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2021-07-10 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林海岭的特点

  2、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3、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的语言特色,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基于已知,导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追随着作者来到了大兴安岭,并且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通过岭、林、花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美丽景色的。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桂林山水,其中对漓江水是这样描述的。自己默读这一段,你能快速找出漓江水具有哪些特点吗?(预设:静,清,绿)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为什么你能如此快的找到漓江的特点啊?(预设:文章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概括句。问:那这是什么写法?)

  4、正是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让课文层次特别清晰,我们能一下子找到景物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林海这篇文章,自己默读相关段落,你能像找漓江水特点那样快速说出岭林花的特点吗?(说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找两名同学)

  5、我听到同学们的答案有所不同了,不像找漓江水特点时那么统一了,为什么林海这篇课文的特点不那么容易找到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描写林海这三方面特点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一)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兴安岭的“岭”具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学习岭的特点:

  1、岭多的特点:

  (1)抓住“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预设:岭有各种不同的样子,姿态各异、各式各样的,形态万千,能看出它很多)(板书:多)

  导语: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岭具有多的特点?

  (3)抓住“看不完,看不厌”

  2、体会岭温柔的特点

  导语:这数不胜数的岭啊,每一座都那么的不同,千姿百态,那你还找到岭的其他特点了吗?

  (1)抓住“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体会温柔的特点

  (2)那你能说说“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吗?自己轻声读读这两个词的意思

  孤峰突起:群山之中突然冒出一个特别高的山峰。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结合这两个词,再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你对温柔又有了哪些理解?

  (预设:大兴安岭的岭没有一座特别突出的,尽管那么多,但每一座都差不多。)

  (4)能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5)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岭温柔的特点?(打不出来,点出红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如果直接找到“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问:那这里的岭是什么样的?出示这句话,从这句话当中你又有什么体会?

  (预设:有“点”的能看出并没有高或矮很多,就一丁点。差不多,连绵)

  (6)你看,两个特点都自然的融于字里行间中,自己轻声嘟嘟这段话,看看还有包含这两个特点的句子吗?

  总结:我们之所以一眼看不出林海这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将特点融入在这些句子中的原因。

  (6)出示对比图:对比这两张图片,我们来猜猜哪张是大兴安岭的岭?哪张是秦岭,你能用几个词来分别形容一下吗?(预设:秦岭很险,很高,很陡,山势雄伟,陡峭,高矮不一。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很缓,连绵不断。多找几名同学)

  (7)正如你们所说,岭的温柔不仅仅是指每座岭高矮差不多,更是指这种连绵不断、非常平缓的样子。那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浮现出那群山连绵,山势平缓、数不胜数的大兴安岭。

  (二)感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导语:刚刚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游览了大兴安岭,领略到了它多且温柔的特点。

  1、如果说在描写漓江水时,作者直白的用三句话分别点明了水的三个特点(板书:直白明了)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相比之下老舍先生笔下的岭,是怎样写出特点的?(预设:每句话都写了景物的两个特点)(板书:自然融入)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老舍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特别舒服,语言很亲切,自然,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的感觉)

  总结: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如沐春风啊。是啊,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在字里行间中将大兴安岭多且温柔的特点向我们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般。这应该就是老舍先生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吧!

  过渡:老舍先生的这种语言魅力不仅运用在岭这一方面,还将它贯穿全文。

  (三)品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1、让我们看看林和花的段落,找出把你觉得最亲切自然的一两句话,轻声读一读。

  2、谁能像作者一样,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俗白精致的语言所带来的温情。

  3、(问读的这个人)你在这亲切自然的句子中,感受到了林或花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并没有直接点明特点,但就是这亲切自然的语言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慢慢领悟到了岭林花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迁移,激发阅读

  导语:其实,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处处都流露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有亲切自然,还有幽默风趣。

  1、老师这里准备了几段话,你们来猜一猜哪句话是老舍先生写的,我们用叉子和对勾表示,听完同学读得,自己偷偷在胸前告诉老师。(充满激情,带动气氛: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A: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老舍《猫》

  B: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老舍《骆驼祥子》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鲁迅《孔乙己》

  D:胖二婶根本没有来过,大概是,他们猜想,肉太多了,走不动的缘故。老舍《四世同堂》

  2、谁来说说哪几句话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为什么?(预设:打错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谁来说说它写的是什么意思,从而你有什么感受?)

  3、那每段话都出自哪里呢,有谁知道吗?(出示书名)

  总结:就是通过这短短几句话的表达,我们就能看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真可谓作家特有的语言格调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

  我知道咱班同学都有读书的习惯,谁能给大家推荐推荐?

  三、感受老舍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1、老舍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俗白精致,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的语言特色已经成为他作品中独特的标志。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比如巴金的强烈、坦率,比如鲁迅的简练、含蓄、包含激情。而我们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比如有的同学是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有的同学是华美绚丽、生动形象,还有的同学是婉约细腻,风趣幽默。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那让我们也来发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争做班中小作家。

  2、同学们,我们之前写了《雾霾天气》这篇作品,拿出来,自己再次创作,看谁能成为我们独树一帜的大作家。在这里,老师提醒你们请注意一下两点

  (1)写出事物的特点

  (2)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指导:(1)谁来读读 这位作家的作品?

  (2)你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雾霾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他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3)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得请这位作家跟我们说说,你们能不能猜到这位作家是谁呢?

  (4)请你说说,你觉得自己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

  (5)那我们就评选他为我班 大作家,并为她颁发奖励。

林海教案 篇2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评议分段情况。

  5、小结

  (四)、组织第二次的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作者三次“亲切、舒服”之感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3、“岭”、“林”、“花”各在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的?

  4、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交流点拨

  这部分主要有三环节:交流点拨、朗读体会、质疑问难。

  1、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如出现分歧与偏向时,教师及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岭的特点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点是多、绿,花的特点是多、美。

  2、朗读体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形式可多样:轻读、个读、赛读等。要注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在交流、体会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疑难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或课堂,或课外;或学生互解,或师生共解。

  (六)、检测巩固

  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教师设计的检测巩固题要以“目标”为中心,题型要新颖,形式多样。可以“选读你觉得最美的段落”,“用画出岭(林、花)的特点”等。

  (七)、深化训练

  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可设计深化训练题。根据教学目标,本课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冬景”、“这里的景色真美”、“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训练,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附:板书设计

林海教案 篇3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简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训练:本文的教学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

  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

  一、找出特点。

  二、品读句子。

  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

林海教案 篇4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林海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林海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什么是"林海"呢

  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绍(板书:岭,林,花)

  3,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三,读议写"岭"的部分。(以理解"温柔为主),说出大兴安岭温柔在哪里

  (岭多,形态多,看不厌,;多,看不完)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较"林"与"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找出来进行读议。

  2,议论:(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

  3,找一找直接写海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

  1,指读。画出写花美的句段。

  2,重点读议:"青松作衬,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小姑娘)

  师述: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儿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六,整体背诵

  七,体会感情中心

  1,浏览课文,看课文哪四个字凝结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理解"亲切,舒服")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会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结合书上谈自己的想法)

  八,实践练习

  写几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林海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关于林海教案集合7篇】相关文章:

1.关于《林海》教案

2.关于林海教案集合九篇

3.《林海》教案

4.《林海》教案

5.关于林海教案模板10篇

6.《林海》精品教案

7.《林海》教案实录

8.林海教案范文

上一篇:幼儿园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教案 下一篇:一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