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2021-07-19 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 篇1

  邱龙涛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lw/Index.html>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lw/Index.html>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

劝学教案 篇2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xìng )非异 跬( kuǐ)步 ...

  骐骥( qí )(jì)驽马( nú ) 锲(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u )螯( áo ) 蛇鳝(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

  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

  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致③绝④假)

  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对比

  坚持

  专一

劝学教案 篇5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

  学不可以已{青→蓝 冰→水 博学

  木、金 参省 )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顺风 正 假于物

  舆马 舟楫 )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

  积 →不积

  不舍→ 舍 正→反

  一 → 躁 )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选关键词 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于劝学教案集锦5篇】相关文章:

1.关于劝学教案

2.关于《劝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3.关于《劝学》教案模板集锦7篇

4.关于劝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5.关于劝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6.关于劝学的教案

7.关于孙权劝学教案

8.关于劝学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上一篇:美术教案 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教案:复习7的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