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1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初中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 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 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五、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对空气的直观深入的认识。
2、学生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在实验小组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利用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
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
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
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 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后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推进新课
[过渡]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分析] 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
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
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
[分析] 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做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演示实验] 实验2—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并将水上面空间分成5等份;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
结论: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讨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结论] 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红磷量不足,未能将瓶内氧气耗尽;装置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分析] 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过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解]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举例]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
[分析]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掌握氧气、氮气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科学探究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空气现象,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空气成分示意图、实验视频、污染案例等)。
实验器材:集气瓶、蜡烛、木条、红磷燃烧实验装置、澄清石灰水等。
学生预习资料:空气成分的发现历史、空气污染的小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清晨公园中人们晨练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喜欢选择在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从而引出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进入本课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2. 新知讲授
空气的成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示意图,介绍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并简要说明其他成分(如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的存在。
通过红磷燃烧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其体积分数约为21%。
氧气和氮气的'性质与用途:
氧气:助燃性(通过点燃木条在纯氧中燃烧更旺的实验说明);供给呼吸(联系生活实际)。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用作保护气、制造氮肥等。
3. 深化理解
空气污染:
分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污染等)。
讨论空气污染的危害(影响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经济损失等)。
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排放、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
4.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小实验: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进一步理解空气成分的变化。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环境的意义。
6.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空气成分填空题、氧气和氮气性质与用途的简答题。
调查家庭或学校周边的空气污染情况,撰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提出改善建议。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空气成分及空气污染问题的认识。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持续关注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力量。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5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五、总结与延伸
1、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空气是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混合物,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及其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塑料袋、蜡烛、火柴)进行空气存在和性质的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保护空气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空气的存在、组成及基本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及其成分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塑料袋、蜡烛、火柴、水槽、集气瓶、澄清石灰水)、空气成分示意图。
学生准备:预习空气的相关知识,准备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看不见的朋友——空气”的童话故事,引出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你们能感受到空气吗?空气在哪里?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新知讲授(15分钟)
空气的存在
活动一:请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
讨论:分享装空气的过程和感受,理解空气无处不在。
空气的`成分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成分示意图,介绍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比例。
讲解:简单说明各成分的作用,如氧气支持燃烧和呼吸,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但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等。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实验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步骤:将塑料袋张开,在空中挥舞几下后扎紧,观察袋子是否鼓起。
结论:袋子鼓起说明我们成功捕捉到了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
实验二:氧气的助燃性
步骤:点燃一支蜡烛,用集气瓶罩住,观察蜡烛的变化。
讨论:为什么蜡烛会逐渐熄灭?引导学生理解氧气支持燃烧,集气瓶内氧气减少导致蜡烛熄灭。
实验三:二氧化碳的检验
步骤: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结论: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总结提升(10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空气的存在、组成及通过实验探究的空气性质。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讨论如何保护空气环境,减少污染。
作业布置:观察并记录家中或学校周围哪些地方空气质量好,哪些地方可能受到污染,并思考原因及改进措施。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可以被压缩。
2. 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空气的特征。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3.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让学生意识到空气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2.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透明塑料杯、水槽、纸巾、注射器、气球等实验材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
记录实验现象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放风筝的视频,提问学生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引出空气的话题。
2. 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初步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活动:用手在脸旁扇动,感受空气的流动;深呼吸,感受空气进入身体。
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3. 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一:将纸巾揉成团放入透明塑料杯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垂直插入水槽中,再垂直取出杯子,让学生观察纸巾是否湿了,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得出空气占据杯子空间的结论。
实验二:给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用力推活塞,再用力拉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
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如给篮球打气等。
4. 课堂总结
回顾空气的`基本特征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强调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空气有关,并做好记录。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和理解情况,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知识点的疑惑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相关推荐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作文10-03
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反思06-0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范文03-07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精选9篇)09-17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02-24
《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12-21
我们周围的环境作文12-07
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05-25
我们周围的环境作文(通用4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