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2021-06-26 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领域:

  大班语言活动活动前评析绘本《好饿的小蛇》内容简单、画面有趣。小蛇吃下东西后发出“啊呜一口吞下去”的情景具有趣味性,幼儿乐意模 仿。这个绘本中没有很多文字的描述,但小蛇的滑稽搞笑画面,以及图书对故事连续性、动态似的表现,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吃东西要细 嚼慢咽,不能像小蛇一样一口吞下去。

  活动目标

  一、在快乐的阅读中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二、感受故事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知道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而不能吞。

  活动准备

  自制图书一本(转转书);吃饱食物的小蛇每人一条(分别是吃了菠萝、草莓和梨头);投影仪一台活动

  过程实录

  一、猜测、想象

  1、前几天老师看到了一条有趣、又特别的小蛇,它哪里有趣呀?(幼儿自由猜测)

  2、其实这是它吃下去的一样东西呢?猜猜它吃了什么?(一个怎么样的某某某)。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3、第二天,好饿的小蛇还吃了什么呢?

  二、理解故事

  1、小蛇到底吃了一个圆圆的什么东西?我们请小蛇带我们去看看吧。(讲述故事前半部分)提问:

  (1)好饿的小蛇是怎么吃苹果的?(啊呜一口吞下去)

  (2)谁来学学好饿的小蛇吃苹果的样子?(集体也尝试一遍)

  2、第三天,第四天好饿的小蛇还会发现什么好吃的?(请每位小朋友从椅子底下拿出图片看看),提问:谁来说说好饿的小蛇发现了一个什么好吃的,是怎么吃的?

  梨头:请吃了梨头的小蛇上来,我们来学学小蛇吃梨头的样子(梨头吃饱了请小蛇回家吧)

  草莓:还有谁的小蛇也吃了红草莓请上来,学学吃草莓的样子。

  问一位小朋友:a你的小蛇发现了什么好吃的?b谁的小蛇也吃了菠萝

  3、继续观看大图书

  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发现了一样奇怪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一起说转转转,把他转出来吧)

  第六天呢?好饿的小蛇又发现了什么?|(请一位小朋友来转)

  4、观看图书结尾

  (1)好饿的小蛇吃东西总是这样狼吞虎咽的,有一天他很着急的吞下一样东西,这下肚子不舒服了,他吞了什么呀?

  (2) 原来是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看到它这个样子你想对它说什么?好饿的小蛇也说了:“不好吃,不好吃”。

  (3)那你们平时是怎么吃东西的?

  5、小结:吃东西时要一口一口的吃,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象好饿的小蛇一样,啊呜一口吞下去。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谁还记得小蛇吃了哪些东西?我们一起把小蛇吃东西的事情连起来说说吧,题目叫《好饿的小蛇》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性的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内容。活动中我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猜测小蛇的肚子里 吃了什么东西。根据形状猜测、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我让他们猜测的不仅仅是绘本上的东西,我还增添了几样其他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趣很浓。

  在教具的设计上很巧妙,打破了传统的看大图书或者看幻灯,而是运用了可以自由翻看的转转书让幼儿进行猜测,给孩子设置了想往下看的许多个悬 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感受绘本的趣味情节,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述,使孩子有一个语言技能的提高。 然后完整欣赏、阅读图画书,完整体验绘本所带来的乐趣。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性的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内容。活动中我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猜测小蛇的肚子里 吃了什么东西。根据形状猜测、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我让他们猜测的不仅仅是绘本上的东西,我还增添了几样其他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趣很浓。

  在教具的设计上很巧妙,打破了传统的看大图书或者看幻灯,而是运用了可以自由翻看的转转书让幼儿进行猜测,给孩子设置了想往下看的许多个悬 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感受绘本的趣味情节,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述,使孩子有一个语言技能的提高。 然后完整欣赏、阅读图画书,完整体验绘本所带来的乐趣。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脚的主要部位和功能。

  2、通过操作活动,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小脚。

  活动准备:

  1、足球、沙包等各种玩具。

  2、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引发幼儿的兴趣

  1、我们每个小朋友身体上都有一双宝贝,它友爱带着我们到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猜不出来的小朋友,低头看一看就知道了。

  二、引导幼儿探索脚的结构

  1、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我们的小脚丫都有什么呀?脚背,脚趾头,脚指甲、脚后跟。

  2、小朋友,请把你们的小脚丫伸出来,挠挠脚心,有什么感觉。

  三、比较脚的异同

  1、我们每个人的小脚丫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快和你旁边的好朋友比比看吧。

  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脚的肤色、长短、宽窄、胖瘦等都有不一样的地方。

  四、游戏

  1、夹物走

  玩法:请幼儿用双脚夹小沙包,向前走,也可以跳跃,但是如果丢掉小沙包就视为犯规。

  2、小脚跳跳跳,玩法:小脚跳跳,然后伸出左脚来,再小脚跳跳跳,然后伸出右脚来。

  3、踢足球:幼儿每两人一个足球,互相踢球。。

  五、总结

  我们的小脚丫本领可真大,可是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我们的小脚丫呢?咱们的小脚这么重要,看来我们要快点穿上鞋袜,把它保护起来吧!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在一种色调中以一种色的基调为主,其他色彩混杂的协调美,感受拼镶作品斑驳的艺术效果。

  2、能自主、耐心、细致、整洁地完成轮廓图和纸片粘贴画。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做手工的习惯。

  活动准备:

  绿色调(淡绿、青、深绿、黄)纸片四组、少许彩色纸片、固体胶每人一支、湿毛巾、绘画纸、黑色水彩笔。

  活动重点:拼镶作画。

  活动难点:选择一种色调的纸片进行拼镶粘贴。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济源都有什么山?

  2、双休日你去登山了吗?山上有什么?

  3、现在是春天,山是什么颜色的?还有什么颜色?

  二、学习拼镶纸片画的作画方法

  1、出示范画

  (1)引导幼儿说说

  以前的画都是用水彩笔和油画棒涂色的,这幅画是怎么完成的?

  (小结:先画轮廓线,用彩色纸片一片一片的粘上的,片与片之间要留距离)

  (2)认真观察纸片的颜色:

  大多数是什么颜色?(绿色为主,现在是春天,春天的山就以绿色为主,当然还有其他的颜色)

  画中的每一座山颜色一样吗?(一座山一种颜色)

  2、总结拼镶纸片画的作画方法

  (1)画出有山、有树的轮廓,

  (2)选择统一色调、不同颜色的纸片进行粘贴(注意一座山一种颜色)

  (3)片与片之间有距离,纸片不超过轮廓线

  (4)注意画面要整洁、干净

  三、幼儿动手作画(提示幼儿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1、用黑色水彩笔画出轮廓,亦可以添画其他的树、太阳等。

  2、拼镶制作

  鼓励幼儿耐心、细致、整洁的完成画面。

  四、作品展览(制作“春天的山”美工展)

  孩子自主将作品粘在展览处,向其他幼儿介绍作品。

  (我画的是xx山,山上有什么?)

  五、结束活动

  1、你们可真厉害,完成这么漂亮的春天的山,我们想在休息一下吧!听一首歌《山》。

  2、春天的山是花篮,你们完成的非常好!同样夏天的山、秋天、冬天的山同样美丽,到了那个季节,我们再去登山、去画出更美的山,好吗?

大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画出家乡瑞金的主要建筑或风景。

  2、引导幼儿大胆、合理的运用颜色进行作画。

  3、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活动重点:培养幼儿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活动难点:

  根据已有经验画出家乡瑞金的主要建筑或风景。

  活动准备:

  一些瑞金风景图片、示范画、幼儿用书和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播放瑞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小朋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片?

  2、提问:我们刚才看见的是什么地方?瑞金美吗?你觉得瑞金的什么地方最美?

  二、引导幼儿观察范画。

  1、教师出示瑞金的塔图片——龙珠塔、红军烈士纪念塔。

  (1)你见过这个塔吗?它叫什么名字?师小结:这是瑞金的龙珠塔,俗称白塔,座落于瑞金市区西南方向约3000米之绵江河畔。该处因塔建寺,因寺而设地名,“塔下寺”这一历史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2)师:这座塔小朋友都看过吧?在哪里看过呢?

  师小结:这是红军烈士纪念塔,在瑞金的红色景点——叶坪。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

  2、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这些塔呢?老师示范,幼儿观察。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画“美丽的瑞金”的画。在画纸上我们要先画瑞金的一处有特色的风景,再画人、背景等。要求从风景上能看出是瑞金,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才能看得清楚,才好看。教师注意幼儿画面内容是否反映了瑞金的特征,构图是否合理,适当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丰富绘画内容。

  4、评价幼儿作品,

  展示全部作品,评出绘画内容丰富、瑞金特征明显的作品。

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对面食感兴趣,感知面食的多样性,体验、交流吃面食的快乐。

  2、了解面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几种常见的面食烹饪制作的方法。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初步了解其烹饪的基本操作。

  二、活动准备:

  1、小猫图片、面粉盆、台布、毛巾、保鲜袋子;发酵的面团、音乐、录音、面点师傅等

  2、面食若干:面条、馄饨、饺子、面包、馒头、蛋糕、油条、大饼、萝卜丝饼、麻花等;

  3、卡片:蒸、煮、炸、烤;

  4、课件:面粉的来历、好吃的面粉课件好吃的面食;

  5、幼儿操作卡:好吃的面食。

  三、活动过程:

  (一)顽皮的小猫掉进面粉盆激趣。有一只小黑猫,非常顽皮,整天在家跳上跳下。这不,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盆里。哎呀,小黑猫怎么啦?怎么会变成白猫的呢?(原来,小黑猫掉进了白白的面粉里,快回去洗个澡吧!)

  (二)说说面粉的来历,歌曲总结。点击课件:你们知道这白白的面粉是用什么磨出来,麦子又是。祝您身体健康。谁种出来的?歌曲整理(旋律自配):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麦子磨出来。黄黄的麦子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三)自由发现面食的多样。

  1、白白的面粉有什么用?可以加工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面食,我们一起去看看、说说,它们是什么,是什么样的?

  4、(1)幼儿说说:你看见什么?它是怎样的?

  (2)在这么多面食里,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及时出现烹饪方法的卡片图,以问答、对唱的方式小结面食的烹饪方法。

  儿歌:好吃的面食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油条、麻花怎么来?油条、麻花炸出来。馄饨、饺子怎么来?馄饨、饺子煮出来。面包、蛋糕怎么来?面包、蛋糕烤出来。馒头、包子怎么来?馒头、包子蒸出来。各种面食做得好,小朋友吃了身体好。

  (四)多渠道获取面食的信息

  1、除了这些面食,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面食呢?

  2、利用多种渠道了解面食信息:

  (1)图书(花式面食);

  (2)录音(面食自述):小朋友,你们吃过面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面食城去看一看,有哪些好吃的面食吧!小朋友,我是面条,我长得细细的、长长的,还滑滑的呢。我的味道可好啦,人们都很喜欢我!变变变,我变成龙须面;变变变,我变成刀削面;变变变,我变成手拉面。当我变成方便面的时候,人们外出时,只要带上我,就能吃到鲜美的面条了;当我变成长寿面的时候,人们都会把握请上餐桌,让我给他们带来好运呢,我还能变出很多种类的面条呢。Hello,我是面包,我长得胖胖的、软软的,闻起来还香喷喷的呢。我的形状可多啦:有圆圆的、有长长的;有的像贝壳、有的像小花,而且,还很有营养呢。大家好,我是麻花。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叫麻花吗?仔细看一看。原来呀,我们两个好朋友紧紧的缠绕在一起呢。咬一口,硬硬的;嚼一嚼,香香的。我们家族里面最有名的就数天津十八麻花了。有机会呀,你们一定也要尝一尝哦!我是香香甜甜的蛋糕,你们一定都吃过吧。我的品种有很多:有小的鸡蛋糕、大的奶油蛋糕、巧克力蛋糕,有的蛋糕身上还有各种新鲜的.水果呢,可好吃啦。你们还吃过哪些好吃的面食呢?赶快再去和好朋友说说吧!

  (3)电脑“好吃的面食”;

  (4)增放的面食。

  小结:面食不仅种类多,而且还是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一呢。有些老人们过生日,要端上长寿面,代表吉祥与健康;北方的人们还以面食为主食呢。

  3、品尝好吃的面食,及时记录并交流品尝的面食。

  介绍操作卡:把尝到的好吃的面食记一记、画一画.

  画样子、选择勾画烹饪方法、画面食的颜色、选择勾画口感:甜或咸,软或硬。

  (五)观看面点师傅表演拉拉面,幼儿模仿体验。

  1、这么多好吃的面食,是谁加工出来的?请出师傅表演拉拉面。

  2、跟随师傅体验:小小拉面师。(揉、拉、甩等)

  (六)迁移经验,创造体验。

  1、如果你是面点师傅,你想做出什么好吃的面食呢?

  2、幼儿简单交流;洗手自制创想的面食。

  四、延伸活动:幼儿继续自制创想的面食;品尝、交流吃面食的快乐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一次,工人叔叔砍竹子时,幼儿发现竹子里原来是空的。空的竹子有什么用呢?我们中班时曾研究过管道,一个幼儿立刻喊了起来:“竹子可以运水的!以前大西北没有水,人家就是用竹子来运水的。”“竹子这么短,怎么运水啊?”幼儿就这个问题讨论开了,最后大家决定做实验来试一试。

  我们觉得幼儿的实验很有意义,教师既可借机渗透环保意识,又能让幼儿在做中学,于是决定做幼儿研究的坚强后盾,给他们大力支持与鼓励。

  关键点

  1.竹子空心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运用;

  2.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3.哪些材料是防水的。

  活动目的

  1通过大胆设想、实践操作发现竹管的最佳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

  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竹子的特性,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水桶3个,杯子3个,石头、砖块若干;

  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塑料瓶、一次性杯子、周转箱、脸盆、饮料瓶、医药箱、标志牌、抹布等,

  3.幼儿反穿衣;

  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提出设想

  教师提出“竹子到底能不能运水”“怎样才能用竹子运水”等问题,让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

  (幼儿分组实验如何用竹子运水,一段时间后,实验无太大进展。)师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竹子呢?(马上有幼儿想到用一个个板凳并排放做地基,再将竹子放在板凳上。竹子之间如何连接成了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轮实验后,幼儿发现脸盆里还是没有水。幼儿开始议论、检查、寻找原因…)

  这里一定要连接好!用双面胶试试。

  师:“你们知道水怎样就会流动?”(教师启发幼儿意识到成功运水的关键所在。)

  幼:“老师,水是不是应该从高处往低处流呢?”

  师:“你们试试看吧!”(于是,幼儿又搬未了积木、板凳,加高竹子的一端。运水终于成功了。)

  师:“不过,运过去的水似乎太少了。”(教师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影响运水的其他因素。)

  幼:“我们已经往竹子里倒了很多水了!”

  师:“那么检查一下有没有别的问题。”

  (运水实验后,幼儿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1.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

  2.大家讨论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们是这样连接的。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

  师为什么竹子能运水?竹子还能做些什么呢?(教师留下问题,让幼儿作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反思

  我们准备了很多形状、粗细、长短不同的竹子,这些低结构性的材料既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增加了实验成功的不稳定性。

  其实,竹子成功运水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是要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二是保证中途不漏水,即竹子之间的连接处要紧密。在幼儿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两点进行引导,但又不把具体方法直接告诉幼儿,重在启发幼儿不断思考,重在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操作验证。实验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即便幼儿运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会怀疑此次活动的意义,因为按照“做中学”所倡导的理念,让幼儿产生一个疑问比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

  (执教教师:陈科静)

  谁的“力气”大

  活动背景

  在研究竹子的过程中,幼儿发现竹子怎么掰都掰不断。有的幼儿便由此认为“竹子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植物”,可有的幼儿不同意,认为“树枝的力气比竹子大”。争论了一番之后,幼儿自己决定做实验比较。

  关键点

  幼儿所说的“力气”其实是韧

  性,韧性大的物体不容易折断。

  活动目的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地寻找答案:

  2.引发幼儿感悟:科学的比较应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准备

  1.粗细不同的竹子和树枝;

  2绳子、篮筐、塑料袋、砖块、积木;

  3.记录本、笔、VCD《十面埋伏》

  活动过程

  一、讨论

  师:上次有好多小朋友在争论“竹子和树枝谁的力气大”,竹子和树枝到底谁的力气大?为什么?

  幼:树枝力气大,因为大树砍下来还可以做家具。(有的幼儿说树枝做的“木头地板也很牢固”,有的幼儿坚持认为竹子力气大。这时,有位幼儿“比比看”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师:有什么好办法让竹子和树枝比力气呢?(幼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争论的办法,而“比力气”又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比较的方法。)

  二、尝试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幼儿拿着树枝、竹子、砖头和马甲袋开始了实验。一会儿树枝断了,一会竹子又断了……

  师:你们考虑到一些别的因素了吗?树枝和竹子的粗细、长短是否差不多,悬挂点的位置等。(由于幼儿不懂比较时其他变量要保持一致的道理,教师给予适当的提醒,如竹子和树枝的粗细、承受的重量、摆放重物的位置和时间相差悬殊等。)

  实验结果快要出来啦!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运用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竹子和树枝的承重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师:现在,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注意刚才说到的那些情况,并且记得把你用的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再次尝试,教师提醒他们注意竹子和树枝的粗细等,鼓励他们用图和符号进行记录。这次,幼儿开始将树枝和竹子按粗细、长短进行分类。)

  这是我的比较结果。

  三、提升

  师:这次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各组交流自己的记录情况和研究结果。幼儿发现树枝会断开,而竹子虽然会有无数个小裂痕,但并不会完全断开。)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段非常精彩的影片,可能会让你对竹子有新的了解。(播放影片《十面埋伏》中竹林打斗的一段,并鼓励幼儿积极提问,引发下一次探索的兴趣。)

  活动反思

  幼儿对“韧性”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只能通过动手操作,在比一比、试一试的直观感受中了解什么是韧性。通过活动,我们还深切感受到,比较实验有助于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每一次实验的结果都可能成为下次实验的参照,无形中让幼儿对实验条件创设的客观性产生了有意注意。

  (执教教师:朱幸嫣徐敏)

  搭竹楼

  活动背景

  嘟嘟带来了一盘VCD《傣族风情》。幼儿看到傣族的竹楼便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竹子也可以搭房子呀?”“竹子是圆的,怎么搭呀?”“竹楼牢不牢?人会不会掉下来啊?”这些有趣的问题又渐渐构成了一个研究主题“搭竹楼”,我决定鼓励幼儿亲自动手试一试。

  关键点

  1.地基必须搭得大,竹楼才不容易倒;

  2.三角形的结构形态是最牢固的;

  3.铅丝比麻绳更适合捆扎圆柱形的物体。

  活动目的

  1大胆尝试利用各种连接材料搭竹楼,发现最佳的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

  2知道竹楼的稳固程度与地基大小的关系:

  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石头、砖块若干;

  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周转箱、医药箱、标志牌等;

  3.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VCD,提出设想

  师:傣族的房子是用什么搭的?你们想不想来搭一搭?用什么材料来连接竹子7(请幼儿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先挑选一些合适的材料。

  二、根据设想

  验证操作幼儿分成三组,分工合作搭竹楼。教师巡回观察,在搭建时给予适时的帮助。

  有的幼儿抱起了一捆粗细、长短差不多的竹子:有的幼儿拿了剪刀、双面胶等辅助材料:有的幼儿忙着用胶布缠扎竹楼的顶……

  幼:老师,为何那么多的竹子,还会站不稳呢?(教师觉得这个时候要引导幼儿意识到竹子站不稳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存在问题,而不单是数量的多少。)

  师:竹子多就能站稳吗?这个家给谁住呢?

  幼(捂着脸笑):是啊!上下几乎差不多大小,还像家吗?(接着,幼儿开始了新一轮的构

  建。)

  幼(又拿来了同样的材料):既然刚刚缠的竹子过多了,那么这次就少用几根吧!

  师:怎样了?

  幼(不高兴地):没站住,还散架了呢?

  大家动手搭竹楼。

  (幼儿的认知冲突出现了,教师觉得是发起讨论的时候了。)

  师:除了竹子的多少,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呢?(有位幼儿提出先用三根竹子定位,教师鼓励他们试试看,继续寻找原因,不断调整,不断构建。)

  幼:定位了,像家了,可是会摇晃!(有的幼儿认为摇晃是因为“捆的绳子不行”,有的幼儿建议“换铅丝”,最后所有幼儿一致同意用铅丝试。幼儿最后发现,“三角形的定位,很牢固”“用铅丝捆绑牢固了许多”。他们还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请大家讨论谁的方法最好,思考为什么有的竹楼搭得稳,有的却容易倒,引导幼儿发现地基搭得越大越稳,竹楼就可以搭得越高越稳的规律。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

  师:竹子除了搭竹楼还可以做什么呢?(幼儿在后续的延伸活动中发现竹子的用处非常多,他们商量决定用竹子制作一些有趣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为了让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建构,我们一是创设实验情景,二是提供实验材料。

  搭竹楼运用的是结构形态的物理原理。幼儿起初搭的竹楼都是用两根竹竿作为支架的,教师通过语言引导以及观看录像资料,首先让幼儿意识到搭竹楼的关键是要有牢固的支架——多维的地基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将幼儿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竹楼的美观上来。

  三角形的结构形态是最稳固的。

  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这一知识点再让他们进行验证性操作,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这个“秘密”。

  这次活动也生动地告诉我们:幼儿的潜能不可估量,我们不该为了让幼儿掌握一个知识点而剥夺他们实验和发现的机会。

  (执教教师:诸君)

  美妙的竹琴

  活动背景

  教室里有许多竹子做的小乐器,幼儿空暇时很喜欢吹吹打打。一天,一名幼儿用小竹棍敲打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时,竹管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这个发现让他非常兴奋,立刻召集了一群好朋友,听他开“演奏会”。“演奏会”结束后,有的幼儿发表意见说,声音听起来乱糟糟的,不够好听。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动手来制作一台美妙的竹琴。

  活动目的

  1.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了解竹子的粗细长短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3对自制乐器产生兴趣,进一步拓展研究。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各不同的竹管若干:

  2.麻绳、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橡皮泥、布条、橡皮筋、铅丝等:

  3.幼儿玩过乐器,对声音的高低有初步感受:

  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师:竹子能做很多乐器。上次有小朋友发明了一样新的乐器,请他来介绍一下。

  师:为什么声音听起来高高低低、乱糟糟的?(让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幼(边敲着一根竹管):竹子还可以有好听的声音呢。(有的幼儿说,自己敲出的声音响亮、清脆,比较好听。)

  师:这是什么道理呢?(引导幼儿去发现造成声音不同的原因。有的幼儿发现,发出清脆声音的竹子比较细,还有的补充说,发出响亮声音的竹子除了细还要短……)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

  师:你们愿不愿意一起制作一台声音美妙动听的竹琴?(幼儿分组讨论并尝试制作竹琴。教师巡回观察,在幼儿比较声音时给予适当指点,引导幼儿发现按照粗细长短有序排列,声音就会有规律。同时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有的幼儿按粗细把竹子分开:有的幼儿按长短把竹子分开:有的将两头全空或一头空的分离了一下。

  同时,还不断变换着这些竹子的排放位置。

  我们找到制作竹琴的秘密啦!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展示自己组制作的竹琴,大家讨论哪一组的竹琴声音最美妙,说说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举办“小小演奏会”,让幼儿用竹子乐器来演奏,制作玻璃杯琴、笔管琴、瓶子琴等延伸活动就此产生了。

  开演奏会咯!

  活动反思

  声音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幼儿偶然中发现敲击竹筒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后,竹筒与声音的关系一下引起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兴趣。

  竹琴制作运用的是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不同这一物理原理,制作竹琴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科学原理,还可同时获得音乐、数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经验。制作的过程包含着美工方面的内容:要想使竹琴能敲出有规律的声音,制作的时候必须对形状、长短不同的竹筒进行排列,而排列的过程是对数学经验的复习与利用:竹琴的声音有高有低、有轻有响,敲敲听听的过程无疑是一次音乐艺术体验。

  “做中学”注重探究主题的科学性,但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觉得学龄前幼儿的“做中学”活动应该是感性的、过程性的、享受性的:学龄前幼儿的“做中学”活动不是让科学元素去引导幼儿的思维轨迹,而是让幼儿的思维火花去创造更多的科学艺术!

【【必备】大班教案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1.【必备】大班教案集锦八篇

2.【必备】大班教案模板集锦7篇

3.【必备】大班教案模板集锦5篇

4.【必备】大班美术教案集锦十篇

5.【必备】大班教案三篇

6.【必备】大班教案3篇

7.【必备】大班教案四篇

8.【必备】大班教案三篇

上一篇:大班语言教案 下一篇: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