一起到教室里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吧!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竖笛和其他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意图
复习上节课内容,并通过复习的内容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作品,提高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实践演奏,可以进一步理解作品并对变奏曲式这一创作形式有更深刻的体会。
教学分析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背景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著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作品的主题并不难,在备课时,因为教材没有提供谱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演奏作品,笔者通过多次聆听作品,记录了作品的完整曲谱,并以简谱和五线谱两种版本对照发给学生。不同的班级,演奏的形式也有所不同。课下的练习,是完成本节课的基础。课上,每一位同学都是演奏者,演奏是最好的实践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长号、长笛。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最强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1、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b部分略)
4、变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4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音乐选自海顿的第94交响曲片段,音乐有较明显的强度与力度变化。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故事、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与强度、力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力度结构的变化。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神秘感,突出表现“强”力度带给人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2.学习一下一下地跟音乐做简单的.身体动作,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3.能用轻松、愉快的动作来表现享受音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音乐、小猫、小老鼠的挂牌。
2.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
活动重点:
表现惊愕的感觉以及学习一下一下根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活动难点:
用身体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律动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小老鼠们,瞧,小花猫在睡觉,我们趁着小花猫在睡觉,妈妈带你们去玩会吧!
二、倾听乐曲,学习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1.教师:“小老鼠们,我们轻轻的回到家休息一下吧。你们做得真棒,小花猫都没被我们吵醒呢!”刚才我们听得好听的音乐叫“惊愕交响曲”。我们再来安静地听一听吧。
2.教师:“音乐听完了,小老鼠们,妈妈告诉你,其实这首曲子还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是《猫和老鼠》的故事,我们一起听一听。
3.教师:“故事讲完了,刚才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呀?谁来说说看?你们来学学看?
4.教师:“哦,小老鼠走路有重重的,轻轻的。那你听到的音乐是不是也有重重的和轻轻的啊?我们再来听听看。(播放音乐段落)
教师:“哦,原来音乐重的时候小老鼠走路脚步也是重重的,身体直直的,音乐轻的时候走路轻轻的,身体弯弯的。你们做得真棒。那让我们跟这音乐来一步一步走一走。(播放音乐段落)
三、倾听乐曲,感受“强”力度带给人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1.教师:“小老鼠们,我们轻轻走回家休息一下。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这个音乐。听听看,除了刚才重和轻的音乐,还有什么特别的音乐。”
2.教师:“刚才我这是怎么了?”
3.教师:“那你吓一跳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动作呢?”
4.教师:“让我们听着音乐来玩一玩。
四、听音乐做游戏。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音乐来做个游戏,叫猫和老鼠。
五、活动结束。
教师:“小老鼠真能干,没有吵醒小猫,吃了这么多好吃的,我们还是悄悄地走回我们的家吧!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附:故事《猫和老鼠》
一只小老鼠肚子饿得咕咕叫,他想到厨房里偷吃东西。一只大懒猫正在睡觉,小老鼠就轻轻地往厨房走去。突然大懒猫伸了个懒腰,小老鼠吓了一大跳!哎,大懒猫又睡着了,小老鼠这才走进厨房又吃又喝,吃饱喝足后还跳起了舞呢。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5
一、活动前思考
1、设计意图:本次活动音乐选自海顿的第94交响曲片段,音乐有较明显的强度与力度变化。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故事、图谱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与强度、力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力度结构的变化。
2、重点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表现惊愕的感觉以及学习一下一下根音乐做简单的动作。难点是:用身体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神秘感,突出表现的强力度带给人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2、学习一下一下地跟音乐做简单的身体动作,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3、学习用轻松、愉快的即兴舞蹈来表现享受音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开展过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幼儿有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音乐,图谱,小猫、小老鼠的头饰。
3、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
(三)活动过程:
1、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并做简单的动作。
小老鼠们,猫在睡觉,妈妈带你们去玩吧!(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热身动作)
随着音乐幼儿走进活动室,坐在座位上。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幼儿游戏情景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引发了兴趣,熟悉了乐曲的旋律,就为以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2、播放乐曲,并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曲子。
小老鼠们,你们开不开心啊?现在妈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玩的`音乐,我们一块来听听吧!(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音乐)
(听到特别响的声音时,教师做出吓一跳得感觉),刚才怎么回事啊?妈妈吓了一跳,你们有没有吓一跳啊,你们为什么也会吓一跳啊?妈妈听出了里面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你们有没有听出来啊?听出来的小老鼠告诉妈妈你听到的音乐是怎么样的,看看是不是跟妈妈一样的?(请幼儿说出音乐的不同,大胆说出自己的感觉)
我的小老鼠真能干,听出了音乐里不一样的声音,其实这首曲子还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这是一个关于猫和老鼠的故事,现在妈妈跟你们来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和着音乐讲述故事)
妈妈把故事讲完了,刚才音乐响的时候妈妈的脚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妈妈的脚步是这样的呢?音乐轻的时候妈妈的脚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妈妈的脚步是这样的呢?为什么妈妈会吓一跳呢?那吓一跳的时候是什么音乐啊?我吓了一跳,你有什么感觉?(然后引导幼儿说出吓一跳的感觉尝试做吓一大跳的动作。让幼儿分别学习脚步重与轻的动作。)
评析:本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吓一跳的感觉尝试做吓一大跳的动作。让幼儿分别学习脚步重与轻的动作,解决活动中的重点。
3、看图谱听音乐讲故事,让音乐与图谱提示的符号及故事情节线索建立联系。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欣赏音乐。
我的小老鼠表现得真好,妈妈把去厨房的路都画下来了,你们看这是什么?是老鼠的脚印,我们看看这些小老鼠的脚印有什么不一样的?为什么?想想刚才的音乐,看看这里的脚步,我看哪个小老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的。(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再次欣赏音乐)
离大懒猫远时,走路重一点,脚印颜色深;当走到大懒猫身边的时候,小老鼠走路特别轻,脚印颜色浅,跳舞的时候脚步特别轻快。
幼儿听音乐,指图谱。
这么多的脚印告诉我们去厨房的路,我们也顺着小老鼠的脚印去找东西吃吧?但是妈妈有一个要求,看着这些脚印,一个脚印我们走一步,会不会啊?(教师指图谱幼儿学看,坐在座位上,用脚来踩出脚步,感受音乐的节奏。)
幼儿听音乐模仿小老鼠走路。
这么多小老鼠的脚印告诉了我们小老鼠在去厨房的路上是怎么走的,我们来学学小老鼠走路吧,但是要跟着音乐,一步一步有节奏的走,音乐响的时候我们可以走的响,音乐轻的时候我们要走的轻点。妈妈先请一个小老鼠来试试,再请别的小老鼠一起去找食物。(幼儿跟着音乐走路,进行1-2遍)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图谱理解乐曲内容,引导幼儿幼儿分辨乐曲第一段中的不同力度,并请幼儿加以表演,有效地解决了活动中的难点。
4、听音乐做游戏。
幼儿欣赏第二段音乐,创编小老鼠在厨房吃、喝、跳舞的即兴舞蹈。
现在我们听着音乐来做个游戏,叫猫和老鼠,请一位老师做猫,其他小朋友做老鼠,我们厨房悄悄的拿吃的东西,听到那个音乐的时候小猫要伸个懒腰,小老鼠要停止不动,等猫睡下了,我们继续出发,主人准备了很多吃的,拿到吃的之后,我们就拿在手上,悄悄地走回来。(游戏进行2-3遍)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即兴舞蹈,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动作,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活动结束。
t:我们小老鼠真能干,没有吵醒小猫,吃了这么多好吃的,我们还是悄悄地走回我们的家吧!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附:故事《小老鼠和大懒猫》
一只小老鼠肚子饿得咕咕叫,他想到厨房里偷吃东西,可去厨房的路上有一只大懒猫正在睡觉,这可怎么办呢?小老鼠想了想,于是就轻轻地轻轻地往厨房走去,当走到大懒猫身边的时候,它走得更轻了,这时大懒猫突然伸了个懒腰,可把小老鼠吓了一大跳,大懒猫醒了没有?没有,它接着又睡着了,小老鼠这才轻轻的走到了厨房,来到厨房后她又吃又喝,吃饱喝足后还跳起了舞呢。
三、活动后反思
音乐欣赏,是一种有意识地反复倾听音乐的活动,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种理解既包括对乐曲情绪、也包括对乐曲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及乐曲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理解不仅有语言的表现,更有表情、肢体动作的表现。小班幼儿对音乐理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反应和感受,但并一定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去引导孩子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享受的同时去分析、理解和表现。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与音乐偏好,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让幼儿尝试自主欣赏音乐呢?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1、情境渲染策略:无论何种乐曲,都会表达某种情感或是描述某种场景。本次活动我便以《小老鼠和大懒猫》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教师带动的氛围中去感受、理解音乐。这里的情感感染既有前期环境的创设,也有教师语言、肢体的引导。
2、尝试体验策略: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聆听引发感受、做出表现,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等等。就是说除了听觉之外,还借助了动作、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本活动中教师出示了与音乐相应的图谱,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充分地体验音乐。除了听觉之外,还借助了动作、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并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
总之,小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教具所吸引,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音乐欣赏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位之而生,在整个活动中都能保持好奇心,让他们始终处于充满期待的位置上。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6
一、说教材
九年级第一学期艺术(音乐)教材,自我任教以来,深刻感受到教材的艺术魅力:
1、以艺术的本质特征为主线:艺术的生活性、艺术的自然属性、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描绘性。
2、以人文主题构建块面内容:渗透学科知识;艺术形式的交融(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歌舞剧、音乐与诗歌、音乐与美术)。
3、以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
4、以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为最终目标。
我在实践教材时的指导思想:
1、加强学科德育。
2、发挥学科特点。
3、增强人文内涵。
4、落实学科知识教材结构由两个单元组成,共六课。教材所选音乐作品赋有经典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趣味性、交融性。
二、说教学内容
《惊愕交响曲》(第一、二乐章)是第一单元第二课的音乐长廊板块中的一首听赏曲,作曲家海顿,奥地利人,维也纳古典乐派第一位大师,后人称其为“交响乐之父”。《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曲家在力度上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在教时安排上,我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第一乐章的赏析及交响乐队的简介展开教学,第二课时主要赏析第二乐章,让学生感受音乐、对变奏旋律片段的分析,从而学习掌握对音乐再创和实践的能力的培养。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目标
音乐欣赏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受与鉴赏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为首要任务。因此,在教学目标方面,我是这样制定的:
1、通过聆听音乐,了解音乐家海顿,让海顿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从中懂得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格。
2、在欣赏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音乐中的古典气质和美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认识其精华所在。
3、结合作品欣赏、作品分析,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四、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感受欧洲交响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2、学习变奏曲式及《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2)教学难点:旋律的变奏创编五、说教法、学法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集体探究,教师适当引导,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课堂模式。
(一)说教法
1、建立开方式教学环境。
所谓开放式教学,我的理解是,开放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课堂主动权的下放: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音乐家海顿的资料进入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其次,开放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了解维也纳的作曲家及作品风格。
2、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最出彩的就是乐段的变奏,所以,让学生创编旋律变奏也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学生在创编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是对原作旋律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创造音乐以及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二)说学法
1、课前自我学习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书报等了解维也纳,了解音乐家海顿。这样在课堂上不再被动,而是主动接受知识。并且个人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2、让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成长。教师在组织教学是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在为一段旋律创编一段小变奏时,鼓励学生全体参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不限形式,各显其能,很多学生都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表现出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五、说教学对象:
九年级的学生就像个小大人,自我意识膨胀,个性张扬,有着很强的“成人感”,但是,就因为这种成人感,使得他们在情感体验上也日益丰富,例如对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等等,都有更多的体会,所以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上更加生动形象,我的学生们,他们也具有这些共性,但我更能感受到他们的青春的气息,他们时尚,有时我还没听过的乐队,他们已经可以说上几句了,喜欢流行音乐,特别喜欢酷的、动感的音乐。喜欢老师和他们喜欢同一类的歌手或者音乐。对于课本上的音乐兴趣不大,但对于音乐家的故事、或者一些有价值的音乐常识还是很感兴趣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快乐导入教学,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我追寻着快乐教学,追寻着快乐课堂,试着让学生在快乐自然的课堂上感受快乐,体验快乐。用优美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将学生的情绪很快的引领到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中。
1、出示课题——典雅的乐章,教师深情的朗诵介绍维也纳。
2、创设情境,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家。
师:说说这几位音乐家是谁?(教师展示幻灯片)生:学生讨论说出。
说明:
1、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2、用深情的朗诵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聆听:新课标中说“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最有特点的就是主旋律不断变奏和力度的变化,在这个环节,通过完整的欣赏,师生共同分析作品要素,围绕主旋律几个变奏旋律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变奏曲式的概念。
1、在聆听后,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1)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
(2)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3)《惊愕交响曲》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是什么?说明:通过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让学生深刻感受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
2、作品分析
(1)唱一唱主题音乐说明: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主要是主题变奏,先学唱主题音乐,有助于学生对主题音乐变奏有更好的把握。
(2)分析主题变奏分别赏析主题音乐及各段变奏音乐,教师适当引导。
学生思考:每段变奏音乐有何特点?说明:通过逐段赏析变奏音乐,让学生更深入的解读作品。
3、概述变奏曲式说明:在学生主动思考后,再给出变奏曲式的定义。
三)实践:参与音乐实践,获得审美体验: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注重学生有效参与,只有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1、用各自喜欢的变奏手法,为一段旋律创编小变奏。(教师出示旋律片断)
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创编。
3、展示成果。
4、聆听《小星星变奏曲》(说明:让学生更完整感受并掌握变奏曲式)
四)畅谈:欣赏完作品后,再让学生去体会音乐家的魅力,课前让学生自学海顿的音乐生涯,在课上讨论如何学习虽然是贫苦出身的海顿,但却对自己理想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畅谈如何对自己的理想拼搏的精神,从中懂得平凡的生命也可以有伟大的理想,只要持有信心和毅力。
教学流程图:课题导入激情引趣介绍维也纳图片展示体验赏析《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作品情绪(音乐要素)唱一唱主题音乐分乐段欣赏、分析主题变奏实践活动与拓展展示并试唱旋律片断分小组创编小变奏成果展示两纲(德育教育)小结载体《小星星》旋律片断《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7
【作品概述】
《惊愕交响曲》是人民音乐出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首欣赏曲目,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作者在力度上的变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到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品中,整节课的听赏程序是:整体聆听——主题赏析——整体复听。从开始导入中去调动学生的主题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作品和海顿的兴趣,并主动去了解和探索。在初步整体聆听时,感知音乐的主题思想。主题赏析过程中,利用聆听,分析音乐要素,演唱音乐主题,分辨乐句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思维,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整体聆听,师生共同表现融入到作品中,最终让学生在发展音乐听觉思维方面和感受理解音乐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聆听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聆听分析作品,完成教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惊愕交响曲》旋律的主题。
2、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其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故事导入:
导入音乐史上的《惊愕交响曲》作品背景:据说18世纪的伦敦的观众为表现自己的高雅与高贵,经常特意到剧院观看与聆听此类音乐,但在听的时候经常打瞌睡,当年海顿很讨厌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盹的观众们,于是就用此办法来使她们惊醒。
二、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
1、带情景聆听作品
想象同学们自己就是18世纪的伦敦的观众,到剧院观看与聆听音乐会
2、带问题聆听作品
要求: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惊愕?
哪个乐句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给你印象最深的乐句是怎样的旋律(音乐主题)?
教师总结:三次并哼唱主题
三、再次聆听学习乐曲主题。
1、小组讨论:作曲家海顿设计的这首音乐作品的特点是哪些地方
2、模唱主题
3、师生合作分析作品
顿音记号▼、力度记号PP、P、ff,在主题旋律中启到的作用
4、体验主题
律动教学真正的体验音乐
总结:旋律简单顿音的加入力度的变化
四、音乐实践
通过拍手和拍桌子,加上模唱旋律,感受音乐的内在和外在变化
五、结束语
大家和我都融入到美妙的古典交响音乐中,希望同学们能从海顿及其作品的身上得到感悟,更好地面对我们未来的人生。虽然我们不懂音乐,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尊重音乐!尊重艺术!
六、播放视频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些热爱音乐的人是如何演奏《惊愕交响曲》的,让我们在他们精彩的音乐会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教学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在听赏中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逐步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并能简单评析。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强调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让学生听、唱、创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海顿古典主义音乐作品《惊愕交响曲》的音乐风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做到教学相长,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8
教学目标:
1.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 让学生了解音乐大师海顿及其创作风格。
3. 让学生能够哼唱并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
2. 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2. 导入新课:
提问:“惊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
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作品的特点和标题的由来。
揭示答案: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响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因此得名“惊愕交响曲”。
3. 介绍海顿:
简要介绍海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贡献。
强调海顿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4. 分段欣赏与分析:
聆听主题旋律,并思考音乐的力度、情绪以及产生的效果。
分析主题旋律的特点,如平静、天真、单纯、典雅等。
欣赏变奏部分,并对比主题旋律与变奏旋律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力度的变化,并讨论这种变化对乐曲情感表达的影响。
5. 实践环节:
教授学生如何哼唱主题旋律,并鼓励学生尝试哼唱部分变奏旋律。
利用钢琴伴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旋律和节奏。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顿及其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音乐,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听赏此类曲子。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9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海顿及其代表作品的兴趣,愿意主动欣赏和传承古典音乐。
2. 让学生了解《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体裁、表现形式及变奏手法。
3. 培养学生通过听赏、模唱、对比等方式感受并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并了解《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体裁、表现形式及变奏手法。
2. 正确判断曲式结构,并能准确哼唱主题旋律和部分变奏旋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设备、乐器(如小提琴、长笛等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导入新课:
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乐曲的特点和标题的由来。
揭示答案:这首交响曲之所以得名“惊愕”,是因为乐曲中突然出现的强力度部分让听众感到惊愕。
3. 介绍海顿与《惊愕交响曲》:
简要介绍海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贡献。
讲述《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如贵族们听音乐会时打瞌睡,海顿用音乐吓唬他们等。
4. 分段欣赏与分析:
播放主题旋律,并引导学生分析旋律的特点、力度和情绪等。
播放变奏部分,并对比主题旋律与变奏旋律的异同点,如调性变化、节奏变化等。
利用乐器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中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5. 实践环节:
教授学生如何模唱主题旋律和部分变奏旋律,并鼓励他们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情绪来表达乐曲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力度和结构变化。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顿及其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音乐,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听赏此类曲子,并尝试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10
活动目标:
1. 感受音乐的神秘感,突出表现“强”力度带给人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2. 学习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3. 引导幼儿用轻松、愉快的动作来表现享受音乐。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音乐、《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片段、小猫和小老鼠的挂牌。
2. 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便于表演。
活动过程:
1. 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小老鼠们,瞧,小花猫在睡觉,我们趁着小花猫在睡觉,妈妈带你们去玩会吧!”
2. 倾听乐曲:
教师:“小老鼠们,我们轻轻地回到家休息一下吧。刚才我们听得好听的.音乐叫‘惊愕交响曲’。我们再来安静地听一听吧。”
教师讲述《猫和老鼠》的故事,结合音乐进行引导。
教师:“音乐重的时候小老鼠走路脚步也是重重的,身体直直的;音乐轻的时候走路轻轻的,身体弯弯的。”
3. 表现惊愕的感觉:
教师:“除了刚才重和轻的音乐,还有什么特别的音乐?”
教师:“那你吓一跳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动作呢?”
引导幼儿做出惊愕的动作。
4. 听音乐做游戏: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音乐来做个游戏,叫猫和老鼠。”
5. 活动结束:
教师:“小老鼠真能干,没有吵醒小猫,我们还是悄悄地走回我们的家吧!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听赏《惊愕交响曲》,培养学生对海顿及其代表作品的兴趣。
2. 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顿及其作品,感受并了解《惊愕交响曲》的音乐体裁、表现形式及变奏手法,能准确哼唱其主题旋律与部分变奏旋律。
3. 过程与方法:用听赏、模唱、对比等方式感受并了解《惊愕交响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琴。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 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片段,提问学生:“这是声乐套曲还是交响曲?”
介绍交响曲的概念,引出海顿的《惊愕交响曲》。
3. 了解海顿及其作品:
简要介绍海顿的生平、地位和贡献。
4. 欣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和惊愕效果。
讲述《惊愕交响曲》的命名由来,再次播放音乐。
5. 分段欣赏与分析:
主题:分析音乐的力度、情绪及其效果。
变奏一:讨论音乐的变化及其产生的惊愕效果。
变奏二:感受音乐的调性变化及其力量。
变奏三:欣赏音乐的优美旋律及其节奏变化。
6. 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你在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嘣”来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7. 总结与作业:
总结《惊愕交响曲》的特点和海顿的创作风格。
作业:课后尝试哼唱《惊愕交响曲》的主题旋律。
- 相关推荐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相关文章:
惊愕的近义词11-24
惊愕的近义词是什么01-25
冬天的乐章04-08
《生命交响曲》的教案09-06
乐章小学作文06-21
秋的乐章作文06-22
永恒的乐章作文02-23
夏天的乐章作文04-15
黑暗乐章作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