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

2022-04-01 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识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

  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分小组对读课文。

  4、男女生对读课文。

  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给大家提示一下。

  2、重点指导:贴、街、转、闹

  (1)街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

  (2)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

  (3)转字最后一点也是难点。

  (4)闹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市”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一、畅谈春节,导入新课。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3、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研读课文,了解各种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三、品读课文,学习汇报。

  1、了解春节。

  (1)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2)观看春节的喜庆场面。

  (3)说说春节还有哪些活动?

  吃年夜饭、贴倒福、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走亲戚。

  (4)闯年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2、元宵节

  (1)元宵节:看花灯

  (2)说说花灯的热闹场面。

  (3)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导朗读。

  3、清明节

  (1)清明节:扫墓。

  (2)介绍扫墓这个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学们参加过扫墓吗?主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

  4、端午节

  (1)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2)观看赛龙舟的场面。

  (3)指导朗读,读出喜庆的语气。

  5、乞巧节

  (1)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2)指导朗读。

  6、中秋节

  (1)说说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2)吃月饼、赏月亮,欢度中秋。

  7、重阳节

  (1)讲解重阳节的习俗。

  (2)教育学生学会尊敬长辈。

  四、再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五、拓展延伸。

  2、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

  七、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

  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6)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 tǒnɡ yuán xiāo mǎn tánɡ qǐ qiǎo

  传统元宵满堂乞巧

  niú lánɡ yuè bǐnɡ shǎnɡ jú xiǎo xiànɡ

  牛郎月饼赏菊小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传统、元宵、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小巷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他们正在干什么?

  (春节 贴春联、放鞭炮)

  (2)过春节了,人们还干什么?[拜年、吃饺子]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在做什么?(看花灯)

  还有什么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小孩子挑灯笼)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赛龙舟、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出示第五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乞巧 七月七]教师介绍“七月七”,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介绍“乞巧”: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出示第六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7、出示第七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比较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节日,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部编二下《传统节日》课文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过节日时的趣事。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图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图中分别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另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流读,一人一句。教师相机正音。(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课件出示)

  (1)带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词语。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 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达标检测第2题)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2、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3、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4、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2)“粽香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插艾草,吃咸鸭蛋、粽子,喝雄黄酒……

  5、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6、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3)拓展:中秋节那天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7、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作“重阳节”?

  (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8、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中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就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会,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两个节日来讲)课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们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导写字

  1、看图识字学词,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贴窗花扫墓大街小巷龙舟团圆艾草转眼热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行”字中间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

  1、开篇就将学生带入到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中,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2、在逐句的读文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大量生字词,并且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及相关习俗。

  3、节日故事分享会的开展将课堂引入高潮,学生的表现欲都很强,讲故事为后面的写话打下基础。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3.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问题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象征意义。

  难点

  感受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及文化的多元性。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你知道是描写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展示你的答案!

  二、学习春节风俗

  师:春节时我国传统节日,各个地区在春节时都有不同的习俗,那我们淮海地区在春节时,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学们有兴趣吗?

  1、干干净净迎新年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我们淮海地区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淮海地区在哪一天进行扫尘迎新年呢?它有什么典故呢?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看我们装点一新的农家小院是什么样子?

  2、红红火火闹新年

  看了刚才的图片,你在小院的大门上都看到什么了?它好看吗?那为什么要贴这些东西呢?原来它有好多典故的,下面就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

  (1)倒贴“福”字

  (2)贴门神

  (3)动手做一做,你能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设计几幅春联吗,也让老人们高兴高兴。

  3、平平安安守新年

  除夕之夜,你们家都会做些什么呢,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给大家汇报汇报,看看大家有相同点吗?(畅所欲言)

  守岁,包饺子,放爆竹,看春节晚会,打牌,聊天……同学们,你们家都是这样过春节的吗?

  说一说:你放过爆竹吗?放鞭炮时很危险,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4、团团圆圆大拜年

  过年时,在大年初一你们都干些什么呢?拜年时你得到压岁钱了吗?

  关于拜年和压岁钱,老师还有两个典故呢,下面听老师讲一讲。

  想一想:你得到了压岁钱,,是怎样合理地使用压岁钱的呢?相互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讲一讲。

  三、活动与探究

  1、请结合你的经验设计一个最佳的欢度春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具创意的过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实惠的过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开心的过节方案。

  2、设计一张贺年卡,寄给你的家人和好朋友。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传统节日》是一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韵文既巧妙地写出了节日的特点,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识字的好载体。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特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旨在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随文巩固生字,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在通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促进学生高效识字的同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学生仿写、讲神话故事等形式,内化并升华文本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各个传统节日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辨猜节日,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

  3、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过节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学生并不陌生,设计“听词猜节日”的游戏环节,既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所学知识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自学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牛郎织女贴窗花赛龙舟艾香月饼赏菊

  祭扫乞巧

  ①相机强调“传、舟、赏”是翘舌音;“艾”是零声母音节。

  ②依次单击词语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会认字。

  郎贴舟艾饼赏菊祭乞巧

  (3)小组赛读其余会认字。

  巷宵堂传统

  4、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预习和自学情况,有梯度地由词到字进行检测和订正字音,再将生字送回课文检测,将识字学词落到实处。而看图片读词语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加深了对词语的认识。

  三、细读感悟,识字学文

  教学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图片

  (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用“____”画出传统节日的名字,用“ ”画出节日的习俗。画好后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并说说节日在哪一天。

  2、教师相机板书节日名称。相机学习“宵”。

  (1)学习“宵”字。

  ①学生朗读词语“元宵”后,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宵”字的由来:金文图片图片图片(宀,房屋,阁楼)图片图片(肖,小),造字本义:在小阁楼过夜。

  ③学生扩词。

  (2)引导学生知道七夕又称“乞巧节”。相机学习“乞、巧”。

  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重点结合字理教学生区分“乞”与“气”。“乞”与“气”同源,后分化。乞,甲骨文写作“图片”,金文写作“图片”,篆文写作“图片”。隶书“图片”将篆文字形中表示呼吸的“气”减去一横,表示呼吸局促,意即求人“气短”。造字本义:低声下气,开口向人索要、求讨。飘逸、扩散的气流为“气”;短气为“乞”。

  ③学生扩词。

  ④教师讲解“乞巧节”:即七夕,源于中国,该节日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3、教师小结:这些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相机学习“传、统”。

  4、这些节日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按课文介绍的先后顺序,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再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6、学生学习汇报。

  (1)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出示和句子对应的多幅图片。最后出示各种窗花的图片,图片定格为人们在贴窗花。相机学习“贴”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讲解:图片图片图片(贝,钱财)图片图片(占,获得),造字本义:典当财物,以获得现金。后来演变到现在,表示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把你过春节的习俗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春节到,

  人欢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生朗读作品。

  (2)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元宵节的节日习俗。

  ②你参加过元宵节的活动吗?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③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大街小巷人如潮”的场景?相机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④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大街小巷”后,相机识记生字“巷”。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3)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自己知道的清明节的习俗。

  ②你知道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吗?

  ③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清明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并不都是欢快的,如读和“清明节”有关的内容时,应该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引领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多元对话中进行自学。然后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展开学习活动,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生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字义,又在潜移默化中识记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情境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贴、街、敬、转”,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讨论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交流成果,并相机指导下面几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预设:

  贴:贝字旁的撇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学生书空“贴”字,重点强调右下“口”的写法。)

  街: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右部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高度大致相同。第九笔是提。(学生书空)

  敬: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写得舒展。(学生书空)

  转:左部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右部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注意第三笔的写法。(学生书空)

  3、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4个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对照范字改一改。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指导书写的字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书写难度不大。在强调注意点后重点指导“街、转”的写法,实现了“有侧重、有提升”的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周围的人听,并选择制作成小报。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词语,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导入: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谁还记得课文中对这三个节日的描写?背一背文中的句子。

  3、过渡: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看看谁读懂了文中的介绍,谁还能对课文中的介绍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加强生字复习和课文朗读检测,夯实基础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给予学生言语上的激励,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分句感悟,识字学文

  (一)指导学生朗读第4~8句。边读边想:最喜欢哪个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想好后先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赛读喜欢的节日。

  2、导学: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再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3、学生按喜欢的节日汇报。

  (1)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出示和句子对应的赛龙舟、在屋里包粽子和挂满艾蒿的图片。相机识记生字“舟、堂”。

  舟:学生自由识记后,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甲骨文的字形,像船形。两边像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渐多起来。本义:船。(播放赛龙舟的视频,深入理解。)

  堂:学生自由识记后,引导学生将其和“棠”区分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牛郎织女”。

  ③学生自主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教师相机补充。

  图片教师可出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

  ④相机识记生字“郎”。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朗——郎。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月饼”。说说你都吃过什么馅儿的月饼。

  ③学生交流识记生字“饼”的方法后,教师进行讲解。饼,篆文图片图片图片(食物)图片图片(并,连),造字本义:粘连成块、便于抓食的干粮,可用面粉、米粉、薯粉等多种食物原料做成。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简介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③指导学生朗读词语“踏秋、赏菊、登高”。说说你在重阳节时做过其中的哪件事。

  ④重点朗读词语“赏菊”。相机识记生字“赏、菊”。

  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引导:“赏”和我们今天学的哪个字比较相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赏”“堂”。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①学生赛读句子。

  ②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按顺序排列这些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地指导学生读文、学词、记字。在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中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在讲神话故事、讲汉字演变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和热情。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的识记。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

  (1)出示剩余的生字:舟艾热团闹

  ①指生朗读并组词。

  ②指导学生关注:

  舟: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学生书空)

  艾: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热: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折弯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团:先外后内最后封口。“才”的竖钩压竖中线;最后一笔是横。

  闹: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门字框第一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横折钩。

  (2)课件出示书写动漫,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2、布置作业: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找找资料,做成小报或按课文仿写。

  图片可指导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图片、文字。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是教学的重点,从引导分析到指导书写细致到位;布置的作业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既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进行了小练笔、小制作,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中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在小组中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四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内容——让学生自选。在学法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3、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年级《传统节日》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清明节传统节日教案(精选12篇)03-25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03-28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精选25篇)03-29

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班教案(通用6篇)03-25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精选53篇)03-25

传统节日作文350字(精选50篇)03-14

写传统节日的作文(精选25篇)03-17

写传统节日的作文(精选41篇)03-21

传统节日端午节随笔精选范文02-07

传统节日作文07-25

海底世界教案 大班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