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2021-07-27 教案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新起点。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怎么做?

  根据学生所说,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生自学生字、自渎课文。

  3、点名朗读全文。

  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2)这首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二节:写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齐读全诗。

  三、研习诗歌

  1、读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这首诗的中心可用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

  本义比喻义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奋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难

  2、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一句话来说。

  ——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无数座山。

  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

  (1)终于——爬山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很多的时间。“我”满以为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结果依旧是山,“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心情。

  “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铁青着脸”。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伤心时看见美丽的花儿也好像在流泪一样。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难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远方有海,理想可以实现。这个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断斗争。

  枯干: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满湿:滋润。因为“我”心中有理想,心灵就不再枯干,理想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

  四、重点诗句探究

  1、诗中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总结与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

  3、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前布置大家作了预习,其中有一条预习任务:用“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而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几位同学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前先让学生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三、引导探究

  1、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把课文的标题盖起来,然后自己为文章重新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题下面。

  2、互相讨论自己的标题,然后点名说。

  3、引导学生比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1)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克服,这和文章内容一致。

  (2)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来。

  (1)第4节,“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活泼勇敢,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

  (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一个人丢在悬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无助(反衬手法)。

  (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语: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乱跳

  蹲: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4)第17节,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碍,没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障碍。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

  (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米高。

  (2)从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如第13节,别的小朋友能轻松(一个接一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又轻松地绕过悬崖。

  在这里,不是为了写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为了小“我”,这种方法叫作“反衬”。

  (3)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力气就下来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而“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呢?

  ——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方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碍。

  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出示投影):

  心情的变化:

  恐慌恐惧绝望

  (开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这个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

  (1)克服困难的步骤:

  起初:会摔死的——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时的心情怎样?

  恐慌恐惧绝望

  惊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要会分解困难(原文句)——用名句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对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

  (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

  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

  ——倒叙,可以产生悬念;环境反衬人物的心情;照应与伏笔。

  小事情反应一个大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

  五、读汪国真的诗结束课文学习

  1、诗见课本P.10的方框。

  2、完成课后练习二。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相关文章:

1.《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与练习

2.《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合案 教案教学设计

3.《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4.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5.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6.《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8.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 下一篇:小班美术教案:漂亮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