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参阅:社戏

2021-07-14 教案

  优秀教案参阅:社戏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

  (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

  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

  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

  怠慢 大悟 撺 掇 委实 凫水 篙磕 潺潺 朦胧 婉转 悠扬

  疏疏朗朗 瓢 缥 缈 融 蹿 踱 颇 懈 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

  2.行船到赵庄(1016段);

  3.船头看戏(1721段);

  4.返航路上(2227段);

  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

  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

  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21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这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

  (五)阅读第1113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或挂出小黑板):

  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

  3.第12节和13节里哪些词句是跟11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

  学生默读1113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

  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要求划出这些词语)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

  (七)由于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课文描写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

  第14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

  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接着,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也看到近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所以疑为仙境。因为距离还较远,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动。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写从远处看戏台,那是返航时回望戏台,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为远而又在灯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同14节的疑为仙境遥相呼应。

  可将上述内容列成下表:

  对戏台的描写

  学生齐读第14节,体会写景的好处。

  (八)第17节到第21节,写他们都挤在船头上看戏,这是从近处看,所以角色的上场,下场,甚至连那老旦将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五节描写的特点是把角色的出场和表演跟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看戏的心理特点。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用线划出来:如看见台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节的大部分语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等。

  三课堂练习。

  (一)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参考答案]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

  (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

  (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二)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参考答案]

  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归纳主题及主要写作方法,布置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指名试背第10──13段课文。

  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读第32节和第34──38段,体会六一公公的语言特色。

  明确:课文写六一公公的笔墨简洁而洗炼,主要通过他的对话来表现他纯朴、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话并不责问孩子们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视劳动果实。第二句话:请客?──这是应该的。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给我吃,也说明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以上有关语句下划线)

  (二)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明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来,当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这两句话是用豆陪衬社戏。其实那夜的戏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可是大可怀念的是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这友情是在着社戏过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就产生出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了。

  (三)《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课文的主题就是:

  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四)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五)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这样几点: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这些特点,分析课文时都已经学过了,课后再好好体会。

  三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诚然(实在)潺潺(流水声)弥散(满、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皎洁(洁白)

  (二)用下列单音词组成同义双音词:

  倘(若)伴(侣)邀(请)(舟)楫懈(怠)

  (三)把下列书面语言改成口头言:

  大抵(大概)不惮(不怕)伊(他、她)委实(确实)惹眼(显眼)漂渺(隐隐约约)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要求

  (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事有关的人写好;

  (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

  (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

【优秀教案参阅:社戏】相关文章:

《社戏》阅读答案参阅11-13

社戏的优秀教案03-08

社戏优秀的教案03-08

社戏优秀教案03-08

《社戏》的优秀教案03-24

优秀教案参阅:吆喝10-03

语文《社戏》的优秀教案03-07

社戏优秀教案范例03-08

社戏优秀教案参考03-24