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1-07-31 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兴趣的拓展。

  ④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第一课时

  一、揭示学习内容。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3、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

  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

  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为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4、小结:

  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

小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这篇文章是写杏花吗?(不是,是以杏花串联全文,写人写事。)

  2、文中写的是谁?(竺可桢)他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我们也要以他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几次看杏花?(两次)

  2、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

  3、质疑:为什么要两次看杏花?第一次看到没有?为什么要看第二次呢?

  三、学习第一次看杏花

  1、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的?

  感情读第一句。

  2、“院墙旁一株杏树泛出淡淡的粉红”告诉我们什么?(指导理解作者对杏花的赞美,朗读。)

  3、“爷爷,您又看花啦?”“又”字说明了什么?

  “天真、仰起脸”是提示语,写出了孩子的神态和动作。

  师生分角色读竺可桢和孩子的对话,指导语气。

  3、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4、小结板书:第一次看杏花没记录

  用“先……,再……,然后……”说段意。这就是文章的层次。

  5、学习提示语

  提示语在后用句号回答或提问比较快,期望得到回答。

  提示语在中间用逗号话说到一半,要停顿一下。

  提示语在前用冒号有一定准备时。

  提示语的作用:有助于描写人的动作、心情、神态。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次看杏花

  1、第二次看是什么时候?什么情景?划出,指导朗读。

  2、第6节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美景的?(排比句)

  想象:春风吹来,柳树、小草、河水、花苞怎样?

  3、自由读7—10节,思考:听到什么?怎么做的?

  交流、引读,指导语气,同桌分角色读。

  4、当听到肯定回答时,有句话描写了竺可桢爷爷的心情,是哪句?(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此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是怎么做的呢?(先去看杏花,确认,然后做记录。)

  小结:观察有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科学的态度。

  5、用“先……再……然后……”说说本段内容。

  6、总结两次观察的不同表现:

  这就是科学家和一班人不一样的品质,他们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板书)

  二、学习最后一节

  1、齐读,朗读点评。

  2、用饱满、敬佩的语气来读,欣赏竺可桢爷爷的科学态度。

  三、总结收获,练习

  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1)竺可桢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

  (2)提示语的用法。

  (3)概括段意的方法。(先……再……然后……)

  2、练习(略)

  练习摘要:

  (1)用ABB词语结构填空。

  ()脸()皮肤()心情()牙齿

  (2)照样子把句子写简洁。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杏树泛出粉红。

  (3)从课外书中摘录2—3句排比句。

  (4)把句子写具体。

  春风吹绿了柳梢,柳梢()。

  春风吹皱了河水,河水()。

  (5)围绕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看花或者看动物的情景,写一篇短文,用上所学的提示语。

  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是一堂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课。扎实、朴实、平实又不失生动。在课堂中,注重情境的再现与阅读的感悟巧妙结合,注重文本的示范与迁移的训练巧妙结合,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巧妙结合,该讲处讲深讲透,易懂处以读代讲,课堂上既有精心的指导又有学生充分的练习,有张有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小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看到过吗?在你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出示:外形美

  春之美

  飞行美

  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01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这一节描写了——、———、———、———、———

  等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飞行美”

  1、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2、练习。

  出示:在()中,在()中,燕子()在天空里(),唧唧地叫着,有的(),()飞到了();有的(),尾尖()水面,就看到波纹()荡漾开去。

  (四)汇报交流“歇息关”

  1、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1)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2)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评价。

  2、练习。

  说话: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下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