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2022-06-02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1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x;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

  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

  20xx,4500,4523,6005

  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

  3、40059000是()位数,含有()级和()级,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479853000,20070000xx。

  二、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数的读法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图。

  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xx0xx000人。你能读出北京和天津市的人口数吗?

  学生尝试后汇报。

  为什么只读出万以上的数?为什么要加万字?中间有两个零怎么读?

  2、亿以上数的读法

  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约6302309700人;学生试读,小结读法。

  3、练习读法

  试一试第一题;练一练第一题。

  三、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香港六百七十八万人;教师引导写澳门人数,学生独立尝试其他城市人数。交流评价,并验证(将写出的数分级读出来)

  (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呈现题目: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

  过程要求

  ①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反馈写数结果。

  ④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

  (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

  ②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

  ③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20¦0435¦0000

  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顺序表。

  (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写法练习: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估计数的大小。练一练第2题。补充练习题: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7060020,1300000800,70600020,13000000800,600600,6000600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写右边的数验证。

  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国际上分节方法。

  3、同桌读写数游戏:一位同学用计数器拨数,一位同学读

  数;一位同学写数,另一位同学读出来。

  4、拨一拨,写一写,再读一读

  用四个“5”和四个“0”组成一个八位数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2)只读出一个零

  (3)读出两个零

  (4)读出三个零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

  生活中大数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3

  导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调查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2、让学生理解总体、样本、个体、样本的容量的含义;

  3、能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提炼来为生活服务。

  导学重点

  1、理解总体、样本、个体、样本的容量等相关概念;

  2、区别普查和抽样调查,会利用抽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

  导学难点

  1、选用正确的方法收集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使之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课前准备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并作记录。

  导学

  步骤导学内容学生活动导学用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提问导入:

  1、我们班有多少姓“周”的同学?

  2、我们九年级有多少姓“周”的同学?你知道吗?那全校又有多少姓“周”的同学呢?

  营造氛围,导入新课学生迅速进行统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3分钟

  学生展示

  调查结果学生在展示时教师的提问:

  1、你们调查的是什么?

  2、你们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3、你们从调查结果中得出了什么有用的.信息?

  看看哪组的同学说得又对又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根据调查结果回答。10分钟

  整理调查结果请你将以上同学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以上内容进行分类。5分钟了解调查的相关概念教师指导学生迅速阅读教材P90——91内容;

  重点是教材P90最后一段和P91第三段。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结合以上调查实例深入体会。5分钟

  区别普查和抽样调查请按普查和抽样调查各自的特点将你们自己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看看哪组的同学分析得又对又快。学生结合自己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5分钟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学生自主完成教材P92练习题;

  2、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请以小组为单位自列题目向他们作相应的调查;(想想要想较快获得所需信息,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3、想想你还有哪些实际问题需要了解,你将进行普查还是抽样调查。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参与调查。10分钟

  小结导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1、关于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等相关概念;

  2、在生活中要选用正确有效的调查方法收集有用的信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学生自主归纳

  小结2分钟

  作业

  1、另选生活中你所关心的一个内容作相关调查,注意选择正确有效的调查方法;

  2、想想:你所调查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吗?能从这一部分反映出整体情况吗?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

  学生调查的内容相关概念练习题目(现场拟定)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4

  学习内容: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练习

  1.你都知道哪些计数单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3.读出下面各数。

  742读作:()

  4600读作:()

  3215读作:()

  5009读作:()

  7010读作:()

  10000读作:()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二、探究学习

  (一)想一想,探究交流

  1.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请看以下数据

  ①全国总人口数约为1295330000人。

  ②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2.你能读出以上的人口数吗?

  3.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

  4.认识数位分级。

  小组交流一下数位分级的方法,再写下来。

  说明:较大数是按照分级的方法来读的。每级的数都是按照原来学过的数的读法来读的。亿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亿字,万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万字。如:123456789,亿级的数是1,读作一亿;

  万级的数是2345,读作二千三百四十五万,整个数读作: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九。

  5.思考:

  ①我们原来读数时末尾有0的数应怎样读?小组交流后,写下来。

  说明:读较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都是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处理的。

  ②把下面的数中每级末尾的零先画出来,再按照刚才的方法读一读。

  67800000读作:()

  13820000读作:()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师演示竖式计算。

  5、学生尝试计算:3.4×211.24×1.74.47×0.723.5×28

  6、集体评议。

  7、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的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的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的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的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的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的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的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的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的'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的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的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的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的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按人口迁移方式分类,可以分自发性与计划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材17页“活动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就学生的难题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投影展示:课本插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学生讨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迁移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讨论,转折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投影展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第四阶段:出示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环境、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在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世界城市化现状和城市问题。

  2.通过人口问题和城市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本节内容进行正确的人口观、人地协调论的思想教育。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难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

  自制教学投影片:

  ①“苦难的母亲”

  ②人口问题及城市问题的表现

  ③城市人口柱状图及表格

  ④“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表。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1.人地关系

  2.人口问题的产生

  3.人口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紧张

  ②环境恶化

  ③生活条件等不易改善……

  4.解决人口问题的能策

  二、城市与城市问题

  1.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现状

  3.城市问题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越来越快,有人称我们进入了“人口问题爆炸”的时代。地球大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质也是有限的,地球物质也是有限的,不断快速增长的人口会带来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述的世界人口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板书)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人”是指人类,“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即人周围的自然界。人类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提问]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关系?(人类要从自然界取各种物质,也要把消耗后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

  [教师总结]如果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没有给自然界带来不良的后果,不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这时,我们说人地关系是协调的。如果因人口增长过快,打破了人地的协调关系,势必要产生许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的产生(板书)

  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资源不协调。(板书)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哪些人口问题?(学生可广泛列举。)

  [教师总结]

  3.人口问题的表现(板书)

  ①资源紧张:粮食短缺,各种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②环境恶化: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沙漠化、噪声污染等。

  ③生活条件不易改善: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人均占有的绿地少,教育医疗条件差等。

  [展示投影片]“苦难的母亲”(教材第86页)。

  [提问]请同学看漫画“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①反映的是地球上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饥饿、战争和贫困等。②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没有做到有计划地生育。)

  [展示投影片]人口问题的表现。

  [提问]根据投影片,说明人口问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乱砍滥伐导致沙漠化;②大气污染;③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土质退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许多人口问题,那么人口长期停止增长或减少会不会也带来人口问题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也会带来问题。例如:劳力短缺,老年人增多,也现社会的老龄化并引起社会问题等等。)

  4.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或减少都将带来人口问题。怎样才能使人口增长比较合适呢?(①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②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人口问题是世界范围的。实际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就更为突出。如果再比较城市与乡村,那么由于城市人口更为集中,所以许多严重的人口问题又多发生在城市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城市人口也将不断增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化及城市问题。

  二、城市化及城市问题(板书)

  1.城市化(板书)

  [提问讲述]请比较一下,城市与农村有什么区别?

  比较城市与农村的区别要从人口密度、就业性质、生活条件、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进行。

  城市化过程就是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一般表现为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提问]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水平提高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们主动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及生活、教育、医疗等条件。)

  [教师讲述]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通常在发达国家里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则较小。

  [展示投影片]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柱状图。

  [提问]从1900年至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增长速度,城市化进行越来越快,)

  [展示投影片]“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

  [练习]请读出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中国、尼日利亚的城市人口比重。

  [提问]根据以上两个图表,你能说明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吗?(待学生观察思考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以下特点)

  2.世界城市化现状(板书)

  ①世界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发达国家较高,一般大于70%,发展中国家较低,只有30%多一点。

  ②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速度快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③世界上的大城市越来越多

  ④城市化的重点在发展中国家。

  [展示投影片]“各种城市问题的表现”图。

  [提问]由于城市人口过多会引起哪些城市问题?(由学生回答,教题归纳总结,写出下列板书。)

  3.城市问题: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垃圾过多、噪声污染等。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解决城市问题有哪些办法?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师总结]

  ①限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②加强城市管理。

  布置作业

  请你写一篇题为《我国的人口问题》的短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3.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4.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也是本节必须使学生理解的重点知识。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法建议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

  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和“读一读”的材料之外,还可以联系一年级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相当于西半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用这些材料进行渲染,使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于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接触过人口密度图,在讲“人口分布不平

  均”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图上,读出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约数(江苏6700万、山东8500万、新疆1500万、西藏200万),计算人口密度(江苏和山东每平方千米分别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别为9.4人和1.7人),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结合课文,自己总结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均状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不宜把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均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来讲。最好结合本段课文的内容,联系初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搞清楚中国人口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人和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的一个部分,为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打下基础。

  3.在讲授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列表讲述的方法。

  同时,应向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政策这一内容,教学中可一带而过。

  4.“华人与华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区别“华侨”和“华人”两个概念,然后说明我国的侨胞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侨胞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要说明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二课时教法建议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2.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以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要求,应让学生牢记。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了,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人口。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计算北京人口数量、面积的数据,算一算人口密度

  形象感知手拉手站队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读我国人口增长图看《我国人口增长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

  说说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算一算,比一比东部地区以江苏、山东为例,西部以新疆、西藏为例。

  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经济原因,人口的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搬迁。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人口有序流动。

  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

  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人口普查教案02-2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0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教案04-06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1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教案04-06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05-19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8

数学上册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